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3课 《五官功能》

 立刻文化 2017-11-30

第23课 《五官功能》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张宏劳,网名:仁业堂民间医,籍贯在陕西省宝鸡市。

每天一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给大家讲《五官功能》。

五官指舌、鼻、口、目、耳五个器官。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五脏的精气分别通于五官。五脏有病,往往从五官变化中反映出来。“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一、舌

舌内应于心,主味觉、吞咽、发音等。舌象是望诊的重要内容。舌之根部称为舌根;舌之中部谓之舌中;舌之尖部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边。舌之肌肉脉络组织称为舌质。舌分上下两面,上面称为舌面,附着在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称为舌苔。

舌有感觉味觉、协助咀嚼、吞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的功能。舌的味觉和语言表达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舌为心之窍,心经的经筋和别络,均上系于舌。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以保持舌体的正常色泽形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心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心脉瘀阻,则舌质青紫,瘀点瘀斑;如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可现舌强、舌卷、语謇或失语等。

舌通过经脉与五脏六腑皆有密切联系。如:“脾脉连舌本,肾脉挟舌本,肝脉绕舌本”,舌与心和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病理上,五脏六腑的病变均可显现于舌。所以,舌诊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医诊断方法。望舌诊断脏腑的部位分属为: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之脉络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阳膀胱之筋结于舌本,足少阳胆之筋入系舌本。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

二、鼻

鼻为肺之窍,鼻为肺气出入的门户,鼻主嗅觉。隆起面部中央,上端狭窄,连于额部,名为鼻根。前下端尖部高处,名为鼻尖。鼻尖两旁隆起部分,名为鼻翼。鼻之下部两孔名为鼻孔。鼻孔内有鼻毛,鼻孔深处称为鼻道。鼻根下至鼻尖,鼻柱骨名为鼻梁。

鼻是肺呼吸清浊之气出入的门户,与喉、气管及肺相通。鼻通过气管而直贯于肺,是肺呼出浊气,吸入清气的出入口。鼻为外邪犯肺之门户。“温邪中自口鼻,始而人肺”。鼻主嗅觉,鼻窍通利,则能知香臭。因肺气通于鼻,故鼻之嗅觉灵敏与否,与肺气通利与否有关。所以,肺的病变,可见鼻塞、鼻煽、流涕等。鼻与喉相通,同属肺系,鼻有助喉以发声音的作用。肺气和利,则呼吸通畅,嗅觉灵敏。在病理上,外邪袭肺,肺气不利,常见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甚则鼻翼煽动与咳嗽喘促并见,故临床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脏病变的依据。

鼻为血脉多聚之处,鼻的健旺,有赖脾气的滋养。鼻准属脾,当脾有病变时,常影响于鼻窍,“脾热病者,鼻先赤”。可见脾的生理和病理与鼻有关。

临床上,实证、热证的鼻病,多与胆经火热有关。肾为纳气之根。肾气充沛,摄纳正常,肺与鼻才得通畅。如肾虚,则易于发生鼻鼽。心与鼻也有一定关系。“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外侧,上行至鼻根部,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手阳明大肠经止于鼻翼旁;督脉沿额正中下行到鼻柱至鼻尖。

三、口

口为脾之窍,食水谷、辨五味、泌津液、磨谷食、助消化及出语言等功能。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口唇位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两部分。唇为脾之外候。口腔也是气体出入之门户,有助肺呼吸和发声音的作用。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脾开窍于口,饮食、口味等与脾之运化功能有关。脾主运化,脾气健旺,则津液上注口腔,唇红而润泽,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消化,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口唇与脾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腐熟水谷、输布精微的功能。脾主肌肉,口唇为脾之外候,故脾的生理病理常常从口唇的变化反映出来。

“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口与五脏六腑相联系,不仅为脾之窍,而且还与心、胃、肾、肝等有密切关系:舌为心之苗;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经食道,咽而直通于口齿,为胃系之所属;肝脉环唇内,络舌本,其气上通舌唇。所以,口腔的生理病理与心、肾、胃、肝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

口齿唇舌,通过经络的运行,与脏腑密切地联系起来,在五脏六腑中,与脾、心、肾、胃、肝更为密切。

四、目

目,即眼睛,为视觉器官。目又是望诊察神的重要器官。目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目主要由白睛、黑睛、瞳仁、内外眦、上下睑、五个部分组成。中医学把这五个部位称为五轮,并以五轮学说来说明眼睛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成为眼科的独特理论。“眼通五脏,气贯五轮”。所谓轮,是比喻眼球形圆,转动灵活,宛如车轮之意。五轮与脏腑的关系为:内外眦属心,称为“血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瞳仁属肾,称为“水轮”;上下睑属脾,称为“肉轮”。因脏与腑相表里,故血轮与心、小肠相关;风轮与肝、胆相关,气轮与肺,大肠相关;水轮与肾、膀胱相关;肉轮与脾、胃相关。所以有“目窍于肝,出于肾,用于心,运于肺,藏于脾”之说。

目具有视万物,察秋毫,辨形状,别颜色的重要功能,为脏腑先天之精所成,后天之精所养。“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目为神窍”,目可以传神。神为生死之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目暗睛迷,为无神;若重病目光突然转亮,为假神,乃“回光返照”之危象。故望眼神是望诊中望神的重要内容。

目为视觉器官。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视物清楚正确,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和长短。在心神的主宰下.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咏而上注于目,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虽然五脏六腑都与目有着内在联系,但其中尤以肝为密切:因为“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肝主藏血,“肝受血而能视”,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所以说,眼为肝之外候,肝开窍于目。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两目斜视、天吊等。所以,眼科疾患在治疗上既照顾整体,又突出强调治肝,体现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目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关系,经脉周密地分布在眼的周围,使脏腑之气血灌注于目,保证了眼与脏腑的密切联系。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而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此外,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以及足之三阳经;在奇经八脉中,其起止循行与目直接相关者,主要有督脉、任脉、阴骄脉、阳骄脉等;经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者,有手三阳之筋。

五、耳

耳位于头部两侧,属清窍之一。耳为听觉和位觉器官,耳的主要功能为主司听觉和主平衡的功能。耳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皆有关系,而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关系尤为密切。耳的功能靠精、髓、气、血的充养,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高;若肾精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肾藏精,精生髓,髓养脑,脑髓充足则听觉灵敏。故称肾开窍于耳。中医从耳听觉的好坏,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所以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

肝气通于耳,肝气调达,则听力聪敏。若肝脏功能失调,“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胆附于肝,足少阳胆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

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健旺,气血充沛,清阳之气上奉耳,则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耳失所养而失聪。若湿邪困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

耳与肺也有关系,“肺金受邪,耳聋”。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气在表的肺经症状。耳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与肾、心、胆、肝、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

耳为宗脉之所聚,循行于耳的经脉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欢迎明天继续学习第24课《咽喉·二阴功能》。同学们,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