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姜子牙——范文程:汉人成为清朝议政大臣,从他首开先河

 铁血老枪 2017-11-29

清朝的姜子牙——范文程:汉人成为清朝议政大臣,从他首开先河

范文程是清初最著名的谋略家,历事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代帝王。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为清军入关定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清朝的姜子牙、张良、刘伯温……

范文程是明末清初一位具有传奇而又带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生于辽东的汉人官宦家庭,饱读经书,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悟性。从小接受的汉文化修养和满族地区文化的熏陶,使他确立了自己建功立业的追求和抱负。于是,他不顾父亲、明朝原抚顺城守官范楠的强烈反对,心中熟记了曾祖父绘制的《山川战地要津图志》之后,前往战场投奔努尔哈赤,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范文程历事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三代帝王,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为这祖孙三代的雄才大略插上了奋飞的翅膀,获得了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成功,开创了有清一代300余年的基业,可谓是大清王朝开国第一谋臣。

然而,范文程的功绩后来却被历史所淹没。由于他的才智、谋略和卓越贡献,使入主中原的满族贵族不愿意大加宣传,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大“忌讳”,那些投靠满族统治者的史官也不敢触及这一禁区,对范文程没有过多着墨,因而正史对他记载极少。同样,他投靠满族统治者反抗明朝的行为,也招致失败的汉族统治者的仇恨,所以对他也同样冷落,不加记载。这样,就使范文程在历史的尘埃中沉默了几个世纪,而他那同时代无与伦比的深遽智慧也随之湮没无闻。

今天,当我们掀开清初满族贵族创业的历史时,就会发现如果没有范文程,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就不会那么顺利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进而统一全国。历史证明他的一生是具有非凡价值的,他的智慧和谋略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当努尔哈赤于1618年四月攻克抚顺城时,年仅21岁的范文程身背利剑去投靠,结果被当成“抗拒者”而被五花大绑着去见努尔哈赤。

正当八旗兵要执刃杀戮被俘的手无反抗之力的民众时,范文程高呼:“糊涂的大汗,你就这样来争天下吗?”

努尔哈赤命人将范文程带到近前,问何原因。范文程仰首回答道:“天下者,人心也。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大汗欲得天下,却滥杀百姓,岂不糊涂?”

努尔哈赤大怒,却忍下来,问明了范文程乃名臣之后时,立即亲手砍断他背上的绑绳,说道:“范文程,我赏识你的胆识豪气。从此你就跟随我左右,做我的幕僚。”

努尔哈赤势力的崛起,引起明廷的重视。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朝派杨镐率大军在辽阳誓师,号称47万人马,兵分四路合围进攻赫图阿拉。而此时努尔哈赤尽其所有,也不过8万兵马,这使努尔哈赤及所有后金将士心神不宁,忧心忡忡,有些人甚至产生绝望情绪。

身为幕僚的范文程此时冷眼观察了努尔哈赤的部属,发现他们虽然都骁勇善战,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但他们当中却缺乏思维缜密、足智多谋的智囊人物,而这正是自己发挥特长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决定施展自己的才华,以智搏为百搏之首,用自己的智慧为努尔哈赤的事业出谋划策。

当努尔哈赤及后金将士陷入明朝大军征讨的恐慌中时,范文程力排众议,凭自己掌握的情报和资料,解除了努尔哈赤的忧虑。

他对努尔哈赤说:“兵不厌诈,真真假假。明朝的四十万大军并非实情。据我所知,辽东镇守明军定额为九万四千人,但近几十年来明朝日益腐败,边关将领贪黩成风,冒领军饷,实额却逐渐减少。加上逃亡、病故士卒又占有二三成,有的地方竞多达四成。而且杨镐久历战场,决不会放松对驿站粮道的防守。这样算下来,辽东投入战场的兵力最多不过三万。”范文程这一合情合理的分析,与后金密探谋报所说的九万数据相差太远,当然引起其他将士的难以置信。但努尔哈赤却以其敏锐的判断力,相信了范文程的分析和推测。

范文程又侃侃而谈,对其他各路援助的明军人数也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最后说道:“按照我的实际推论,明军四路兵马,充其量不过十二万。我可以用脑袋担保。”

努尔哈赤此时已完全信服范文程,并坚定信心,终于制定出“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策略,将全部主力迎向明将杜松一路。结果经过血战,后金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萨尔浒大捷。经过这一仗,明朝受重创,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在论功行赏识时,范文程拒绝了金银之赐,又向努尔哈赤及时呈献“机不可失,速取开铁”的“八字方略”,也就是先攻取开原、铁岭两城,然后占领辽阳、沈阳,为后金建立巩固的基地,和明朝军队开展对峙,相机进攻。

这一建议显然是努尔哈赤当时未能想到的。因此,范文程话音未了时,努尔哈赤就双手扶起他,面对众臣庄严宣布:“从今日起,全军上下均以‘先生’尊称之!”说罢,向范文程敬酒行礼。而这时范文程还只有23岁。

萨尔浒之役后,明朝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熊廷弼以严治军,使形势大为改观,后金不敢轻举妄动。而这时位于北部的蒙古喀尔喀部与明朝结援,威胁着后金,使努尔哈赤如疽在背,难以安宁。

于是范文程献计,在杀败喀尔喀、俘获其首领后,与对方结盟,解除后患。努尔哈赤采取了范文程这一“笼络、互解、威逼”六字策略,终于争取到喀尔喀的和解,并且与之结成了反明联盟。

