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DS2015访谈】贾伟平:精准医学与糖尿病治疗

 昵称49675731 2017-11-30




编者按
2015年12月9~12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在苏州隆重召开。在昨天上午的全体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贾伟平教授发表了“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早期预警生物标记物研究“的大会报告。我刊现场采访了贾伟平教授。贾伟平教授就当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等问题娓娓道来,并简述了如何将当前最热门的精准医学概念引入糖尿病治疗之中。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的优势和不足

  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伴有肾脏损害是有区别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目前仍然是评估糖尿病伴肾脏损害的一项重要指标。临床研究发现,亚洲糖尿病患病人群微量白蛋白尿检出率高于欧美人群,而欧美人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比例高于中国人群。尽管目前发现微量白蛋白尿高的患者在多年后未必发生肾功能衰竭,反而发现其与大血管病变关系更加密切,但是,目前无其他指标可完全替代微量白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中明确看到,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与今后肾脏病变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是2型糖尿病伴随的肾脏损害原因较复杂(有可能同时合并高血压、肥胖)。我认为其他指标要取代UACR还为时过早。迄今为止未发现有比微量蛋白尿预测糖尿病伴肾脏损害应用更广、时间更长的指标。但是否有新的标记物来作为补充呢?我们拭目以待。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客观评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更加苛刻,首先要有视网膜病变的基础,再加上肾脏损害才能诊断。因此,如果不进行眼底检查或肾穿刺,患者通常诊断为糖尿病伴慢性肾脏病(CKD)。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单纯性糖尿病神经病变较少,大部分是神经病变与血管损害共存。发病机制较明确的如糖尿病足,其既有血管因素也有神经因素。机制不明确的也可以通过其他检查来辅助诊断,如肌电图、尼龙丝加音叉的方法。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时,一定注意仔细判别才能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以双侧对称远端病变为特征。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主诉脚或手麻木、疼痛时,若仅发生在一侧,则需注意无论血糖控制理想与否,都需考虑是否为颈椎或腰椎病变所致。通过颈椎或腰椎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可以鉴别发现。因此,医生不能完全靠症状来诊断,需要结合适当的检查来鉴别诊断。


  目前我们对于神经病变的检查是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组合来实现的,第一要有症状,第二要有检查结果,第三必须要有鉴别诊断。不同于眼底检查(通过拍片即可明确是否存在视网膜病变),也不同于肾脏病变(通过测定有无蛋白尿、肌酐升高即可判断),神经病变除了需要医生更多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辅助检查来确诊。临床上仔细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可以排除很多疑似的糖尿病神经病变。如果能完善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评估,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微血管并发症与精准医疗

  目前公认,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国际上有很多相关研究,如DCCT以及UKPDS。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血糖控制差时50%的患者会出现微血管并发症,那么血糖控制较好的50%的患者为何也会发生慢性并发症?这说明其中存在个体差异。同样地,临床上,有些平时血糖控制很好的患者也可发生视网膜病变,而有些患者血糖水平很高但无任何慢性并发症。


  遗传研究发现,携带某种基因型的患者非常易罹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甚至是严重视网膜病变,因此,精准治疗就是要把这样的患者选出来,采用另外的方法治疗。再如,50%患者服用药物有效,而50%的患者服用效差或无效,精准医学就是要让有效的患者继续选用目前治疗,而对于疗效差或无效的患者,需要在发病机制、环境因素、药物遗传易感性等方面进行明确解析,给予适宜的治疗方法。精准医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治疗更有效、更安全、更经济、更方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