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谱琐记(四): 品读《崇友、崇孝公始修族谱订》

 静云堂 2017-12-01

研谱琐记(四)
品读《谱订》
《谱订》全名为《崇友、崇孝公始修族谱订》,是四川成都金成宗亲在收集旧谱时发现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史料。我像得到宝贝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拜读,常常闭目冥思,浮想联翩。《谱订》文字不长,照录如下:
崇友、崇孝公始修族谱订
周氏之族,原太王苗裔,系出于汝南郡。自去邠迁岐后,子孙以国为姓,蔓延星居,分野而处。流芳宇宙,尚矣哉!渊源有本,由汝南传派于河南汝宁府固始县。由固始,上祖随宋南渡,屡迁脉络,于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里居焉。其时蕃衍盈息亦难赘于图系。而我祖讳仁德,字善长,行一百二十九郎,犹生长于宁化也。乃宋末之年,由宁化携眷而抵于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玉茶之珠瑞湖居焉。未几,胡元伐宋,天下稍平,祖乃定籍置业,以三叔讳仲为元朝户长,故今为长乐县人氏。仲叔同在,修谱订,职箓。
周氏始祖之族,自我祖生嗣六人,愿歌螽斯三章,本支亦祀以勿替云尔。
是为订。
大明永乐元年癸未岁孟春月人日三世孙崇孝、崇友谨订
《谱订》的标题和后面的落款,崇孝、崇友二公正好掉換了位置。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错位,应该是后来的抄谱者造成的。《谱订》的原标题应该是“始修族谱订” ,甚至可能只有“谱订” 二字,前缀是抄谱者加上去的。
《谱订》只有短短261个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传递和隐藏着许多信息:
1.《谱订》阐述了周氏渊源。它一开篇就告诉我们:我们是太王古公亶父的子孙。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古公亶父被戎狄侵略,无力抵抗,率家属和亲近奴隶迁居岐山下周原,筑城廓,改旧俗,立新规,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经王季、文王、武王三世继续发展,最终消灭商朝,建立周朝。后世有子孙受封于汝南郡,子孙以国为姓,这部分后裔就由姬姓改为周姓了。
2.《谱订》概述了周氏裔孙繁衍发展的情况。“蔓延星居,分野而处。流芳宇宙,尚矣哉!”周氏裔孙遍布神州各地,可谓枝繁叶茂。
3.《谱订》描述了仁德公一支迁徙、定籍和繁衍生息状况。指出仁德公上祖原居河南省固始县,后随宋南迁定居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里。仁德公就出生在这里。宋朝末年,由于战乱,仁德公携眷到广东省惠州府长乐县玉茶之珠瑞湖,定贯安籍,成为长乐周氏始祖。仁德公生了六个儿子,人丁兴旺。
4.《谱订》对仁德公及其先祖在福建的情况似乎有难言之隐。它不是像十世祖熊公明朝万历九年在《岐阳家乘原序》那样说“所传忘厥所自” ,而是说:“其蕃衍盈息亦难赘于图系。”这话大有蹊跷。“忘厥所自” 断绝了人们的想像空间,“难赘于图系” 则可以让人自由遐想。“难赘于” 三字很令人费解:为什么“难赘” ?是知而难赘,还是不知而难赘?如果是因不知而难赘,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像熊公那样直截了当地说“忘厥所自” ?如果知道,那么,有什么不可以写进族谱的呢?我有一个学术上的假设:如果炳威公真是仁德公的祖父(或曾祖父,江西世系中炳威公与仁德公之间可能漏记一代),那么,元朝代宋之后,仁德公对家族历史肯定是慎之又慎,对于炳威公的“威水” 史,不但不敢对外人言,对自己子孙也可能三缄其口。众所周知,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对汉人中的平民百姓都严加防范,苛刻到几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的地步。如果你是宋朝将官的子孙,在元初暴力统治之下能有好日子过吗?炳威公的子孙或世袭,或征召,可能也会在军队中弄个一官半职。既是行伍出身,与元军兵戎相见就不可避免。为了自身及子孙的安全,仁德公宁愿把这些事深藏在心里。等到元亡明兴可以说的时候,仁德公又早已不在人世了。所以,族谱中最多也就记下“太祖父,行八百五郎” 了。留下这种模糊的交待,对仁德公家族的生存是有益无害的。
这是学术假设,千万别入谱刻石!
