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其血气,以利风水。《小舍医话—跟师高建忠随笔》

 杜子桐 2017-12-01

见一患者,女,59岁,2014年3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胸闷、气短10余年,加重3天。胸闷、气短10余年,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减轻。曾多次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平素常备降压、强心、扩冠等药物治疗。近3天来病情加重,夜间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轻度浮肿。刻诊:面色晄白,形体偏胖,精神疲惫,语声低微。胸闷、气短,偶有心前区疼痛,很快缓解。伴头晕,咳嗽,痰液呈稀白泡沫状。颜面及四肢轻度浮肿,纳欠佳,眠差,二便尚可。唇色淡紫,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润,脉沉细。辩证为阳虚饮停,瘀血留滞。处方以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温阳活血利水。

处方:熟附子(先煎)9g,生白术15g,茯苓12g,生姜9g,桂枝9g,桃仁(打碎)12g,赤芍15g,丹皮9g,葶苈子(包煎)9g,益母草12g,薤白12g。5剂,水煎服。


2014年3月11日二诊:服药后颜面及肢体浮肿消失,胸闷、气促稍有减轻。现见背部怕冷,少许发热。余症同前。舌脉同前。于原方中加黄芪15g,防风9g,7剂,水煎服。


2014年3月18日三诊:背寒、怕冷消失,无明显胸闷、气促,夜间可以平卧。现症:睡眠差,仍有头晕,偶有咳嗽,无痰。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9g,赤芍9g,川芎9g,生地9g,当归9g,枳壳9g,桃仁12g,红花9g,川牛膝9g,桔梗9g,五味子6g,生白术15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

药后病愈。


分析:首诊实际为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合桂枝茯苓丸。以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再加薤白温振心阳,桂枝茯苓丸加葶苈子、益母草活血利水。分析案中患者见证,似乎没有瘀血的证据:唇色淡紫可以为瘀,但更多为寒;脉象沉细多为寒,脉细者血少似乎也能解释地通。但仅凭者两点无法解释使用桂枝茯苓丸的原因。

“处方用药不一定非要方症对应,一些时候,如果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反对医者用这张处方,也可以用”,这是高建忠老师曾经和学生们提到的。当时笔者并不能完全体会,后来翻阅这则案例时,感触颇深。桂枝茯苓丸是一张行气活血的方子,出自《金匮要略·妇人病篇》,原方是治疗妇人素有癥瘕的。在此案中,患者虽没有明显瘀阻的征象,但也没有明确不能用此方的证据,且叶天士曾说,“久病入络”。

方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二诊时出现背寒、发热,结合患者少气、懒言等症,考虑为气虚不固,故加黄芪、防风有合入玉屏风散之意。还有另一层含义,黄芪、赤芍、防风组合即王清任创立的黄芪赤风汤。原方主治疮疡肿痛,有很好的调气活血的作用。

三诊症状进一步减轻,胸闷、气促、浮肿等消失。患者所苦的唯有眠差、咳嗽、头晕三个方面。脉象由沉细辨为弦细,这种变化是好事,说明阳气恢复了。选用血府逐瘀汤也是来源于王清任。其所创的五张活血方剂(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被后世医家广为推崇,而这无五张方剂的鉴别点就在于病位。其中血府逐瘀汤主要治疗胸膈以上的病变。高老师在临床中凡见头晕、睡眠欠佳的患者,若兼见胸部不适,没有痰证、湿证等舌象、脉象支持的,多选血府逐瘀汤;若见汗出多者,多选柴胡桂枝汤;若见舌苔偏腻者,多用温胆汤,疗效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