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照片是怎样炼成的|拍出醉美秋韵的绝招

 ZmlZwh 2017-12-01


 
 
金色的秋天是大自然色调的真实展现,也是摄影爱好者大展身手的好时光。秋景拍得好令人心旷神怡,拍得不好难免成为枯萎衰败的预告牌。


拍秋景的关键和难点在于用光


 图一《秋日煦阳》


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草坪、灌木、水流和树叶的色彩变化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的“魔术手”是色温和照射的角度。自然场景拍摄中,色温的控制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只要抓住日出后、日落前的最佳时间段拍摄即可。一般而言,日出后一小时与日落前一小时左右是摄影的“黄金时段”。此时拍摄的景物色彩丰富,冷暖对比鲜明,柔和的光线会使景物和画面更有质感。由于日出后一小时左右时所拍摄的色调大多为金黄色,日落前一小时左右所拍摄的景物色彩多为橙或红色调,“黄金时段”拍摄的秋景色调不仅与秋季植被的色彩一致,更有暖意融融的温馨感(见图一《秋日煦阳》)。非“黄金时段”的拍摄要巧用天时地利。由于阳光的直射,用俯视角度拍摄大场景,虽然“头顶烈日”,却依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二《留给未来的回忆》


秋天地表的植被、物体、水面等在阳光的“调色”之下丰富多变,尽管阳光照射角度是人无法控制的,但是,拍摄的具体角度却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如果完全使用顺光,拍摄的画面就比较平淡,明暗反差小,影调层次不够丰富,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纵深感都不足,也不利于表现物体的表面质感。但是,如果选择侧逆光、侧光拍摄,拍摄的难度较大,但是画面效果的特点明显。逆光能够锐利鲜明地展现物体的轮廓,甚至可以造成“镶金边”的效果(见图二《留给未来的回忆》)。在侧光下,被拍摄物体能产生明暗变化,显现出表面立体感和质感,比较符合人的正常视觉习惯。由于侧光往往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影调,在大场面的景色拍摄中要注意受光面景物和阴影在构图上的比例关系。一般可以选择明大于暗、明多于暗、主要景物明和次要景物暗的用光方法。当然,有意识地凸显明与暗的强烈对比关系,也可以形成“切变线”分明的奇特效果(见图三《苍黄中的肥硕》)。


 图三《苍黄中的肥硕》


摄影者心中的“意”决定拍出秋景的“境”


意境,一般指文学、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摄影作品的意境不仅是画面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而且能够因人而异地诱发和开拓审美的想象空间。简单地说,一幅硕果累累或者秋雨潇潇或者秋风瑟瑟的秋景照片,一定会诱发观看者的想象,使其感受到摄影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在摄影中,构图与用光就是营造氛围,用好光才能出意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用光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把光线的最佳表现力用于拍摄。用光不是“用光圈”,用光技巧的形成需要长期磨练和积累。犹如画家用颜料来描绘心中的世界,摄影者是运用光这一特定的“语言”表达情感。面对同一秋景,从具体的取景、构图、用光到后期制作,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渗透了摄影者的态度、情绪和感情,体现着主体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鉴于不同摄影者对主题提炼的不同,在构图的取舍和光影的控制中,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揉进作品中。所以说,摄影者心中的“意”决定拍出秋景的“境”。用光是摄影能力的核心要素,掌握光在摄影作品中的效应,并且对光线具有敏锐的感觉,是摄影的基本功。天高云淡,秋季的光影变化更具特色,即便是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也可以找到你心中的“秋光”,表达摄影者的情感与价值观(见图四《魔都秋日》)。


 图四《魔都秋日》


在同一场景之中,每一个摄影者所拍摄的作品各不相同,原因就在于主观审美能力、价值观的差别。摄影也是通过塑造直观、具体形象构成意境的,与绘画相比,摄影更具有瞬间性和动态性。例如,抓拍什么样的秋景、视觉中心点的选取、虚实的处理、明与暗的配置、追求哪一类细节等都必须在按动快门的瞬间完成。此外,拍摄的场景又是客观的,拍摄手法必须最大限度地为展现时空景象服务(见图五《秋日生春朝》)。用光的法则是明确的,具体用光的技巧又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意会”就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的领悟、自省和积累。


图五《秋日生春朝》


唱好树叶在秋景中的“重头戏”


秋天自然色彩令人陶醉,树叶是“主角”。如果说秋季树叶自身的色彩变化日新月异的话,其承载的光线变化更是瞬息万变。在秋景中最具有表现力的是树叶。不仅是时间的变化决定了树叶的外观形态,光线的微妙变化也可以让树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光线或顺或逆、或漫射或直射的改变,能够使树叶的色彩饱和度发生强烈的变化。秋景拍摄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能不能拍好树叶。


图六《秋意浓浓春在前》


摄影人手里的艺术刻刀是光线,如何用光体现了摄影者的摄影能力。在层林尽染的秋色中,拍摄大场面固然具有震撼力,但是拍摄树叶却是小中见大的“功夫活”(见图六《秋意浓浓春在前》)。拍树叶首先要选树株,即选择好树种、好树形,以及便于拍摄的位置;其次是选树枝,树枝的舒展度越高越适于拍摄,尤其是树枝垂向地面部分的树叶更便于拍摄;其三是选树叶,树叶的完整性、体现季节更替的渐变性、树叶与光线射入角度的关系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拍树叶应当力求表达细节,适于长焦镜头发挥作用。拍树叶与其顺着光拍,不如用透射光拍;与其俯拍,不如仰拍;与其用小光圈拍,不如用大光圈拍。拍摄树叶,用透射光的投入产出比最高。透射光是入射光经过折射穿过物体后射出的光。秋天的树叶在透射光的照耀下呈现半透明状态,只要找到光线直射相对应的位置,就可望拍摄出“一叶知秋”的好作品。


秋景拍摄及后期制作要记住“三忌”


一忌艳。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深沉与醇厚是秋景的特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讲的是艳而不妖,秋景拍摄也切忌色彩过于艳丽(见图七《人生秋日暖意浓》)。在曝光上宁可稍微“欠曝”也不能“过曝”,一般不用“高调”手法拍秋景。特别是后期制作一味地提高亮度、饱和度,其效果如同在原酒中添加香精,结果是有酒香而没有酒味。摄影作品要讲究耐看,亮而艳的照片只能“抢眼”,而永远不可能有“品味”。


图七《人生秋日暖意浓》


二忌杂。秋景客观上色彩丰富,拍摄时主观上的“做减法”就格外重要。取景时就要敢于割爱,在有所舍得的基础上有所得。后期制作力求画面简洁,排除一切“抢戏”的因素。必须牢记:“表面热闹”的照片一定“没有味道”。


三忌散。秋景基本上是散文诗,拍摄时的主题设定更为重要。也许生活中“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可以充饥,而在美学意义上来说,“装到照片里”的却不一定是“景”。时常看到摄影爱好者说景色“这也好”、“那也好”,并自喻“看到什么就拍什么”,其实这是拍摄者并没有发现真正的美。面对纷繁的秋景,更要强调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见图八《不负秋光》)。即便是把最美的景物集于一个画面,至多也只能是堆砌。摄影是在自然界中选取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做减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是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场面大了,端起照相机拍摄时更要问自己“我想要表达什么”。


图八《不负秋光》




编辑|王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