分享

范蠡:政商两道玩跨界,游刃有余的成功者

 昵称15669601 2018-01-28

春秋后期在今天江苏北部、安徽一带有一个国家,那里的君主起用了一个能人,使得国家由近乎灭亡却得到复兴,最终竟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因而闻名于各国。就在这位能人功成名就,即将红得发紫之时,他毅然放弃所有的功名、爵位,离开了这个国家,真有那种“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气概。

离开之后,他下海经商,从头开始。父子几经努力,没太长时间,又竟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难以匹敌的富人。有的国家又慕名请他为相国,就在他任期届满之时,他将资财分散给他人之后,又去了外地定居。他既不恋权位,又不贪钱财,还事事做得成功,真正是一位奇特的人,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这个人就是具有高智商的范蠡,他所辅佐的君主就是越王勾践。

范蠡

一、既有预见,又敢面对

春秋后期在今天江苏、上海一带有个国家叫吴国,与当时的越国是相邻的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一直不好,越王允常与吴王阖庐常常是矛盾不断。允常病逝之后,儿子勾践继位,成为了新的越王。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月不详。他随朋友文种来到了越国,两人都做了越国的大夫,经常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

吴王阖庐看到勾践刚刚继位,没有什么经验,越国又处在治丧期间,觉得有机可乘,便发动对越国的战争。他没想到碰到的对手勾践并不那么好对付。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这“死士”有两种解释,一是说越王勾践组织了敢死队,一是说组织了一批犯人,总之让这些人排成三行,直向前冲,一直冲到了吴国军队的阵地之前,他们大声地呐喊,接着一个一个地自杀。吴国的军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会要干什么,正看得目瞪口呆,十分惊诧之时。后面的越军一拥而上,将吴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吴军中计,十分慌乱,一下子就溃不成军,在檇李(今浙江嘉兴一带)遭到了大败,连吴王阖庐都被箭射伤。阖庐又羞又气又恨,很快就不治而亡。临终之时,阖庐很沉痛地对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能忘记这仇恨啊!”

夫差当上了新的吴王,他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临终嘱咐。他日日夜夜地训练军队,一定要为父亲复仇,灭亡越国。

越王勾践得到情报以后,心想哪能让你把军队训练好了,等着你来打我呢,我得先发制人,因而就主动挑起了对吴国的战争。

范蠡是理智的,他劝勾践说:“兵器是凶器啊,再说先发动战争也违背道义。好战而动用凶器,不会有好的结果!”

勾践没理会这意见,悍然对吴国宣战,很想复制一次上次那样的胜利。

吴王夫差听到消息后,就派出全部精锐的军队,进行反击,很快就在夫椒这个地方打败了越军,而且消灭了越国的主力部队,越王勾践只得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吴军乘胜追击,把越王勾践和他的残余紧紧包围在会稽山上。当初自认为战争必胜的勾践真是后悔莫及。

在这即将身死国灭的情况下,勾践只得找来范蠡,很后悔地说:“我没有听从先生的意见,以至落到今天这地步,现在该怎么办呢?”

范蠡不仅事先有预见,而且还敢于面对失败。在失败之后,他不是埋怨勾践,而是劝他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起来。他告诉勾践,胜负是兵家之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住了自己和国家,日后就会有办法。他劝勾践要能伸能屈,赶紧向吴国求和;对吴王要用韬晦之计,要装得谦卑有礼,不仅送去优厚的礼物,而且一定要向他表示:服从他,事奉他。

范蠡

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勾践只好答应了,便派大夫文种去向吴王求和。文种哀求吴王说:“君王的亡国臣民勾践让我向您报告: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意思是勾践完全投降,顺从吴王。

看着吴王要允许的样子,吴国大夫伍子胥马上劝阻说:“决不能答应他们求和,这是上天把越国赐给您的好机会啊!”在这情况下,吴王没有立即答应。

文种回到越国,报告了情况。勾践看到求和没有希望,就打算杀死妻子儿女,焚烧宗庙里的宝器,和吴军去决一死战。文种劝告说:“大王,别这样,还有办法可想。我知道吴国的太宰噽是个贪婪的人,我们可以用重金贿赂他,让他替我们说话。”

死马当活马医吧,勾践只好这样安慰自己。他让文种暗暗地送给太宰噽一些珍宝与美女。太宰噽欣然接受之后,便带着文种再次去见吴王。文种对吴王说:“还是希望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他会把我们国家所有的宝器献给您。要是他得不到赦免,他就会孤注一掷,带着剩下的五千人和您死拼呀,这样大王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就在这时,太宰噽也帮腔说:“是呀,如果您赦免了他们,越国作为服从您的属国,勾践作为您的臣子,有什么不好呢?”

