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新人:你所谓的捷径可能是坑

 超耐磨钢 2017-11-30

分答上收到一个职场小鲜肉的提问:

“去年毕业加入一家小型的创业公司,老板人不错,但是创业的项目短期很难有效果,工作一年了,工资很低只够勉强生存,而且不给上社保,感觉很吃亏,想辞职,但一想到公司发展起来对我来说可能是个捷径,该走还是留?”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不断创造青年财富神话的时代,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会被创业、加入创业公司、迅速实现财富自由这些字眼所吸引,也就是提问里所谓的“捷径”。

进入创业团队、获得股份期权真的=财务自由吗?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感兴趣的小伙伴推荐去看一篇文章, 题目叫“现阶段的你,是要赚钱还是学习经验?”(作者Mark Suster,“改变自己”的公众号译成了中文) , 作者在文章中对于加入创业公司、拿到股票,公司顺利融资到最后你自己到手能有多少钱做了简单清晰的计算,很多时候,计算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要用“赌一把”的心态把自己的前途和热情在纠结中消磨掉。(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查看这篇文章)

我是一名职业规划师,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聊聊:

职场的头几年到底怎么过才是真正地走捷径?

在新精英的职业规划课堂上,我们通常把一个职场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职场新人因其资源和积累所限,通常处于上述的生存期,这个阶段,工作就是为了生存,满足我们衣食住行和安全的需求,挣钱就是为了“养活自己”(毕婚族可能是“养家糊口”),处在这个时期的我们不要一上来就振臂一呼:“我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然后迅速被残酷地现实打回原形……

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人在职业发展中之所以处处碰壁、不得要领,很多时候在于不清晰职业发展的过程是分阶段实现的,例如:很多职场新人明明还挣扎在生存线上,却整天想着如何任性实现自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有一些职场人度过生存期之后,不再探索和持续发展,最后只能在各种羡慕和叹息中无奈地坚持......

每个阶段我们的重心和核心任务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清楚“何时该做何事”,踏实走好每一步是最低成本的人生方案;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努力做好以下三件事是发展的真正捷径

(不排除一些天赋异禀的新人因为实力和机遇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做大做强,可以直接任性去到自我实现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低概率事件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我们说的是适合大多数普通职场人的路径。)

 一、努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成本,让自己有更多的结合学习和发展

我有一个观察:那些能够迅速度过“生存期”的职场人,除了能挣以外,通常都保持着良好的花销习惯,有些还会主动去学习投资理财的知识,让自己增加被动收入,这样的人才会有更多结余去做投资自己的事情 。

一次一个学员来找我,她在友谊集团做管培生,她说:老师,我每月挣的钱基本都还给公司(用来买品牌衣服)了,我也知道这样的消费习惯不好,但每次看见喜欢的东西就忍不住,看完我给她画的三阶段的图,她恍然大悟:太可怕了,以前只知道大手大脚的后果是存不下来钱,原来这还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速度,太可怕了,必须改掉这样的消费习惯。

    二、没有太多选择的时候,集中发力实现短期目标

    处在生存期的职场人因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往往在职业上的选择余地不大,但偏偏有一些人会把职业发展当成一条朝着目标笔直前进的路,所以执拗于在工作之初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他们每每看到成功人士的职场故事总是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人是怎么在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甚至还有一些新人因为忍受不了初入职场的枯燥、无味,要不就不停地通过换工作来试错,或是干脆不找工作,踏上寻找自我(无业人员)的旅程……

    事实上,如果有心,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各个领域成功人的职业访谈,其实90%以上的人在刚开始工作时都不知道想做什么样的工作,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使在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岗位上,任然可以把工作做得比周围80%的人好

    《神一样的产品经理》的作者闫荣老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整天做的就是翻译英文资料和书籍,工作虽然枯燥,但他利用自己的英语优势经常去研究国外的网站,直到后来偶然进入互联网行业,开始产品策划的工作才开始了自己的产品经理之路,慢慢在这行立稳脚跟、建立影响力获得成功。

