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辛弃疾墓

 七彩阳光3109 2017-12-02

江西省铅山县永平镇陈家寨瓜山虎头门的阳原山,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只因为半山腰上坐落着著名的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墓,所以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辛弃疾,一个不朽的名字。他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140年,别名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力主抗金,并在抗金过程中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辛弃疾前半生词的风格沉雄豪迈,多描写战场上的英雄豪杰人物,如《北固亭怀古》。“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所题的墓联。而定居铅山后,词的风格则变得婉约、细腻、柔媚、清新、明丽,多描写美丽的田园风光及淳朴的乡风、乡俗,如《清平乐·村居》等等,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等。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前半生叱咤风云,后半生郁郁不得志,但相比受尽折磨而死的文天祥和屈死风波亭的岳飞,他还是幸运的。最起码,他还能寄情于山水、田园风光。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个人前去祭拜了辛弃疾墓。因为不识路,我向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大嫂问路,大嫂立马放下手上的活,把我带到彭家湾村村口,特意叮嘱一个庐家的村民陪我继续前行。这位庐家的村民也非常热情,说荒山野岭,我一个女人家独行多有不便,非要一直把我送到墓地跟前才转身回去。我不由得猜想,八百年前流放到此地的辛弃疾,必定也受到了本地村民的热情接待,而淳朴善良的乡民令他那颗受伤的心倍感安慰,所以他在此地居住了20年,并把自己的身后墓地也定在这里。

辛弃疾晚年写了许多描绘村居生活的词。例如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样温馨的生活场景,在今天的陈家寨乡依然随处可见,所不同的是,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低小的茅檐已被一栋栋的乡间别墅取代。现如今,家家有电视,人人有手机,我甚至还看到几户村民家门口停放着崭新靓丽的小汽车。

前行途中,一位年轻的村姑骑着一辆小巧的电动车越过我疾驰而去,在蜿蜒曲折的乡间水泥路上飞驰,衣襟飘飘,宛若仙女下凡。此情此景,不由得怀想:倘若辛弃疾坐在今天,看到此番情景,定会词兴大发,写一首新的《清平乐·村居》来歌颂一下如今的太平盛世。只可惜,我没有半点词人的才华。

“青山有幸埋忠骨”,阳原山,你有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