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松康护总裁王燕妮: 居家医养可以走的精准路径

 快乐英平 2017-11-30

2017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论坛“把握行业主脉环节”,青松康护总裁王燕妮博士应邀发表了《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市场前瞻》的精彩演讲。

2004年,王燕妮从法国硕士毕业归国按既定计划创立了青松康护,开创我国居家功能康复护理先河。青松康护经过十几年不断探索,集团现由青松互联网、青松健康+、青松学院、青松优选组成,在功能健康和老年健康服务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居家医养结合是个看起来很美好,接近它很困惑,做起来很挑战的领域。王燕妮总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居家医养结合的市场及前景:第一、为什么居家做医养结合服务;第二、居家医养服务可以做些什么?第三,居家医养结合市场到底能做多大,第四、医养结合可以这样做。

王燕妮总裁认为,健康不是一个目的,只是一个手段,有一个很好的健康状况做支撑才能使高龄高寿的人们到生命后面的四分之一也能够保持继续参与家庭、社会的的各项事务活动。所以,医和养本来就是应该结合在一起,来解决老年人对健康的刚性需求。

为什么居家做医养结合服务——我国慢性病的负担与挑战

人口疾病发展的自然规律是,老龄化以后慢性病高发。我国近年来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口的86%,慢性病的高发对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体系提出了一个挑战。

慢性病的病程病因决定了慢性病的管理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通常医院专家对于慢性病管理会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患者的医从性不够高,不能很好按照医嘱执行。

哈佛大学的一本创新学论著《创新者的处方》,从学术的角度详细分析慢性病的患者很难严格的去遵守最佳治疗方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患者的动力不强,二是改变行为的程度要求太高,即人们很难克服人性的两个弱点,一个是懒一个是侥幸心理

很多老年人的慢性病,比如三高问题,他今天不吃药,明天也不监测,病症的严重后果也不会马上显现,所以对他们来讲就容易存在侥幸心理,就认为慢性病最后带来的各种可怕的风险,可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大量的慢性病它要求我们很痛苦的持之以恒的去改变行为,克服懒和侥幸心理这两个人性的弱点。

而我们现有的医疗机构并不能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把慢性病管理做好做透。因为慢性病的患者绝大部分时间不在医院,他还是回到社区、回到家里生活。如果想要把他的健康管理好,我们就得把这个干预的范围扩大到社区和家里去,即做居家的慢性病医疗健康管理。

为什么居家做医养结合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干预

我们现在讲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对象不能按年龄分,而是按功能分。判断一个人的健康水平主要有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内在的能力,很多时候因为年龄及周边环境问题,人到老年后其内在能力确实会下降。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功能发挥,这个就要求我们考虑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各种综合方面做出好的支持,使得他的功能可以充分发挥。

比如说人到老年可能会有几种慢性疾病,体力会下降一点,但不失能、不失智,那我们怎么去提升他继续参与社会的能力呢?

一个是帮助他进行运动功能锻炼来提升重建自己肌体的功能;另外一个就是营造适合的环境,在老年时身体体力不够强时仍能有正常的社会生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这些干预的因素,很多是更适合在医疗机构之外做的,在居家养老的范畴里医养结合要解决的健康问题。

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重点是满足两大刚需

王燕妮总裁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抓准老年人的刚需是关键。把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切入点。

目前医疗发展大趋势之一就是精准医疗,风险预测、早期筛查,诊断治疗,以及更重要的是治疗之后防止复发,即预后的监控。

从我国精准医疗的发展现状来看,最大的用武之地仍然只是在中间这一块——诊断和治疗。而更早的识别风险、早期筛查及预后监控、跟踪监测这些健康需求,似乎没有更多这样医疗服务。

王总认为居家医养结合最适合做这样的服务:医生在医疗机构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居家的医养服务中延伸做早期检测和评估,做筛查,当发现问题发现风险,可以向医疗机构转诊,让患者及时得到诊断治疗。之后再回到社区回到家里,做连续的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再转诊回去。

这样以来,医疗机构很高兴,因为它对任何一个病人的管理真正实现了全程的闭环。我们服务机构高兴,因为我们最刚需的人群可以通过医疗机构这样衔接起来,实现精准对接。最高兴的当然还是我们服务的老年人和家庭。

居家医养结合围绕“疾病“这一关键词,展开对疾病的筛查、预防、治疗和后续的监测把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对于医和养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了。这是我们可以跟医疗机构合作的部分。

居家还有一件事情,是连医疗机构都不好做的,但却是目前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另一个重要的一个需求点,即身体功能的康复维护。现在大家去医疗机构体检,检得全都是疾病指标,没有任何相关检查我们身体功能的,但是我们在居家就刚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在居家这个环境里面如果我们围绕大健康的角度,就不仅是疾病,而是加了一个功能维护的方面,我们做一些检测和评估进行风险的识别,做早期失能失智风险的筛查,有一些肌体的功能问题跟疾病有关,但不完全是疾病的问题,我们在居家做的不是诊断冶疗,而是一种功能的康复维护。

