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鄮祖山寻秦记

 明州慈湖人 2017-12-01


鄮、鄞起于秦,这在《说文解字》中,是对今宁波地区,最早的一种说法与记载;勾章一名则初见于《史记》,《十洲记》中曰“勾践大城于勾余”,无疑勾余即《山海经》中的“勾余山、会稽山”等等的了。

那么越时起就有的勾余地名,在大秦朝的“鄮、鄞两县”之时,它的勾章城又去哪里了呢?清朝的《保国寺志》中叙道,保国寺所在的古灵山,秦时为“鄮州”地,此山亦名“大鄮峰”焉。无疑,秦时的鄮州地,也是越时的勾余地了,因为在寺志清初的地图中,寺北的“汶溪、鄮峰、石柱峰、望海尖”,寺西的“马鞍山、荪湖、会龙寺”等地名,都是在古慈溪城的县治范围。言“大蓬山”即“大鄮峰”即“古灵山”即“骠骑山”,今天的保国寺,正是建在了鄮山下的那三台之上。

清末的《慈溪县地图》中,“望海尖”与“长溪岭”是东西相望的,今慈城的“鄮岭墩”,则正好处在望海尖山脉的南北方向中段。故《慈溪县志》对“古灵山”的描述也称为“四明大岚之脉,慈邑之祖山”,而《保国寺志》对“鄮峰山”即鄮州的说法,也证明了古代慈东今“秦山”的地名,是来源于对秦地理的继承。

秦山即延续汉时“秦望山”的简称,秦望山即秦时的“大鄮祖山”,“望海尖”即《史记》中秦始皇在会稽的“望于南海之处”,历史上曾称呼其为“秦望余南”之山,承载着秦始皇欲“达蓬山逢仙、千人坛祭天”的一个故事传说。故秦山所在的“仙迹岩”,在汉时因“松下老人弈棋”亦称“台棋山”;唐时因大足佛迹犹存,而又称“佛迹岩”、建“佛迹寺、佛迹庵”等。它们实际都与姚江之滨的“舜丘、禹冢”相关,因为“千人坛”即少康时期“封庶子无余以守禹冢”的“茅山、会稽山”之处。

会稽亦称茅山、会稽山、夏里、大隐等等。它就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之处附近,今三过山处即传说中的古代“石钮、大里、夏里”,今“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姚江南岸之山,至今还有可关联的“姜岱、上皇”等地名。上皇就在“城山渡”旁的南山之处,城山就是越至晋末的勾章城所在之处。它们连结了一个从上皇(三天子都)、姜岱(姜石年、神农)、三过山(夏里)、勾践越国(勾章城)的完整地名史,故姚江边上的“水王山、大理渠、五台山、石神山、秦湾山”等,就是《竹书纪年》中禹领玉帛万国、共工治水、司空九州的一个佐证了。

《山海经》因有“浙江出三天子都”、“庐江出三天子都”的记载,而会稽万国在晋时出土的“玉冢”中已有过体现,《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中国有140多个国家;《儒效篇》中记载,周初时立有71个国家。

其实今天宁波的地区,几乎都仍在“河姆渡文化”的中心域区上面。河姆渡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人类文明之一,也是古老中国的华夏朝文明发源地。它在7000-5000年前代表了一个神农时代“履夏”王朝的天子帝(即庙)都时期,当它被5200前的“良渚文化”、4200年前的“龙山文化”覆盖时,或许诞生了约4000年前的虞舜时期!

它因此也是少康封越、2500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复兴之地。秦始皇东游会稽地之目的,一是寻找徐福东渡之瀛洲仙国踪迹;二是谋越之洞山越王藏宝剑之处;三为筑千人坛、树大蓬祭天而问祖、刻石而留传《秦颂》;四则欲上茅山以逢仙、求长生不老之神药。

故秦始皇的会稽石刻处,应该就在“大迹鄮里”的那个望海尖处。今天望海尖下、金沙村南有个“永传寺”,会不会就是对秦望之海的一种永传呢?从那里我们可以轻松地就能直达高高的“石柱岭、望海尖、后茅山、洞山寺”等历史秦山之处,而今宁波的大鄮祖山遗韵,则须在清初的“茫茫万岛顾指间”去寻了。

2017年末根据原创旧文修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