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狼为什么遇到人类婴儿不是吃掉而是养大?

 飞虎catzbc 2017-12-01

狼为什么遇到人类婴儿不是吃掉而是养大?

泻药,我们可以在很多书籍或是影像资料中看到“狼孩”: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和其他被野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为野孩。

有学者研究表明:哺乳动物收养人类婴儿的情况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即:当非饥饿状态下且正处于哺乳期的动物遇到人类饥渴的婴儿时;婴儿本能地将动物视为母亲,岀现吮乳行为,而哺乳动物感觉不到危险,又收婴儿吮乳行为引导,产生“护幼形为”,并最终将人类婴儿“视同己岀”,狼是结群的“社会性”动物,兼“母系社会”,同时狼的数量较大,因此才会有狼孩的出现。通俗一点解释:

1、狼是比较有灵性的生物,如果有狼崽夭折了,那么母狼会十分伤心甚至不吃不喝。如果这个时候母狼遇到了人类婴儿,可能会母性爆发,不舍得吃掉小孩。此外,处于哺乳期的母狼,奶涨的严重,也不能像人类一样把多余的奶水吸出。而婴儿不仅可以拯救自己泛滥的母爱,还可以解决奶涨的烦恼。

2、婴儿初生时味道是纯净的,胎生动物本能里都能辨别羊水的味道,母狼通过辨别羊水气味,感觉不到危险,加上此时并不饥饿,又处于哺乳期,那么就有可能把婴儿收藏起来。慢慢婴儿身上沾染了狼的唾液、粪便等气味,会使母狼误以为是自己的孩子。

早在1920年9月19日,传教士辛格在距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了两个被狼抚育长大的女孩——大的8岁左右,小的仅1岁半。她们像真正的狼一样舔食食物,吞咽生肉;利用四肢爬行,且害怕光亮;不会说话,仅能发出呜呜的狼嚎;惧怕人类,却喜欢亲近猫、狗等动物。从她们的动作姿态、语言表达、情绪反应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出有着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辛格给姐姐取名为卡玛拉,妹妹则为阿玛拉,并将她们带回由自己和夫人共同管理的米德纳普尔市孤儿院,想要把她们当做正常孩子抚养成人。可是,长期的丛林生活让她们对人类社会极其陌生,年幼的阿玛拉在年底患上重病,辛格夫妇不得不请求当地的医生为她诊断病情。然而,好奇的医生却要求他们为他讲述病人过去的生活情况,否则就拒绝医治阿玛拉,万般无奈之下,辛格夫妇只好将狼孩的故事告诉了医生,并请求他保守这个秘密。

电影《奇幻森林》中的狼孩毛克利

但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辛格夫妇的意料,第二天清晨,小镇上的居民们都知道了这件稀奇事,人们纷纷聚集到米德纳普尔市孤儿院门口,想要看一看传说中的狼孩。紧接着,报纸上刊登出了卡玛拉和阿玛拉的照片,有关狼孩的文章更是长篇累牍。自此,狼孩成为人类学家研究的新课题的同时,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不久之后,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狼孩。1954年,一个名为“拉穆”的狼孩被关在印度新德里的一家医院中,人们只需购买门票就能近距离接触这个9岁男孩。2007年,俄罗斯警察在莫斯科中部的山区里发现了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莱尔卡”,这个拥有狼一样的利爪的狼孩在被送进医院体检后24小时便逃走了,至今仍下落不明。遗憾的是,科学家们都未能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观察与研究,大多数资料还是来自于早期的狼孩卡玛拉,以及传教士辛格所著的关于卡玛拉姐妹的书籍——《狼孩和野人》。

俄罗斯狼孩“莱尔卡”

也许是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习性和舆论过分热切地关注,羸弱的阿玛拉因肾炎早早离开了人世,辛格夫人便全心全意照顾卡玛拉,不惜花费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她适应人类社会。从饮食起居到发音说话,辛格夫人用无尽的耐心浇灌卡玛拉幼小的心灵,甚至希望通过按摩和浴疗帮助她直立行走。虽然直到1929年卡玛拉去世时,她依旧无法正确的说话和走路,但她已经逐渐适应了人类的生活习性,也不再害怕人类,并且十分依赖养母辛格夫人。

