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会微信讲课 | 刘华生老师讲《伤寒论》霍乱吐利篇

 儒道佛缘昭君摘 2017-11-29

主讲人


刘华生,民间祖传中医,壮医执业医师。自小跟随父亲采药学医,注重经典的学习并对民间草药的运用有一定心得


讲稿实录


各位老师晚上好,自从上半年入群以来,就被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了,每周日晚上群里为我们分享的《伤寒论》条文讲解,每周必听,再次感谢各位老师讲课,让我受益匪浅,今晚我们来学习《伤寒论·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篇。


霍乱是因为外感风寒之邪所致,内伤是因饮食生冷,邪气侵入人体,正气虚弱不能抗邪,以致表里同病的一个病症。古人根据病情来判断三焦功能紊乱,清浊相干,所以命名为霍乱。当然,这个霍乱与西医的一级传染病霍乱不同。对于霍乱这个病,因为我自己曾经得过,所以有比较深的体会。


我读初中时,在学校住校,星期六晚上,也就是现在这个时间(10月份),放假,晚上加餐,吃了水果,吃了较多东西,晚上开窗而睡,风较大,睡着后不在意,第二天一大早,肚子痛醒,醒来后又拉又吐,全身无力,发热头痛,拉完后肚子痛稍减轻,过一会又痛的受不了,那是尚未学医,但因为常见父亲治病,耳濡目染,让同学帮忙买藿香正气水和香连丸,吃过后效果很好,过了几个小时后症状消失。


后来在临床上我们也经常遇到,属于急症,所谓好汉架不住三泡稀,何况又吐又下的。我们用中医治疗,效果确切。下面我们学习伤寒条文。


第382条: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第383条: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这两条都是说霍乱的症状,发热,头痛,身疼,恶寒,是因为有风寒暑热之邪在表,呕吐泄利是有在里饮食生冷为病。我们知道霍乱的特点是表里同病。这就区别像伤寒邪入三阴经的病,如少阴吐利,吴茱萸汤证的吐利等纯属里病的吐利,这些没有表证,光是里病的证,所以张仲景先师把这一篇归于《伤寒论》,可能是这个病初起有外感症状,就把这个病也归于伤寒的一个类证。“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吐利已止,复更发热”,就是里已和、就是好了。“复更发热”是表还未解,这个时候当解表为治。如果没有表证,光有腹痛、下利,这个就需要以治里病的药为主。


第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这一条更加阐述了伤寒和霍乱的区别。伤寒初起,脉应该是浮紧或者是浮缓。如果有表里同病的症状,诊脉应该是微涩脉。为什么脉会微涩呢?因为吐利伤气阴,脉道不滑利。伤寒病的吐利也是有传变时间的,所以条文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初起又有表证、又有吐利的,不能当做伤寒来治,这就是霍乱。想拉又拉不出大便,只是放屁,下利也止住了,这个时候是因为肠胃之气已经恢复了,大便在里面燥结,这是因为吐利伤津液,肠道不润,所以大便排不出。这时也不能用苦寒泻下药去攻,要过一段时间,条文说是“十三日”,这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肠道津液恢复了,大便就自然可以排出。



第385条: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这一条也是接着阐述上一条“下利后,便必硬”的意义。下利后便硬也是正常的,说明肠胃之气已经恢复了,阳明其实就是肠胃,病愈了。如果吃饭还不好,这时肠胃还没有完全恢复,过一段时间,肠胃之气恢复了,饮食正常了,也就痊愈了。所以,好多病都是以胃气恢复当做痊愈,说明仲景师治病是重视胃气。如果过了这个时间,还是不想吃,那就说明肠胃之气还没有恢复,这时候就要查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脾胃之气不能恢复,用相应的办法来治疗。


第386条: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五苓散证我们以前学习过,在太阳病篇膀胱蓄水证,水逆。在这里没有用五苓散,因为有表热入里,内有水饮,导致诱发吐泻。为什么还口渴呢?因为吐泻伤津液,还因为表热入里、或者原来存在内热,所以出现口渴。水饮虽然在内,但是废水,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这时治疗当利掉邪水,利掉以后,三焦才能通利,津液才能输布。五苓散就是用四苓饮(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利水,加桂枝,第一可以解表邪,第二可以助膀胱气化,使水邪有出路。