5.《谱订》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亲记祖图之后23年,即永乐元年(1403),崇友公又对族谱(祖图)进行了修订。在《研谱琐记(二)》中,我把谱订理解为谱序,但也有疑问:为什么在亲记祖图23年后才补写序言?现查《辞海》、《康熙字典》及《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订”字并无“序”之解释,只有三种含义:一是约定,如订交;二是制定,如订规章,订计划;三是改定、核定,如订正、校订、修订。显然,这里只能适用于第三种。因此,我大胆设想:这不是亲记祖图时的谱序。那时如果有序的话,序中应包含有“吾今亲记祖图予子孙后日为照” 等内容。这篇《谱订》应该是对23年前的图系进行修订和补充之后写下的文字。《谱订》标题右侧有个“附” 字,如是原谱抄录,或许可以佐证。当然,如果一定要说是“序” ,那也是修订、补订祖图的“序” ,是“又序” 。23年前,即1380年,崇友公亲记祖图时才47岁(虚岁,下同),正值壮年。儿子子清21岁,子忠15岁,孙子友铭还未出世。23年后,整个仁德公家族人口大增,而且,从时间上说也差不多是重修族谱的时候了。这时70岁高龄的崇友公乘着身体还好,赶紧对旧谱(祖图)进行一次修订、补充也就顺理成章了。
也许我是瞎猜,但我总觉得这样想还是有点道理。
6.《谱订》还透露了仲公和崇孝公父子二人与族谱(祖图)编修及修订的关系。以前我们只知道崇友公亲记祖图,还立有家训,其实,那只能说明崇友公是主笔、主编。那么大的工程,还是需要参谋和助手的。翻开锡康公、殿鵬公编纂的《岐阳家乘》,可以看到,他们分别有一个重修岐阳家乘的班子。在锡康公的班子中,参与者有的叫“引修” ,有的叫“纂修” ,有的叫“协修” ,有的叫“仝订” , 有的叫“校订” 。此外,还有一个“董理” 班子。崇友公亲记祖图时也许沒有这么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也有人协助。后世修谱者谈到始修族谱(祖图)时未提崇孝公,一是可能他们没能看到《谱订》及其他有关资料;二是他们都是崇友公的后裔,可能受亲详疏简、近盈远缺的影响,把崇孝公的事留给崇孝公的后裔去另谱记载。但作为崇友公本人,他明晰一切,不会也不可能那样做。他不但要把参与者崇孝公写上,作为堂兄,名字还得摆在前面。当然,《谱订》的执笔者是崇友公无疑,文中“仲叔” 的称呼可以证明。
有趣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仲公是否参与和参与的程度。《谱订》说:“仲叔同在,修谱订,职箓。”仲公作为第一任户长,掌管整个仁德公家族的各种文书资料,例如房产、地产、税赋、收支以及生儿育女,婚丧嫁娶,他是最清楚不过了。崇友公亲记祖图时能不倚重他吗?据有关族谱史料披露,仲公生于1292年,卒于1381年,享寿九十。崇友公亲记祖图是1380年,而收集资料,筹划思考,当在此前就要进行,作为叔叔和户长,仲公最有资格和能力成为崇友公的臂膀和高参。所以,年迈的仲公带着儿子参与祖图编修是毫无疑问的。假如我们今天能找到当年完整的祖图,如果也设引修丶协修、仝订、校订的话,肯定能找到仲公父子的名字。至于仲公是否参与1403年对祖图的修订,就要看有关仲公卒年记载是否准确了。如果仲公1381年去世,当然不可能参与修谱订。如果其真的参与了修谱订,则其1403年还活着,是个112岁老寿星。比较可能的解释是,修谱订时仍然借重于仲公当年提供的资料,这个功劳不能抹杀。在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他那时在不在世,崇孝、崇友公修谱订时,看到这些历史资料,想起当年仲公一道编修族谱时的情景,就像仲公仍然活着,仍然和大家“同在” ,仍然一起工作一样,从而认可了仲公“参与” 修谱订。这或许又是一种胡思乱想,谨此就教于各位宗亲和朋友。
秉腾2014.8.3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本期编辑:周黔
官方网址:chinazhou.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