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弥勒佛的原型底是谁?

 快乐老年435 2017-11-30

“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两句话是形容大肚弥勒佛的。

其实,弥勒并不是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

他原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少年时期,弥勒就成为如来佛的弟子,受到如来的赏识。所谓弥勒,是梵名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悲。

据说,大肚弥勒佛能够给人带来欢乐,帮助人们消除苦难,所以弥勒佛以“慈”氏开始。

弥勒佛的原型底是谁?

汉朝时,佛教逐渐传播到中国,人们渐渐开始信仰弥勒佛。但是,当时的弥勒佛雕像是按照印度人的模样雕刻的:肤色黝黑,圆头卷发,若有所思,庄重安详。后来,各朝各代不断对弥勒佛像进行改造,才出现了后来笑口常开的胖弥勒佛形象。

据说,中国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是以历史上的布袋和尚为原型创造的。布袋和尚是我国五代时期的僧人,名契此,号长汀子,居明州奉化(今属浙江省)。他两耳垂肩,袒胸露肚,笑口常开,出语无定,寝卧随处,终日奔走,形如疯癫,见物索物,见钱讨钱。因经常用木杖挑着一个布袋,所以称为布袋和尚。

弥勒佛的原型底是谁?

别看布袋和尚其貌不扬,却有一身非凡的本领:他卧倒在雪地中,身上丝毫不沾一片雪花;在大雨中行走时,身体不会被淋湿;四处坐卧,也不需要铺盖;不论春夏秋冬,只挑着一只布口袋。他给人看凶吉十分灵验,更有趣的是,他还有一个特异功能--预报天气,他穿雨鞋出门,就真的下起了大雨;他穿木屐出门,天气就真的干旱。不久,布袋和尚就声名远扬,被世人誉为“神僧”。

一天,布袋和尚与徒弟蒋摩诃一起出游,傍晚时分,二人化缘来到长汀,一起在温泉中沐浴。蒋摩诃借此机会,细细观察师父的法身,猛然发现,布袋和尚后背上有一只眼睛,光芒四射,而且正注视着自己。蒋摩诃惊奇地叫道:“师父果然是佛也!”布袋和尚知道天机已经泄漏,便把他的布口袋赠给了蒋摩诃。

弥勒佛的原型底是谁?

后梁贞明二年,布袋和尚到了岳林寺,坐在寺前一块磐石上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然后合眼圆寂了。几年之后,一个奉化人到蜀地经商,无意中遇见了死去的布袋和尚。这个人当时被吓蒙了,他听见布袋和尚说:“有劳施主给蒋摩诃带个口信,就说我师徒二人相见日近,愿他珍重自爱,莫要错过机缘!”蒋摩诃知道后,一点也不吃惊,而是淡然一笑。然后,他分散财产,遍访亲友,了却世间一切凡情,也坐在岳林寺的磐石上无疾而终。

这时人们才知道,早已圆寂的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于是,人们在埋葬他的地方建了一座“弥勒庵”,又描摹他的形象供奉。而他游化过的江浙地区,首先以他那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造像,取代了原来的弥勒佛像,堂而皇之进入了各个寺院的天王殿。

北宋时期,皇家也认可了布袋和尚是弥勒佛化身的说法,元符元年,赐号为“定应大师”。从此,源自印度的庄严神圣的弥勒佛,便演化成了亲切可爱、乐观豁达的布袋和尚形象。

朱哥点评

大肚弥勒佛,就像一个超然、快乐的符号,人们供奉他,是为了得到心灵的慰藉,寻求一种希望和寄托。其实,真正的超脱、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把意象变为现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将无处不在。

世间愁苦千万件,人间处处有不平。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何化解这些不快乐,幸福快乐的度过百年人生,是每个来到凡尘人间的我们要修炼一生的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