我举个病例:有一年夏天,一位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稍有好转,偶感风寒、或进食生冷食物后出现了发热头痛、吐泻的症状,在医院给予中西医各种方法治疗,疗效不佳,看到曾用方大都是柴胡剂方,因为是肝病嘛!病人家属找到我父亲去看一下,当时看到病人腹水较多,喝水或喝药要么是吐出来,要么是泻出去,上下出来的都是没有消化的药,病人是想喝水,喝了就吐泻出来,我父亲认为是外有暑湿、内有水饮的霍乱,给用了香薷饮合四苓汤加藿香之类的药,我记得只有这么多,服药后很快的止住了吐泻。


“寒多不欲饮水者”,首先是寒多,再一个不想喝水,不想喝水说明里面有虚寒了。这个情况下,外面也可能在发热,甚至有热到40摄氏度的,婴幼儿经常表现为不吃母乳,这个病常出现在婴幼儿,因为小,脾常不足,稍微不适,即出现吐泻,这时就要温中,温中就用理中丸。理中丸有四个药: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理中者理中焦。后世的四君子汤也是根据这个方演变出来的,能暖脾胃。这里的人参,我们一般是用红参。寒气祛除后,肠胃之气就能恢复,等里面恢复了,外面也能缓解,比较迅速的好。正气充足了,邪气不能独留。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已经止住了,说明里病已经解除了,还有身痛,可能是因为还有发热,说明还有点残留的外邪,对付这样的情况,穷寇嘛,一小部分邪气,用小剂量的桂枝汤和一下营卫就行了,就能除身疼头痛那些症状,也没必要兴师动众。


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第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我们在少阴寒化症中学过四逆汤证,四逆汤证虽然有外热,但是以里寒为重,伤了心肾之气,脉微欲绝,下利清谷,就以四逆汤先救里,把里的问题解除了,外邪也能比较快的解除。我们学伤寒论都知道,一般都是先表后里,但是遇到阳气比较虚的,也要先顾护阳气,再来解外。


第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这里汗出而厥,已经昏迷了,里面阴寒更加重,阳气不但不能到达四肢,还不能养脑,头为诸阳之会,这个时候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通脉四逆汤是四逆汤的加强版,量大一点。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什么情况用什么量,什么症状用什么样的量,这个很需要去研究。现在一些火神派治内真寒外假热的病,确确实实有一些很好的效果,但四逆汤的量到底要多大,包括药材的炮制、品种,这是很需要总结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加猪胆汁,一个是怕格拒,会吐,猪胆汁是阴性的,喝下去能把药带到里面。再一个,胆归少阳胆经,少阳是阳气初生的地方,能使阳气升起来。



第391条:伤寒,脉微而复利,利自止者,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医宗金鉴》认为这一条有错简,它认为怎么会利止亡血,他认为是一个阴气的征兆,亡血,它不能用大热的补剂,它认利止应当是利不止,亡血应该是亡阳;霍乱吐下已经停止了,“恶寒,脉微和复利不止”,这个就是属于阳虚,比较虚了,就用四逆加人参汤以补阳气。四逆加人参汤,人参汤补元气,四逆汤补阳,所以合起来补阳气就好了。


霍乱是夏秋天最多,特别是小孩,因为脾常不足。我经常每年都能遇见几个吐利的小孩,这个病对身体影响比较大,也比较快,经常治这个病,也是责任很重大。常有这样的情况,小朋友喝你的药后,一付药还没到,家长就说,吐还没有止啊,这怎么办,这种心情我们也能理解,这时就需要我们有经验,心里要有能分清寒热,再选择合适的药。一般来讲,这个病来得也快,去得也快。他认为风寒暑湿之邪都能够致霍乱,不光是寒邪,吐利过多的话,肯定会损伤中焦,以致于阴阳相隔,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不多饮水。“不多饮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征,不分寒热,不一定是夏天,或者是冬天,这样的病,以四逆、理中汤之类来温里。


那么邪盛而正实的呢,那就单驱邪,包括我一开头讲的那个,初起的这个病,体质还是可以,只是说吃了些寒性的食物,或辣椒之类,再加上风寒,那么就要以泻邪气为主;那邪盛而正衰的呢,我们也要先扶正气,像刚才讲的正气虚为主,以理中,四逆汤之类,先把里面先安顿好,特别是夏天的时候,阳气浮于外,阴气浮于内,现在又很多用空调、风扇、喝冰水、冰琪淋、凉茶等,导致内外极寒,所以夏天就很多这种属于阴的、阴性的病。不是说夏天就是热性病较多,这个时候就要以扶阳为主,不要因为是夏天就用些寒凉的药,把正气弄虚了。这是告诉我们,特别是夏天治疗这个病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