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作孩子生命营养的核心素养

 东海散人cc 2017-12-01



2017年5月6日,由伊顿纪德《優教育》杂志主办的教育思想力沙龙“教育人的诗意存在与专业成长”在郑州一八国际小学举行。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大圣院长与重庆市两江新区童心小学秦波校长,与郑州的校长老师共话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全专业属性,走近教育现场——童心小学,向儿童学习,开诗意教育人生,共耕作一片教育的诗意田园。



在人类历史上,有两次人机对弈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1997年5月3日,人称“棋王”的俄罗斯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与IBM公司研发的超级电脑“深蓝”对弈,最后卡斯帕罗夫仅以45步棋的微弱优势战胜“深蓝”。


第二次,则发生在不久之前的2017年3月,曾获得多项世界冠军的韩国旗手李世石与谷歌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比赛5场,最终将总比分定格在1:4,以人类的名义败下阵来。


这两次比赛引发了一个非常深层的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人类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不会被机器所替代?


也许,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综合品质和能力,当具备了这种综合品质和能力时,个体就能在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解决现实问题。


而这种能力就是核心素养。


顶灯效应


从2000年我国推进国家教育课程改革至今,17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有人都在问:


为什么老师那么努力,孩子却学得那么辛苦,而且效果不好?


为什么学生的考试成绩越来越接近完美,但他们的快乐越来越少?


为什么竞赛成绩越来越令人自豪,却连一个小小的实践问题都解决不了?


为什么升学率越来越高,而用人单位却总在抱怨难以找到享受工作并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工作者?


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教育目标是以“追求知识”为导向的,在这个导向下,我们不断加速让孩子被迫接受难而深的知识,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提高追求“标准答案”的“效率”,学生几乎不敢尝试任何可能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路径和解决方案。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尝试想一下,当一个6岁多的孩子迈入小学,他就好像进入一个黑黑的房子。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一种是用高度聚光的探照灯把房间每一个角落呈现给他;另外一种,就是把这个房间的顶灯打开,一下子照亮整个房间,尽管顶灯没有探照灯的亮度大,但显然在顶灯的帮助下,孩子们能够更放心大胆地走进这个房间。


但目前的分科主义教育却像探照灯一样,造成了学生整体认知的割裂,我们习惯站在学科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很少“打开顶灯”以一个学生终生学习的立场来考虑。若没有将知识与生活相关联,知识就不能被学生理解和运用。


在教育教学中,知识的坐标通常有两个,纵坐标是知识的结构化,横坐标是知识的生活化。知识的结构化让学生理解知识,知识的生活化让孩子懂得运用知识。换句话讲,哪怕是一个清洁工,只要他是一个优秀的清洁工,他一定有凡事先整体后局部、先全局后细节、先战略后战术的思考习惯。而我们的老师需要在知识的两个坐标之间找位置。



个体人、社会人、文化人


发展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那么核心素养聚焦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又有哪些呢?


不同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略有不同,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认为,终生学习能力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而新加坡则认为没有个体生命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的文明和强大,美国认为生活技能和终生学习是分不开的,而我国认为与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两个基础——做人的基础和做事的基础——一样,核心素养应直指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被教育者是一个个体,他要有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决策,以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其次,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当中,他要通过社会参与学会人与人的共处。第三,他是一个文化处境当中的人,历史文化传统促使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


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这也是人发展的三个维度,我们基础教育的任何阶段都是围绕着这三个维度来进行设计,我们的核心素养也是在这三个维度上来谈人的全面发展。


信息社会将给教育带来摧枯拉朽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们都特别强调传统的素养,即人作为人的那部分素养,比如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等。但进入到现代社会,只拥有传统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具备一些作为现代人的必备素养——信息素养。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摧枯拉朽的变化,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信息技术一定会摧毁现有的教育模式。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只要想想在网络上被点击了40亿次的韩国歌《江南style》,就知道教育人不可以再用过去的眼光来思考问题。


2017年,阿里创始人马云在杭州西湖区创办云谷学校,覆盖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希望彻底解决年段之间不衔接的问题,让学生们真正进入互联网学习,把学生的自主性和潜力彻底发挥出来。这代表着教育的未来。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三十年前写了一本书《失控》,今天我们发现书里描述的事情部分得到了应验。而他最近又出了一本书《必然》预测三十年后的未来,即便科技革命的外行也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按书里的描述,当一个孩子来到学校学习,他此刻学到的知识是要面对几十年后未来的,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引领?如果我们老师从来没有思考过二十年、三十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资格去教他们?


我们经常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但如果我们老师自己都没有信息素养,没有科技革命的意识,没有信息化将给教育带来摧枯拉朽的变化的这种危机感,我们怎么去面对未来?



高迁移度、高关联度、高被依存度的核心素养

谈及核心素养,其有两个不同概念: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其中,学科核心素养好比米饭,学生核心素养好比身体,学科核心素养作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无论是学生核心素养还是学科核心素养,都具备以下这些基础元素:


第一,将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持续发挥作用。


第二,不仅在学习活动中,而且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在人活动的领域中都能发挥作用,具有高迁移度。


第三,将在人的发展和成长中,与其他要素的获取和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高关联度。


第四,将在人的发展与成长中被其他要素高度依赖,是其他要素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基础,具有高被依存度。


所以,我们在做教育内容的选择时,在做教学方式的变革时,都应该思考它们是否具备这些元素。


比如语言素养,肯定是一个核心素养。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会贯穿人的生命全程,关涉到所有领域的生活质量。往高一层说,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一个人的文明素养的集中体现。


再比如同理心。什么叫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习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谁到情深性命危,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诗句。诗中讲的是,每年三月的时候有两件事情最好不要去做,第一吃鱼,因为鱼肚子里面全是卵。第二,最好不要去打鸟,因为小鸟刚刚从鸟壳里面钻出来。这句话以对鱼和鸟的同情,扩展为民胞物与的温情,再进一步扩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情怀。由此可见,同理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


再比如运动素养。早在1919年,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他认为,“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势力,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故欲发达至何地位,既能至何地位。”体育比赛的过程犹如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短时间内体验一遍人生况味,确有增广见闻、加深生命厚度的作用。而在教育者的眼里,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调感情、强意志,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


蔡元培先生还说,不重视美乐的校长永远成不了卓越的校长。如果一个校长没有美术、音乐、戏剧、诗歌这样的基本素养,他永远不可能营造一个让人迷恋的校园,也不可能让人发自内心地爱戴。


另外,还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素养。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选语文教材的标准是 “文质兼美,堪为模式”。当我们把一篇一篇的文章编成一个单元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两个编法:按题材来编,散文一个单元,说明文一个单元,议论文一个单元;或者按主题来编,人与自由一个单元、自然之美一个单元。


那美国人怎么编呢?第一,美国的语文教材首先注重社会历史的连贯性,凡是在美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作品,都要进入教材,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和自己的文化创始人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了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国情怀。


第二,美国的语文教材特别强调多样性、思想性,他们从历史发展的线索来分单元。在学习中,学生把文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真正意义上对国家历史文明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就会更加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土地,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最后,核心素养本质上是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比较少、比较慢、比较根本的方式来促进孩子全能发展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是一个改良优化的过程。我们力图通过核心素养这个基石来达成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以有限达成无限的目标,来奠定孩子一生必备的基础和品格。


因而,凡是当老师的都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养方式持续起作用,如何让孩子学的那些东西具有高迁移度、高关联度、高倍依崇度?只有当思考有了方向和结果,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核心素养,才知道如何让核心素养变成孩子的生命营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