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重耐药菌

 千金一方 2017-11-30
多重耐药菌(MDRO)

1.多重耐药菌的含义?

多重耐药菌: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我院列入管理的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主要监控范围的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等。

3.多重耐药菌病人信息获得途径?

(1)责任医生通过化验结果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2)微生物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备注“多重耐药菌、ESBLS、MRSA、VER”并在阳性患者予以登记,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同时通知所在的临床科室。

(3)院感科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下发隔离通知单,指导科室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4.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有哪些?

1.接到多重耐药菌隔离通知单后科室负责人应立即通知本科室医务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并与晨会上交班告知全科医务人员(含卫生员)本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2.责任医生立即下“接触隔离”医嘱,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患者安置方式首选单间隔离,或同类病原体患者安置同一病房,条件限制时实施床旁隔离,不应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力功能底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一览表、病例夹封面、床旁有接触隔离标识;

5.患者床边备快速手消毒液,对患者及家属宣教,严格限制探视人数;

6.床旁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患者生活垃圾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置;

7.可复用的医疗器械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

8.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安排在最后;

9.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清洁消毒,使用的拖把、抹布一床一用一消毒;

10.诊疗或接触患者及其物品、环境前后进行手卫生;

11.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2.转诊患者或外出检查前通知接诊科室;

13.进入隔离房间与病人有明显接触时,需穿隔离衣,接触病人时需戴手套;

14.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接触隔离;

15.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时,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5.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及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二)手术中

1.有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指证者,应切皮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期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500),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已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8.手术中轻柔的对待组织,保证有效的止血,尽可能的减少失活的组织和异物,消灭死腔,避免意外探入空腔脏器,正确选择引流物及缝线即重视外科手术技巧。

(三)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辅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标准预防

(新概念)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基本特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即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和微粒隔离。

标准预防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遵守手卫生规范。

血液体液可能污染面部时,要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血液体液可能污染皮肤或衣服时,要穿防护服。

每一个都要遵守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收治患者时要根据感染源的可能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仪器/设施和和环境怀疑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污染后应清洁消毒。

收集患者使用过的织物时应避免抖动,以防污染空气、环境表面和人。

遵守安全注射的原则。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住院科室抗生素使用率及微生物送检率


据《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使用检验标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及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不低于80% 。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通道县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登记表》,接受相关指导,必要时给予药物预防干预。在感染管理部的指导下,根据相关传染病的特征,进行自我监测,并保持信息沟通,以便及时、积极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处置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2小时内,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感染(管理)科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给予随访和咨询,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每半年将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乙肝病毒职业暴露的处置

乙肝病毒: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紧密相关。

①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②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无需处理。

③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保护性抗体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④如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不明确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监测,根据结果确认是否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接触后随访和咨询

①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及你想那个病毒抗体追踪监测。

②如果3个月-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