比如我们经常讲一个具体跌倒的风险,一旦等老人跌倒到医院那就不是风险了,那就是事实了。但是如果我们在居家的环境里面做一些评估,对他的环境做评估,对他用药的情况做评估,对他的这个身体的机能如行走能力平衡能力等这些做评估,我们是可以做出他跌倒风险的一些预判的。

在此状况下我们去改造他的环境,帮他做训练去锻炼他行走的稳定性、平衡性等。同时检查一下他服用的药物,叮嘱老人哪些药物服用以后,需要先休息,而不要马上起来走动,这些去减少跌倒风险的因素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体系去做进去。

王总认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围绕着两大刚性需求做切入点,就有了一个全新的一个战场,而且这个战场是医疗机构没有办法去替代的。

居家医养结合市场到底能做多大

王燕妮总裁认为,我国在过去的这十年里面,卫生费用占到GDP百分比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钱花在了疾病的诊断治疗,还有失能失智以后的护理费用上,这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医疗卫生发展模式。

把国家的医疗费用更需多侧重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监查、预防疾和失能失智防控等医疗康复服务上,才是相对合理的支出方式。社区和居家医养是重点投入方向。

王总现场为大家算了一笔账,现在我们的医疗卫生费用里,其2/3以上由社会和个人支付,国家的钱多用在补贴公办的医疗机构。用专业学术分析,如果社会和个人支付的这分部钱花在预防层面,一块钱相当于在做治疗十块钱的效果;用在已经失能失智的护理费,如果用在早期识别预防失能失智,(健康维护效果)几乎是一比一百的比例。

我国每年花费四万多亿医疗卫生的费用,如果能够把个人和社会能支配的个人花费部分设计到居家医养结合服务里,这个可以是以长期护理保险的形式,也可以是商业保险的形式,甚至可以是自费购买服务的形式,哪怕只能够先分到很小的一块,我们能节约大量的长期护理费用。 

“健康中国”里面提到,到2030年的16万亿的大健康服务的市场,我们完全可以期待16万亿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我们通过在社区和居家,提供这种基于医养结合的,首先把疾病的诊断治疗前后这些服务衔接起来,加上功能健康这个维护,预防失能失智的相关的这些服务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在这16万亿市场里面去切出来这一部分。

王总就青松康复目前服务的四个省市老年消费数据对居家医养做出市场判断:目前已经失能失智的刚需人群是四千多万,到2030年应该有六千多万。另外还有一些出院后术后,短期需要功能重建和维护的刚需人群。这些刚性需要医养结合服务的把它做起来,预期到2030年,市场的规模大概是四万亿,到甚至是五到六万亿。

居家医养结合可以这样做

比起传统的照护方式——等人一旦衰弱疾病发作了,再被动的治疗护理,居家医养结合这种围绕老年人健康需求进行医养干预的方式就更加具有积极主动性。

现在国际国内的医学界都有这样的共识:虽然老龄化不可逆,慢性病不能短期治愈,但可以通过早期干预,日常康复等诸多手段来维护老人各功能的运行使用,失能失智人群中80%以上是可能再逆转的。

我们的机会就在于在居家这个场景下,早期从功能的角度去识别和干预进而可能性的推迟和减少失能失智的问题,为健康生活的目标做出实质的贡献。

所以我们这种医养结合的概念决不是说只是在医疗机构里增加长期护理床位,也不是说在养老机构里去设一个医务室医疗机构,而是围绕老人的需求,做医、康、护、养结合的服务。

当他有疑难重症要诊断治疗的时候去医院,当他回到社区,我们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主动的定期的有规律的去做上门功能检测评估,做康复护理,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这样深度融合医养资源的方式就把围绕人的健康需求的闭环做出来了。

另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居家医养服务的对象决不仅仅是老人年,健康老龄化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事情我们决不仅仅只盯着说老人就够了,有可能我们今天先进门服务的是一个老人,他的家人一样也是需要我们去进行这种医养结合服务,早期发现问题和持续关注的对象,这样一来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扩展了。

按照这样的思路,居家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可以扩展到所有慢性病的患者,甚至于现在看似健康的但存在失能失智及其他健康风险,需要早期识别干预的人群。 

开创新模式,吸引各种资源

养老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一直是共识。王燕妮总裁的解决办法是,重新定义工作。如果我们的工作变了,我们是围绕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健康在做积极的有效的干预,我们是健康的教练,健康的使者,我们的工作能让客户看到改善,看到价值,而这种能够真正体现个人价值的工作是对年青人有很大吸引力的。

先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已经有过前车之鉴,因老年人失能失智高发,只能被动的养起来,进而陷入社会照顾需求和负担加重的困境。我们就不要再重蹈覆辙沿用旧模式。

作为行业的先行者,王燕妮总裁向业界同仁提出倡议,我们要勇于创新,积极做各种研究和尝试,找新的模式,找新的服务机制,吸引优秀的服务人才,吸引各种资源来支持我们的事业,大家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