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琏安全留针法治疗颈性眩晕

 xyf4345 2017-11-29


[关键词]安全留针法 ;揿针;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在头痛、眩晕、耳鸣、视力障碍及颈部不适等症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诉,伴有耳鸣、视觉障碍(视物模糊、眼干、眼胀、眼涩)、恶心、呕吐、出汗、心悸、血压不稳、头颈肩痛、上肢麻木及发作时便意、脑鸣等症状的症候群。临床上发病率高,据统计,我国眩晕发病率为4.1%[1]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改变,手机低头族越来越多,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都可以出现颈源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等。本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颈椎骨质增生、椎节不稳的病理情况,使椎动脉弯曲、受压或椎动脉神经丛受刺激造成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而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最终出现眩晕、头痛、耳鸣、视力障碍、猝倒等症状[2]


颈性眩晕在中医学属“眩晕” 病症的范畴。眩晕一证,《黄帝内经》将其病机归为“肝风”,明确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肝、脾、肾虚损为本,以风、火、寒、痰、湿等为标,虚实夹杂上扰而致清窍失养,因此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特点。故临床上在治标的同时,着重治本。综合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治疗以虚为本首当固本,如有瘀血、肝风、痰浊、风湿则配合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祛痰通络、祛风除湿等方法治疗,各种方法均有其长处和适用范围,丰富了本病的治法。



朱琏安全留针法是近代著名针灸专家朱琏受前苏联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的影响, 根据针灸能激发和调整机体内部神经系统尤其是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和管制机能的治病原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朱琏在其著作《新针灸学》中详细地阐述了其创立的安全留法针的由来,操作手法及实例[3]。可惜近年来临床运用及少。2015年,笔者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桂派中医大师、朱琏嫡传弟子韦立富老师学习朱琏针灸后,尝试使用一次性无菌揿针(又称为揿钉型皮内针,是针尾呈环形并垂直于针身的皮内针,皮内针刺法又称“埋针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与古代的“静以久留”意义相似,其作用是给皮部以微弱而较长时间的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进行朱琏安全留针法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自天等县中医医院门诊的38例颈性眩晕患者, 男14例,女2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7岁,平均38岁;病程6d~5年,平均1.5年。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临床疼痛学》[4]拟定:①突然出现旋转性、发作性眩晕,常因体位变换、头部过度旋转或屈伸诱发或加重症状;②旋颈试验阳性;③颈部肌肉僵硬、疼痛、压痛等不适,发作时可伴有头痛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恶心、呕吐、出汗等);④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⑤经颅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⑥排除耳源性、脑源性、眼源性等疾病所致眩晕者。 同时满足以上①②④⑥条标准时即可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有关眩晕标准拟定: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二、治疗方法


 

取穴:新设(朱琏所创新穴:第3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柱、行间;耳穴神门、颈椎、缘中,交替使用。


针具:揿针。针尖+环形针尾结构:针尖细小(直径小于0.2mm、长度小于2.5mm),安全的刺入深度及环形保护针尾(不会完全刺入皮内),埋针后无安全隐患,且不影响患者身体正常活动,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起居。


操作:(1)患者取端坐位,首先对上述穴位中的颈部穴位进行点、按、揉、压,然后对点、按、揉、压相对敏感产生酸麻胀痛的穴位继续按压1~3min。穴位处常规消毒,用揿针快速按压到穴位上。留针皮下48h,嘱患者或其家人每天自行用手指一起一落按压该穴1min,每天按3~5次,发作时加按3~5min。第2至3天来取下揿针,然后交替选取上述穴位以同样方法进行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



三、 治疗结果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与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生活;显效:眩晕基本消失,但颈部活动时偶尔出现短暂性眩晕,伴随症状与体征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好转: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伴随症状与体征不变,对日常生活稍有影响;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经治疗后患者显效 31 例,好转6 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为 97.4%。



四、体会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新设、天柱穴的解剖部位靠近椎动脉,针刺上述穴位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流阻力,对增加脑组织血流起到良性调整作用。耳穴贴压也有调节脏腑气血功能,刺激耳部特定穴位,如神门、颈椎、缘中等,可增强体针通络活血、宁神醒脑的作用,并可延长作用时间,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采用全天候持续的留针治疗,针对患者随时出现的血管痉挛,即时改善软组织疲劳和血管痉挛,产生较佳的治疗效果。


揿针全天候持续留针治疗,能把握最佳针灸作用时效,并通过长时间留针发挥针刺电化学作用及调和气血的作用。该方法节约成本,操作方便,患者几乎无不适反应,还可减少患者来医院治疗的时间,给很多上班族带来便利,非常值得推广使用,特别是在广大基层社区及农村更加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鑫,李中实. 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2):109-110.

[2] 王非,孙海东. 近五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4):143-144.

[3]朱琏.新针灸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0-60.

[4]宋文阁,王春亭,傅志俭,等.实用临床疼痛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8:561-562.

[5]国家中医药管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