伍子胥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有些气愤地说:“现在不灭亡越国,您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勾践是贤明的君主,文种和范蠡又是很有谋略的大臣,他们回到国内,将来是会要闹事的。”

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终于赦免了勾践。勾践就带着军队回国了,越国因而得以保存下来。

越王回到国内以后,总结了这次惨败的教训,并且在范蠡、文种的帮助下,振作起来,开始苦心经营:他埋葬阵亡的官兵,慰问受伤的战士,抚养生还的士卒……,还革除了那些百姓不满的政令。他亲自参加生产,妻子也同百姓一样织布。在生活上他非常节省,吃的是素食,穿的是粗布衣裳。他还在自己坐卧的地方吊着一个苦胆,起床、睡觉之时,甚至是吃饭时,常常尝一下苦胆,用这提醒自己:“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按照求和时商定的条件,越王和范蠡还得去吴国做人质,因此越王只得派遣300人到吴国去当奴仆,自己还到了吴国,担当吴王夫差出行时的马前卒,卑躬屈膝地侍奉吴王。在范蠡的耐心劝慰和帮助下,勾践忍受着极大的屈辱,在吴国生活了三年。

勾践与范蠡在吴国的表现,使吴王夫差觉得勾践君臣对他事事服从,毕恭毕敬,决不会有反叛之心,因而就放心了,于是便让他们回国了。

二、等待时机,为越雪耻

回国以后,勾践对范蠡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国家,请你好好地计划吧。”意思是要把治理国家的任务交给范蠡。

范蠡坦诚地回答说:“治理百姓,发展生产,使五谷丰登,人口繁荣,使君臣上下各称其心,我不如文种啊。而用兵打仗,当机立断,办理外交,文种却不如我。”于是勾践考虑一番之后,让大夫文种管理国家的内政,而让范蠡处理对外事务。

回国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89年),勾践就迫不及待地找范蠡商量报仇的事,他想要征讨吴国,一雪多年的屈辱。范蠡一听就连连摇头,他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啊。时机没有到,勉强去做那是不会吉利的,大王还是等待时运的变化吧!”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说:“吴国早晚是您囊中之物,这是没问题的,但若过早地复仇,吉凶就难以预料。”勾践一听,只好作罢。

一年过去了,勾践又对范蠡说:“上次谈到征讨吴国时,你说不可以。现在吴王沉溺于享乐而根本不顾百姓,朝政也很腐败,上上下下都是苟且偷安。我觉得这个时机不错。”

范蠡还是摇了摇头,他说:“大王所说的是事实,吴国人事的变化已经有了可乘之机,但是上天还没有出现相应的预兆,您还是等一等吧。”越王便又同意了。

又过了几年,勾践又问范蠡:“以前你说时机未到,现在吴王杀害了敢于直谏的忠臣伍子胥,这是他自作孽呀,现在总可以了吧!”

范蠡耐心地解释说:“吴王虽然杀害了忠臣,倒行逆施,但天地还没有显现出灭亡吴国的征兆。现在就去征讨,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大王您还是耐着性子再等等吧!”越王虽说心里不太高兴,但他还是答应了。

又一年的春天,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这是公元前476年,吴王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与多国诸侯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边)。吴国精锐的部队都跟随去了,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弱部队与太子在都城留守。见到吴国后方非常空虚,勾践找范蠡商量,范蠡说时机已经成熟,而且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而成灾”。意思是机不可失,天赐良机,不接受反而会得到灾祸。于是越王勾践乘虚进兵吴国,很快就攻入吴国的都城,杀死了太子。

吴王夫差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这时他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后会失去面子,就坚守秘密,并派人带上厚礼向越国求和。越王估计自己一时也不能灭亡吴国,就暂时达成了和议。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国、晋国的战争中伤亡很重,所以吴军最终大败,越国军队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走投无路之下,吴王只得派使者去向勾践求和,也想重复当年越国求和那种情景。

面对吴王的求和,勾践有了些动摇。就在这时,范蠡对越王坚定地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我们了,我们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我们谋划伐吴已经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能够这样忘记会稽的苦难吗?”

越王勾践说:“您说得对,但我无法面对吴国的使者。”

于是范蠡对吴国使者说:“君王已经全权委托我来处理了,这是上天把你们国家赐给我们,我们哪能违背天命呢!你赶快走吧,否则就对不起了。”接着范蠡挥动鼓槌,擂鼓进军,很快就歼灭了吴国的残余部队。吴王夫差这时既后悔又羞愧,只好自杀了。自尽时,他遮住自己的面庞说:“我真没有脸面去见到伍子胥啊!”

