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证论诸方A

 释净海hu8mngqd 2017-11-29
 卷七

  仲景泻心汤

  大黄(酒炒二钱)黄连(三钱)黄芩(四钱)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

  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逐陈。使不为患。此味今人多不敢用。不知气逆血升。得此猛降之药。以损阳和阴。真圣药也。且非徒下胃中之气而已。即外而经脉肌肤。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者。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气最盛。凡人身气血凝聚。彼皆能以其药气克而治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今人不敢用。往往留邪为患。惜哉。方名泻心。乃仲景探源之治。能从此悟得血生于心。心即是火之义。于血证思过半矣。

  十灰散

  大蓟小蓟茅根棕皮侧柏大黄丹皮荷叶茜草栀子(各等分)上药烧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

  得力全在山栀之清。大黄之降。火清气降。而血自宁。余药皆行血之品。只借以向导耳。吹鼻止衄。刃伤止血。皆可用之。

  独参汤

  人参(二两)浓煎细咽熟睡。取养胃之阴。安护其气。气不脱则血不奔矣。世以党参代之。并认为阳药。不知人参柔润甘寒。乃滋养中宫津液之药。人之真气。生于肾中。全赖水阴含之。出纳于肺。又赖水津以濡之。故肾中水阴足。则气足而呼吸细。肺中之水津足。则气足而喘息平。人参滋补中宫之津液。上布于肺。下输于肾。故肺肾之气。得所补益。世人不知气为水之所化。而以属阳。妄指参为阳药。幸陈修园力辨其诬。

  而修园谓壮火食气。参泻壮火故补气。其说犹有隔膜。尚未识气即是水之理。吾于总论言之甚详。须知气即是水。而人参之真面乃见。

  甘草干姜汤

  甘草(三钱炙)干姜(二钱炮)五味子(一钱)甘草炙过。纯于补中。干姜变黑。兼能止血。二药辛甘合化。扶阳气以四达。血自营运而不滞矣。惟五味收敛肺气。使不上逆。以止气者止血。凡阳虚脾不摄血者。应手取效。但血系阴汁。血亏即是阴亏。刚燥之剂。往往忌用。必审其脉证。果系虚寒者。始可投此方。

  四物汤

  当归(四钱)生地(四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柯韵伯曰。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则究之于心。调血者。当求之于肝也。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

  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当归和血。川芎活血。芍药敛血。地黄补血。四物具生长收藏之用。故能使荣气安行经邃。若血虚。加参。血结。加桃仁红花。血闭。加大黄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热加芩连。欲行血去芍。

  欲止血去芎。随宜加减。则不拘于四物矣。如遇血崩血晕等证。四物不能骤补。而反助其滑脱。又当补气生血。助阳生阴长之理。盖此方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气于仓卒。能调阴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阴之本。韵伯此论。虽有不足于四物。然谓四物为肝经调血之专剂。则深知四物之长者矣。

  盖肝主藏血。冲任血海。均属于肝。故调血者。舍四物不能为功。

  白虎汤

  石膏(一两)知母(五钱)甘草(二钱)粳米(一撮)四药甘寒。生胃阴。清胃火。阳明燥热得此。如金夕起。暑酷全消。故以秋金白虎名汤。乃仲景伤寒阳明之正方。借治血症。脉洪大发热口渴者。尤有捷效。

  佛手散

  (即归芎汤)当归(五钱)川芎(三钱)酒水各半煎服。辛以行气。温以行血。有汁能生血。二味为活血行血之要药。

  失笑散

  蒲黄(三钱)五灵脂(五钱)蒲生水中。花香行水。水即气也。水行则气行。气止则血止。故蒲黄能止刀伤之血。灵脂气味温行以行血。二者合用。大能行血也。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半夏(三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二钱)大黄(钱半)生姜(三钱)大枣(三枚)黄芩一味。清表里之火。姜枣柴胡。使邪从表解。半夏白芍枳壳大黄。使邪从里解。乃表里两解之剂。而用里药较多。后之双解散。通圣散。皆从此套出。借治血症。或加表药。或加血药。可以随宜致用。

  逍遥散

  (加丹栀名丹栀逍遥散)柴胡(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甘草(钱半)薄荷(一钱)煨姜(三钱)丹皮(三钱)栀子(二钱)此治肝经血虚。火旺郁郁不乐。方用白术茯苓。助土德以升木。当归白芍。益荣血以养肝。薄荷解热。甘草缓中。柴姜升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遥。如火甚血不和者。加丹皮山栀。清理心包。心包主火。与血为肝之子。为火之母。治心包之血。即是治肝之血。泻心包之火。即是泻肝之火。以子母同气故也。

  当归芦荟汤

  当归(一两)胆草(一两)芦荟(五钱)青黛(五钱)栀子(一两)黄连(一两)黄柏(一两)黄芩(一两)大黄(五钱)木香(二钱半)麝香(五分)旧用神曲糊丸。姜汤送下。借治血病。用酒丸。童便下。尤佳。人身惟肝火最横。每挟诸经之火。相持为害。