不过,科学家们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母狼能够养育人类小孩。人们仅仅根据动物的母性行为分析,认为当哺乳期的母狼失去幼崽时,会出于本能地将被遗弃的动物幼子作为自己的孩子来抚养。但考虑到狼崽的哺乳期仅为5周左右,而人类婴儿最长可达1年之久,一部分人类学家对狼孩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电影《奇幻森林》中的狼孩毛克利

时至今日,有关狼孩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不妨将它看作是未解之谜,等待时间给出答案。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狼在遇到人类婴儿时不是吃掉而是养大?这种母性行为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传承下去的呢?

我们知道,生产、哺乳、以及产前的做窝和产后舔净仔畜等一系列的育幼行为,是为了改善自己后代的生存条件,保证整个种群得以发展。由于大部分行为是依靠雌性完成的,因此也被称为“母性行为”。

舔净幼崽

动物的母性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初次生育的动物明显没有多次生育后的动物母性行为强,这可能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后天学习,所以人类的饲养方式和动物们的应激性都会影响其母性行为,而良好的母性行为对后代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基因也影响着动物的母性行为,比如成年的杜鹃鸟会把自己的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穴中,先破壳而出的杜鹃鸟也会将剩下的鸟蛋推出巢穴,这种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的行为隐藏在基因中,被一代又一代的杜鹃鸟传承下去,同时生物学家们研究发现,相同动物不同品种间的母性行为也有着天壤之别;最后,动物自身的营养水平决定了它们的激素分泌,而催产素、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都会激发动物的母性,假如动物自身的营养摄入不足或受到听觉、视觉、嗅觉等外界刺激,都会导致激素分泌紊乱,从而改变其母性行为。

杜鹃鸟

作为雌雄动物都会分泌的催产素,不仅影响着动物的母性行为,还能够维持和改善夫妻关系。比如,遵循“一夫一妻”制度的草原田鼠会在交配时分泌催产素,进而产生多巴胺影响其伴侣偏好;而山区田鼠则因无法完成这一系列行为选择了群婚生活。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每天通过鼻腔吸入一定量催产素(口服无效)的已婚男性普遍认为自己的妻子比以前更有魅力。

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实故事。

我们村子坐落在甘肃临夏墩子山。那是一九五五年的时候,狼在墩子山活跃狠厉害 ,常常发生羊和人畜被狼伤害的事情。那时我十二岁了,记得很清楚。

那是夏天的一天中午,我们村里的一个三岁不到的女孩出门走丢了,孩子的父母找了一下午一晚上又整整八天,也没找着孩子的影子,估计是被狼吃掉了;就是没被狼吃掉,这么小的孩子,饿也会被饿死了。孩子的父母失望心死了。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这天中午,女孩的父亲拿着镰刀,背着背兜,去村子底下苜蓿地里割苜蓿,突然看见自己丢失了半个月的女孩正在苜蓿地里玩耍。孩子父亲惊喜得边喊叫着孩子的名子,边慌忙朝孩子跑去……突然孩子身边蹿出一只母狼,母狼望了孩子父亲一眼,跑出苜蓿地,消失在深草沟壑里。

孩子父亲跑进苜蓿地,抱着孩子仔细寻找,终于在苜蓿地断崖边发现了一个被茂盛的草木遮掩着的狼洞。里面有七八只刚刚开眼的小狼崽正在玩耍……

孩子父亲和村里人看这母狼“好兔不吃窝边草”,感激这母狼的侠义和慈爱,所以也没有伤害这狼崽和母狼。这母狼在我们村里生活了好多年,其它村庄发生狼害,但我们村里平安无事。村里人还说,就是其它狼来祸害咱们村子,这窝狼也要保卫咱们村子不受别人祸害,以免嫁祸于它……

后来,这狼被一九五七年的全省性的“打狼运动”灭族了!这狼被灭门的消息传到我们村里,不少人还伤心得哭了。那个被母狼喂养了半个月的小女孩的父母伤心得好几天都不想吃饭……哭骂公社的打狼队不得好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