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眼穿云

 金凤蕙兰159 2017-11-30


古代方向和我们地图定位不一样,现代地图定位是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古代则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古代是以人的视野为参照物的分法。南为火,火上炎,北为水,水下行,后定五行循环,有了左东右西,中部为土也就是地。为什么是这样?古人面南背北时,是面向“南中天”观察天文,大部分的天体都在南面上方天空中出现,日月也是在“南中天”的天幕中从左手升起,右手落下,因此古人面南背北才是对准气机。而“南中天”就在远方,在古医的方位图里,就是上方,为火;左手是太阳、月亮升起的地方,所以左为阳升为木;右手是落下的地方,所以右为阴降为金;古人的头顶是天极,北极星的位置,所以在后/下方就是北方为水。画到平面图上就成了我们看到的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模型。

顺带说的一个理论上的误区:为什么背为阳,腹为阴?还有认为腹为阳,背为阴,其理论是腹部在人面南,而太阳照着腹,故为阳。这样的解释只取一半,晚间月亮升起和太阳一样的方位,如果按照这种的解释,月亮也照着腹部,夜间腹部就变成阴了吗?这显然不是古人的意思。有的解释说人四肢着地,所以背得到阳光较多,其实这样的说法也未免太牵强。古代不知道进化论,不认为人与猴子有联系,不可能产生这种理论。如何解释比较合理?根据天五行和地五行和古人的天体学说,从天地五行使人定位为面南背北。而古人对天文的两大学说是盖天说与浑天说,盖天说就是说天像锅盖一样罩着地,浑天说不同在于天是球体半边在上半边在下,但两种说法都对地面是球形没有明确概念。因为古人认识有限,不可能真走遍地球。他们认为地是平面,其广而不可算。我们可以从神话故事里看到古人的想法。夸父追日,夸父是神人,比正常人高大也跑得快,但夸父跑了很久,如果真以他的速度,恐怕早绕地球几圈了(一笑之),一定会发现地球是圆的。但没有这样记载,反而是夸父临死前掷手杖化成邓林,其广千数,死后身体化做山川平原。

题外一句话的是,人们喜欢高看古人,认为古人知道地球是圆球形的。证明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描述看起来像是地球如鸡子黄,殊不知这里主要说的是地球悬空的状态,而不是形态。无论是浑天或宣夜等等学说,在计算天地高低,日月高低时都是用的盖天说天圆地方的《周髀算经》里最为经典的勾三股四弦五定理,其基础就是地是平的。有学者说古代是明用盖天,实用浑天,事实上历史上是浑天盖天不清,官天承认浑天,但在计算上一直用的是盖天的方法。我们也可在典籍里看到,甚至在唐宋的天文司考核中,盖天说的看法也是官方看法,只是把浑天说加了进去。

典型的盖天说的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在《黄帝内经》里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描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从此可见,古人认为天地是倾斜的。当然古人不能正常说明这天地倾斜是地球自转和纵轴倾角的原因,只是知道有这样的现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首先地球不是垂直自转的,地球的自转轴与绕太阳的公转轴夹角是66.5度左右,因此地球自转轴与垂直线有23.26度左右的夹角。

古人在中原地带,是在北纬30度左右,因地球的夹角和顺着地球的公转,一年四季会出现在黄道与赤道相交附近的二十八宿。以古人观察的视角就会在“南中天”依次出现南东北西每一方向的七宿。而因为地球的倾斜,古人面南时头顶向后的地方是北天极,即是北极星的位置。北天极在古人的概念里是天之极点,也就是阳气最盛的地方。而在“南中天”不断出现的各种天体包括日、月、星都是天地阴阳两气交合而成的象。这样要与笔者开始讲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处有关三阴三阳和广明等概念合起来看。广明就是指“南中天”,其中有无数的日、月、星而广大明亮。

这也可以从内经里对卫气的意象中看出端倪。《灵枢·卫气行》:“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为什么是目一张卫气就上头?古人目意象日月,目张就是取象的太阳东升,太阳东升就是阳气之象出现于天,即是出于阳。意象为卫气的运行因目张而出于体表。

那么日月在“南中天”运行时有什么变化呢?因为地球的公转,春夏秋冬的不同,正午时太阳在古人视野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夏天太阳直照北回归线,古人认为阳气散发,最盛,正午时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冬天太阳直照南回归线,古人认为阳气收藏,最弱,正午时太阳在头上前方。夏天阳气最盛时在头顶,最接近北天极。冬天阳气最弱时在面前,也就是说阴气较强。又因为古人认识到天是向后倾的,以天而言,头顶向后的大面部立体区域为纯阳,也就是为什么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太阳之属在身后少阴之上;头顶向前的大面部立体区域为阴中之阳,为太阳。所以对应到人体,阳经就在背后,阴经就在前。


有人又会问为什么阳明经在腹前?这也是跟天体模型有关。古人的认识中天大地小,天包围着地。天之极为极阳,太阳;天之初处为少阳;两阳合处时在“南中天”。如果把天划分区域,则天极顶上的大片天盖和人体身后的大片区域为太阳,天地相交处的环形带为少阳;“南中天”为阳明,这样太阳、阳明、少阳就在天穹布满而环绕人体。再缩小到人体上就成了太阳在后,少阳在侧,阳明在前的模型。而这里阳明与诸阴经同在腹,他们是有身体表里不同。阳明经象天象阳,在体表层;诸阴经是地在人体意象,因天大地小,天包地,故诸阴经深于阳明经。

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是需要相互交汇。把人体放大,就是一个天地的模型。五脏为地,六腑为天,阴经为地,阳经为天。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胸,是五脏气化交于六腑,地阴转化生天阳,天阳升发至北天极的过程。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胸,是天阳启用后回归地阴,六腑气交五脏,五脏回入地中重新生成的过程。这样也形成了十二经的流注关系。前文已经说过日、月、星是阴阳气交的象,对应十二经流注为后天之气象。在经络上就是手三阴交与手三阳的井穴和足三阳交与足三阴的井穴就是阴阳相交,气机转化的地方。打通这些穴位就是保持阴阳五行气机流转的关键点,因此,在《卫生宝鉴》用十二井穴为治疗中风的大接经法。

而在天在地都有气机的流转,只要气机流转顺利,阴阳五行就相序而生,就生成天地,生成人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