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转载须经“ICU护理之家”同意 — 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Bacteria,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今天“ICU护理之家”分享关于“多重耐药均” 多重耐药菌基本概念 泛耐药(XDR):对除1或2种(粘菌素或替加环素)外的所有抗菌药物均耐药的细菌。 全耐药(PDR):对所有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ESBL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SBLs)肠杆菌科细菌 CRE: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MDR-P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AB: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 被多重耐药菌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 污染的环境、设备 工作人员的手等等 多重耐药菌是如何传播? MDRO传播源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方式 医院内MDRO的传播源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传播源。MDRO感染患者及携带者是主要的生物性传播源。被MDRO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等构成非生物性传播源。传播途径呈多种形式,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MDRO医院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咳嗽能使口咽部及呼吸道的MDRO通过飞沫传播;空调出风口被MDRO污染时可发生空气传播;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也可导致MDRO传播风险增加。 传播途径呈多种形式,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MDRO医院内传播的最常见最重要途径。 咳嗽能使口咽部及呼吸道的MDRO通过飞沫传播。 空调出风口被MDRO污染时可发生空气传播。 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也可导致MDRO传播风险增加。 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及肝病等。 2、婴幼儿及老年人。 3、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如抗癌药物、皮质激素、放疗等。 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手术、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导尿、各种引流等等。 6、住院时间长者: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既往有MDRO定植或感染史。 7、手术时间长者。 8、营养不良者。 1、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的患者,手术时间长。 2、婴幼儿和老年人易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 主要与婴幼儿和老年人抵抗力低有关 3、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基础疾病有关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恶性肿瘤、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类患者 4、多重耐药菌感染多数与性别无关 多重耐药菌感染,导致: —病死率增加 —医疗花费增加 —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问题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有赖于: —感染控制 —抗菌药物控制 MDRO感染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 2005-2008年美国德克萨斯医院内开展的回顾性研究分析 MDRO感染增加患者医疗花费 分析比较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属的46个患者与113个无耐药的患者医疗费用每病例前者是$79323元,后者$40406元 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问题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抗菌药物耐药的12项措施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科室里要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 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严格执行手卫生 实施手卫生管理的5个时刻
做好手卫生可使医院感染降低30%。 医务人员:严格按照WHO五大洗手指征进行手卫生。 保洁人员、工勤人员:进行面对面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患者及家属:加强健康教育,进行耐心的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毒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 手卫生的方式
手部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应立即使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无可见污染物时推荐使用含醇类的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擦手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单间安置)
隔离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换药
外出诊疗 先通知该诊疗科室,及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 转科或转院时,必须在转科记录或出院小结中向接收方书面说明培养结果及对该患者应使用接触隔离措施,并安排医务人员陪同,向接受方说明对该患者应使用接触隔离措施。 被服管理 患者使用后的被服应放置于黑色塑料袋内规范封扎,封扎后在封口处粘贴“感染性被服”标签,由洗衣房人员收集,并注意交接提示。 医疗废物管理 利器置入利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在黄色废物袋中,VRSE、VRE的感染患者医疗废物必须放入双层废物袋中,置入医疗废物周转桶中,由总务科专职人员统一回收。 “超级细菌”的出现是滥用抗生素最直接的恶果
术前0.5-2h内使用抗菌药物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需要切实开展MDRO监测工作 MDRO监测是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病例监测,可及时发现MDRO感染/定植患者,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可了解环境MDRO污染状态,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掌握MDRO现状及变化趋势,发现新的MDRO,评估针对MDRO医院感染干预措施的效果等 区分细菌感染与定植是让临床医师、院感人员和微生物人员等纠结的难题。如果将定植误认为感染,会导致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不良反应和诱导细菌耐药。如果将感染误认为定植,会延误临床治疗,导致抗菌药物使用不恰当,疗程不充分,甚至病情加重危及生命。因此,尽早明确细菌定植还是感染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由经验治疗或抢先治疗过渡到目标治疗、减缓细菌耐药等均十分重要。 细菌定植:各种细菌经常从不同环境落到人体,并能在一定部位定居和不断生长、繁殖后代。也即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细菌,但患者没有感染的相应临床症状及体征,一般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定植需要黏附力、适宜的环境及一定的数量。 细菌感染:细菌侵入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并引起机体病理反应的过程,也即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患者同时有感染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细菌定植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展成细菌感染。细菌的致病力与机体的抵抗力相互“斗争”,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者服用一些免疫抑制剂后,细菌便有可乘之机,诱发细菌感染。 临床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必须是合格的临床标本,规范的标本采集方法及实验室鉴定方式对判断细菌培养阳性的可靠性极为重要),结合临床危险因素和感染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区分定植或感染的关键。 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者;带有侵袭性操作管路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慢性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及肝病等,最好入院48小时内就采集。 用抗生素前; 治疗效果不佳,需要更换抗生素前。 注意:若标本采集过程操作不规范,将影响培养结果的可靠性。 患者隔离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连续2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h)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解除隔离。 MDRO感染的管理涉及多个学科和部门,诊治和预防难度大怎么办? 需要建立多学科协作体系 该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个体、经验式医疗模式,对预防与控制耐药菌医院感染传播具有积极意义。依照此模式,可成立临床诊治组和预防管理组,临床诊治组可考虑涵盖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儿科、血液科、感染病科等临床专家,以及临床微生物专家、临床药师和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承担的任务包括指导MDRO感染病例的检验、监测、诊治、隔离、环境消毒与清洁等。 1、微生物室负责检测到多重耐药菌即报临床科室和院感科 2、院感科到临床科室指导多重耐药菌病人消毒隔离措施; 3、临床科室逐条落实消毒隔离措施,科室质控小组和院感科检查落实情况。 4、微生物室每季度将耐药菌情况汇总公布,并将相关耐药菌情况上报药剂科。 5、药剂科根据抗生素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6、院感科牵头,每半年召开一次有检验科、药剂科、医务部、护理部等多部门参加的对多重耐药菌管理的联系会议,各部门通报相关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做到持续改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