不久,明朝派不知兵事的袁应泰替换熊廷弼。在辽阳之役中,袁应泰愚蠢地将五万大军摆成一字长蛇阵,迎战后金三万军队。面对明军两倍于己的人马,大部分后金将领建议努尔哈赤撤退,但范文程却策马到努尔哈赤身边,说道:“明军阵势是明显挨打,这不是疑兵,而是对方主帅不知用兵。如果我军右翼四旗分二路杀出,将明军截成三段,分而歼之,明军必败。”

久经战场的努尔哈赤也有此意,不顾众将反对,率先冲向敌阵。后金将士见大汗如此,立即跟上。结果五万明军被打得大败,辽阳城落入后金手中。

战后努尔哈赤对八旗将领笑道:“谁说儒生只会读死书,不会用兵啊?你们看范先生,临敌时善于分析,临阵不乱,如此精于兵事,有几人能比啊?”那些曾反对范文程的人此时都低下头,却不得不佩服这位汉人儒生。

努尔哈赤又说:“古时周文王打天下,有个谋臣姜子牙;汉时刘邦打天下,有个谋臣张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边,也有个叫刘伯温的谋臣。范先生就是咱们的姜子牙、张良、刘伯温呀!”

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城受伤病逝后,皇太极继位。

面对坚守宁远的明朝守将袁崇焕,范文程献上密计道:“以‘议和’对‘议和’。”

皇太极不解,范文程解释说:“‘议和’自然不能除掉袁崇焕,但‘议和’产生的流言、猜忌可以除掉他,只要‘议和’的消息传进北京,传到明朝皇帝的耳中,袁崇焕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皇太极这才茅塞顿开,对范文程肃然起敬。后来,他采用范文程绕道进攻北京之计,进逼北京城下,将袁崇焕引到北京,被多疑的崇祯帝逮捕入狱,最后分尸而死,其家属也被流放,使后金铲除了一个顽强的对手,而明朝自毁长城,进一步加速了自我灭亡的步伐。

皇太极即位之初,内忧外患纷至沓来。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范文程提出对外“十六字方针”,即“西款宁远,东抚朝鲜,北征蒙古,南招明将”;而对内则提出了“轰轰地继承”和“悄悄地变更”的策略,即宣扬努尔哈赤的文治武功,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又不事声张地变革弊政,建立新的国体朝制。范文程所献的内外方针对策使皇太极大喜,情不自禁地称他为“心膂”。

1635年,皇太极收降蒙古察哈尔部,获得失传已久的绝世珍宝——历代帝王传国玉玺“制诰之宝”。范文程见时机成熟,遂建议皇太极建制称帝。为此他提出了自己设想的治国方略:一是侵扰,即不停侵袭明朝,实施“疲敌致胜’之策;二是等待,即静候明朝内部将爆发的农民起义,以“坐收渔利”;三是建号,即皇太极称帝,成为天下正统;四是建制,即根据历代政体制度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做到“未雨绸缪”。

于是,皇太极采纳这一建议,于次年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历史开始进入大清国时代。皇太极也开始以新的姿态投入到与明朝的角逐中去……

然而,正当壮年的皇太极未来得及统一全国,就猝死于宫中。皇太极之死,引发了又一场皇位争夺战,各个贵族势力集团纷纷拥立自己支持的皇子。这时,庄妃采纳范文程“驾诸王之力,平诸王之争,行诸王之事,符诸王之望”的方略,纵横捭阖,终于使自己6岁的幼子福临登上帝位,是为顺治皇帝。

顺治称帝,范文程可谓首功,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本想自己称帝的睿亲王多尔衮兄弟,被多尔衮赶到盖州汤泉“养病”,其实是弃而不用了。但是,以贤明著称的孝庄皇太后却没有忘记这位多谋善算的大功臣。每逢决断不下的大事时,她都会派心腹来向范文程求教。

在庄妃的策划下,范文程向多尔衮写了《呈摄政王多尔衮书》,献上了入主中原的“十字方针”,即“明敌”(以李自成为敌)、“急进”(入关与李自成争天下)、“招抚”(买通吴三桂)、“吊民”(以为明朝臣民报君父之仇招揽民心)、“悼明”(承认明朝的历史地位,排除李自成,以明朝的继承者自居)。

由于范文程对摄政王多尔衮言辞恭敬,更加上“十字方针”符合当时清朝入主中原的需要,终于使多尔衮对范文程尽释前嫌,决定进军北京,与李自成争夺天下。

攻占北京后,多尔衮的专权也达到顶峰。范文程此时只能以明哲保身的态度,与之虚与周旋,不使多尔衮对自己产生疑心。当多尔衮猝死,顺治亲政,对多尔衮开展清算时,范文程也受到牵连而被“夺官论赎”,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

这时,范文程不计流言与祸福,挺身而出,向顺治呈上《军屯垦荒疏》,建立招流民垦荒。顺治皇帝阅后大喜,赞道:“范学士此疏持大体,务简要。”并立即下令恢复范文程大学士之职,又授议政大臣。汉人成为清朝议政大臣,从范文程首开先河。

范文程“军屯垦荒”与“入主中原”、“用万历赋额”,对清朝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后世史家将其称为“范文程开国三大议”。

顺治十一年(1654),范文程因功被升为少保兼太子太保。一个月之后,这位历事三代帝王的大功臣却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在当值的桌案边,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第二年,范文程病老致仕。在家养病的他仍然不忘国政,向当朝者提出了“图新者昌,守旧者亡”的除旧倡新策略,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鉴戒之言。

1666年八月,70岁的范文程在病榻上度过10余年后,终于闭上了眼睛,离开人世。朝廷赐葬于怀柔红螺山,康熙皇帝御书祠额“元辅高风”,以此来显扬这位为大清朝贡献了全部身心的元老勋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