在范蠡的辅助下,越王勾践就这样灭亡了吴国,一时间威震天下。

三、经商有道,致富万金

越军浩浩荡荡胜利回国了,当大军回到五湖(今太湖流域一带)时,范蠡向正在得意洋洋的越王辞行说:“君王,请您努力自勉吧,我将不再踏上越国的土地了。”

勾践一听,异常惊诧,他赶忙询问原因。范蠡说:“我听说,作为人臣,若君王忧虑,臣子应劳心劳力;若君王蒙受耻辱,臣子应以死相报。当年大王受辱,我之所以没立即去死,就是为了辅佐您报仇雪恨,如今大功告成,我请求领受当年会稽之耻而应该受到的处罚。”

勾践极力挽留道:“您听我的劝,同我一起回国吧,我与您平分越国。”接着他严肃地威胁说:“您要是坚持不听的话,那我就要严惩你和你的亲属!”

范蠡回答说:“做君主的执行自己的命令,做臣子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就整治行装,带着亲属、随从和一些珍宝,乘坐一只小船悄悄地离开了,从此没有人知道范蠡去到了何方。

人们都很不理解范蠡为什么在功绩卓著时,在得到勾践极为信任之时,竟然要离开呢?其实,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范蠡在与勾践长期的接触中了解勾践的个性与为人。他走后曾经给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很坦诚地劝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劝文种也赶快离开勾践。

遗憾的是文种没有离开,果然被范蠡不幸而言中,没过太久,文种就被勾践迫害致死。

具有预见性是范蠡智慧高超的表现,而行动的果决也是他成功的原因。身处顺境,名声震天之时,他不图名声,不恋权位,毫不犹豫地功成身退,从而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范蠡离开勾践以后,就沿着海路来到了齐国,他改名换姓,叫“鸱夷子皮”,在海边暂时住了下来。他带着儿子一边耕种田地,一边利用海洋的资源,经营着副业。他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吃苦耐劳,十分勤奋。没过太长的时间,收获就非常丰富,加上他又会进行贸易,很快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鸱夷子皮”一下子在齐国就很有名声。

齐国人听到鸱夷子皮致富的消息后,很是钦佩,上上下下都认为他很有才能。齐王也因此很重视他,便把他请到齐国都城临淄,聘他做相国。

几年后,任期届满之时,范蠡很有感慨地说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他又主动辞去了官职,归还了相印,接着又把他的一些财产分给附近的邻居和与他交往的乡亲,带着一些财宝和家人再次悄悄地离开了,谁也不知道这鸱夷子皮先生到哪里去了。

范蠡经过一些时日,辗转来到了一个叫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地方。这里交通便利,是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货物的交易非常方便,是一个很好经商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在这里住下来。这时他又改了自己的名字,改称为“朱公”。他不仅和亲属在这里从事耕种,饲养家畜,努力生产,而且还大规模地从事商业活动。他根据市场的需要储存货物,等待时机,加以转卖。由于他善于经商,又讲诚信,薄利多销,就迅速地打开了局面,很快又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名声显赫的富翁,人们都称他为陶朱公。

范蠡的一生可说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是艰苦奋斗,事业成功的一生。他曾多次成功转换角色。在从政时,他有预见,有谋略,帮助惨败的勾践打败强敌,雪耻复国,使勾践重新站立起来,并一时称霸于中原。毫不夸张地说范蠡应当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他离开勾践以后也没有去享清福,而是从头开始,重新创业。他务农种植,发展农业,还因地制宜,开发海产,因而劳动致富。定居陶地以后,充分利用陶地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把精力投人到商业经营之中。他采取“人取我予”的原则,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需要。他还善于预见市场形势,提早准备货物,抓住商机进行“待乏贸易”。这样便占据了市场上制高点,拥有了经营的主动权。特别难得的是范蠡并不唯利是图,在经营上从不追逐暴利。《史记》上说他“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也正因为他很懂得市场的规律,经营有道,因而能致万金。从这方面说,范蠡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当之无愧的“商圣”。

范蠡致富之后,并不只是守着这些财富,做一个守财奴,而能“富好行其德”。 他不止一次地把辛苦挣来的钱财分给穷人、乡邻和亲戚朋友,慷慨地回报社会。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一位慈善家。

无怪乎司马迁赞扬范蠡说:“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则成名。”

唐代诗人汪遵也曾写诗赞道:“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范蠡确实是古代的一位杰出人才,他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从事慈善事业,都相当成功。他一生当中有着多个闪光点。他的好品德,他从政、经商的一些经验,对我们当下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伍玉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