    说一个自己的职场故事。

    研二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加入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一名HR实习生,进入传说中光鲜的外企,做的却是每天去社保局、公积金中心、劳社部门跟基层公务办事人员斗智斗勇,常常是受一肚子气、事情还办不下来。那时才知道在学校里学的那些高大上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放在企业的事务性工作中根本没有施展空间,这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产生了质疑,但我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就算是要走,也要在岗位上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再走。

    从那以后,我开始去各个HR的行业论坛看帖子,学习事务性工作的操作流程、文件制度,等待办事的空隙中就把买的专业书拿出来读上几页,后来我花了一周时间,编写了一个关于企业办理社保、公积金、申办户口、残保金等等的制度流程文档,里面有办事流程、涉及条文、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分享到组内作为操作手册,领导在收到文档后立刻在全组写邮件表扬了我,从那以后她开始给我委派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并在实习期一年结束后,破例给我申请了北京户口将我留下来转为正式员工; 工作的第二年,我被派去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经理人员培训课程”,让我的职业视野和专业能力得到快速地提升……

    大久保幸夫在他的《12个工作的基本》一书中说道,他给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演讲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开始请以漂流的方式行动,过段时间再切换成登山型”。

    漂流的目的并不是抵达河流下流,其价值体现在拼尽全力穿越激流的整个过程——想方设法避开迫在眉睫的山岩,危机喘息就要迎接下一段激流的挑战。换句话说,这个过程中,即使他们没有明确长期目标,也会在全力追逐短期职业目标的经历中提高自身能力、创造机遇,为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指明方向。

    我在企业里负责人才工作,我对于人才一直有一个偏执的观念,就是:真正的人才是可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的,即使不在自己的天赋领域,但一定可以做到比80%的人做的好。

    所以,当自己没有那么多选择(不顾长远发展地盲目跳槽不叫选择)时,与其考虑捷径,不如踏实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成为“让老板离不开,让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三、多做一些积累职场红利的事情

    什么是红利?就是那些短时间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但在长远能给我们很大投资回报的事情,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什么样的事情算是职场红利的事情呢?

    • 跟老板和行业里的牛人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

    第一份工作跟对一个专业厉害、肯给你机会、培养你的老板确实很幸运,观察他们的做事和为人的方式,是最低成本的学习方式。

    即使没有这么幸运,这个时代也依然不缺乏学习的资源。去年底,我去参加在行组织的行家年会,他们设了一个“最佳学员奖”,在这个环节里,我见到了我认识的人里最年轻有为的产品经理—范秦老师,她在过去的一年里约见了80多个行家。要知道范秦老师2011年才毕业,后来转做产品经理,现在已经是人人车的平台运营总监了,我相信有这样成长速度的人除了天资外,跟她懂得跟事学、跟人学的行为分不开。(想在产品领域有一番作为的小伙伴,推荐约见范秦老师,她关于产品和带领团队的方法论,让我一个行外人偶尔听到一次都觉得受益匪浅。)

    职场初期,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把有限的资源投在自己身上,成为一个学习型的职场人,会在不远的将来带来丰厚的回报。

    • 传递或贡献价值,为自己创造更多潜在的机会和资源

    经常有人提问:“怎么结识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脉?”答案其实很简单:主动传递和贡献自己的价值。有人会说:“我刚入职场,哪有什么价值可以分享? ”其实每个人的经验只要用心去总结和提炼,都是值得分享的,你可以像我那样去做一个工作文档分享给团队,也可以把自己在工作上的心得体会、牛人交流主动去分享给身边的人,慢慢提升你的专业力和影响力。

    2011年,结识了新精英和古典老师后,我的很多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新精英:当志愿者、带班、助教等等,这些经验成为我日后职场快速成长最宝贵的助力。

    查理.芒格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他。”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太鸡汤,其实不然,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

    人与其向外追求,适应别人的需求,不如向内建设,关注自己价值的增长。

    送给职场中的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创作者 | 舒祺

    热衷并努力践行的“职业成长教练”

    采访码字/终身学习/生涯规划师/课程设计

    如果你想找到能做、想做、该做的职业,

    就来跟舒祺老师聊聊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