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藏| 如何欣赏中国画?

 mmdxcgq 2017-12-01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6项法则。懂得这6项法则,您也不用担心不会欣赏中国画了。


1
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要有气势、豪气、不能有匠气、俗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北宋 范宽《雪山萧寺图》

  以水墨染出阴翳的天空,山石皴笔不多而气象雄浑。


  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北宋 巨然《秋山问道图》

  图中上部,主峰高耸,几出画外,但其势柔婉,与北方画派的坚凝、雄强显然不同。画法方面,谁能用淡墨长披麻皴,不为奇峭。、



2
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



▲明 吴伟《江山渔乐图》

  此画在空间处理上,前实而浓重,远景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



▲明 李在《阔渚晴峰图》

  作品取全景式山水,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画树木呈“蟹爪枝”状,是典型的北派山水面貌。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


  :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

  :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

  :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

  :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纸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

  :变化,笔画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


  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



▲明 唐寅《落霞孤鹜图》

  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



▲明 吴伟《灞桥风雪图》

  灞桥在陕西长安县东,亦称霸桥,唐人送别者多于此折柳相赠,有“灞桥折柳”典故。此画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



▲唐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3
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

  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明 唐寅《湖山一览图》

  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所绘景色,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融而为一。


  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



▲明 朱端《烟江远眺图》

  画家将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复、精密等特点与南宋院体山水的简洁、空旷、疏朗等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有别于宋代院体的明代院体画风。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虚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董源《寒林重汀图》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整幅画面以湿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无尽之感。


  “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撼动的深远作用。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特别关注弘扬中国传统,传承艺术文化精髓。

  CCTV-发现之旅频道全力打造的大型艺术专题类纪录片《艺术名家》,每周日22:30-23:00正式在CCTV-发现之旅频道播出,每期节目时长30分钟,著名主持人于胜春当家,每期探讨一个艺术类主题,深入探讨、艺术创作展示及点评相结合,融合访谈、外景记录,提供一个交流、鉴赏学习的平台,让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当代以及传统艺术文化。(已录制嘉宾有吴国亭,文怀沙,崔如琢,黄建南,袁熙坤等)

  CCTV《艺术名家》栏目开播以来,深受好评。请艺术家朋友们关注、联系、交流、合作!

  艺术顾问单位:

  中国国画家艺术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