  方用青黛芦荟胆草。直折本经之火。芩连栀柏大黄。分泻各经之火。火盛则气实。故以二香以行气。火盛则血虚。故君当归以补血。治肝火决裂者。惟此方最有力量。莫嫌其多泻少补也。

  地黄汤

  熟地(一两)山药(五钱)山萸肉(五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三钱)陈修园谓。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谓此方非补肾正药。然肾经水虚火旺者。实不可离。方取熟地以滋肾水。而又恐肝木盗水之气。故用山萸以养肝之阴。补子正以实母也。再用山药补脾土。启水津以给肾。用丹皮。清心胞。泻火邪。以安肾。庶几肾中之水。得以充足。特虑有形之水质不化。则无形之水津亦不能生。尤妙茯苓泽泻。化气利水。以泻为补。虽非生水之正药。

  而实滋水之要药。

  花蕊石散

  花蕊石(为末每服三钱)男用酒调服。女用醋水服。瘀血化水而下。按此药独得一气之偏。神于化血。他药行血。皆能伤气。此独能使血自化。而气不伤。真去瘀妙品。

  侧柏叶汤

  侧柏叶(三钱)炮姜(钱半)艾叶(三钱)马通(二两)热气藏伏于阴分。逼血妄行不止。用姜艾宣发其热。使行阳分。则阴分之血。无所逼而守其经矣。柏叶属金。抑之使降。马为火畜。同气相求。导之使下。则余烬之瘀。一概蠲去。此为热伏阴分从治之法。乃久吐不止。一切寒温补泻。药几用尽。因变一法。以从治之。凡遇热症。用之须慎。若系寒凝血滞者。则无不宜。马通汁。即马粪泡水。无马通。以童便代之。

  人参泻肺汤

  人参(三钱)黄芩(三钱)栀子(三钱)枳壳(二钱)甘草(一钱)连翘(一钱)杏仁(三钱)桔梗(二钱)桑皮(三钱)大黄(一钱酒炒)薄荷(一钱)葶苈大枣泻肺汤。是泻肺中之水。此方是泻肺中之火。肺体属金。不自生火。皆由心火克之。胃火熏之也。故用栀子连翘。以泻心火。黄芩大黄。以泻胃火。肺为火郁。则皮毛洒淅。用薄荷以发之。肺金不清。则水道不调。用桑皮以泄之。火盛即是气盛。用枳桔杏仁以利之。而人参甘草。又补土生金以主持之。补泻兼行。调停尽善。实从葶苈大枣汤套出。变泻水为泻火之法。凡上焦血滞痰凝。因火所致者。均可随证加减。

  甲己化土汤

  白芍(五钱)甘草(三钱)杨西山失血大法。以此为主方。而极赞其妙。其实芍药入肝。归芎桃仁。善去旧血以生新血。佐黑姜炙草。引三味入于肺肝。生血利气。为产后之圣药。各书多改炙草为益母草。不知益母乃凉血利水之药。

  此方取其化血。即能生血。如益母草。焉有生血之功。与方名相左。吾以为治红痢尿血。或可用之。若此方断不可用。

  牛膝散

  牛膝(三钱)川芎(钱半)蒲黄(三钱)丹皮(三钱)桂心(三钱)当归(四钱)当归川芎蒲黄丹皮。四药和血。桂枝辛温以行之。牛膝下走以引之。用治下焦瘀血。温通经脉。无不应验。方义亦浅而易见。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钱)大黄(二钱)芒硝(三钱)桂枝(二钱)桂枝禀肝经木火之气。肝气亢者。见之即炽。肝气结者。遇之即行。故血证有宜有忌。此方取其辛散。合硝黄桃仁。直入下焦。破利结血瘀血去路。不外二便。硝黄引从大便出。而桂枝兼化小水。此又是一层意义。

  小调经汤

  当归(三钱)赤芍(三钱)没药(二钱)琥珀(二钱)桂枝(二钱)细辛(五分)麝香(少许)当归补血。赤芍行血。树脂似人之血。没药为树脂所结。故能治结血。琥珀乃树脂所化。故能化死血。四药专治瘀血。亦云备矣。而又恐不能内行外达也。故领以辛桂麝香。使药性无所不到。而内外上下。自无伏留之瘀血。所以不循经常者。多是瘀血阻滞。去瘀即是调经。

  小柴胡汤

  柴胡(八钱川产为真)黄芩(三钱)半夏(三钱)大枣(三枚)人参(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二钱)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义。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

  犀角地黄汤

  犀角(钱半)生地(五钱)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犀牛土属。而秉水精。地黄土色。而含水质。二物皆得水土之气。能滋胃阴。清胃火。乃治胃经血热之正药。然君火之主在心。故用丹皮以清心。相火所寄在肝。故用白芍以平肝。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胃自清而血安。

  甘露饮

  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三钱)熟地黄(三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石斛(三钱)茵陈(三钱)甘草(一钱)枇杷叶(二片去毛)陈修园曰。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润以补之。枇杷枳壳。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盖以阳明之治。重在养津液。方中地冬等药。即猪苓汤用阿胶以育阴意也。茵陈芩枳。即猪苓汤用滑泽以除垢意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