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肠散。膀胱火邪妄动者,治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又有肝郁热结者,胁腹作胀,尿意急迫,甚则不禁,宜用消遥丸加减。热病昏迷、中风、癫痫等亦可见小便失禁。

 书香中医专科馆 2017-12-02



拼音

jī cháng sǎn

[返回]2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鸡肠散

2.1 处方

黄雄鸡肠4具(切破,净洗,炙令黄熟)肉苁蓉(酒浸,切,焙)苦参 黄连(去须)赤石脂(研)白石脂(研)各150克


2.2 制法

上六味,将前四味研为细末,更与赤石脂、白石脂同研匀细。

2.3 功能主治

膀胱虚热小便不禁,日夜无数。

2.4 鸡肠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6克,空腹时用酒调服,日二夜一服。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返回]3 《圣惠》卷三十:鸡肠散

3.1 处方

赤雄鸡肠2具(炙令干),鸡膍胵2具(炙令干),熟干地黄1两,牡蛎粉3分,龙骨3分,白石脂3分,黄连3分(去须),赤石脂3分,桑螵蛸3分(微炒),肉苁蓉1两半(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

3.2 制法

上为细散。

3.3 功能主治

虚劳膀胱寒小便数而精出。

3.4 鸡肠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3.5 摘录

《圣惠》卷三十

[返回]4 《直指小儿》卷四

4.1 方名

鸡肠散

4.2 组成

鸡肠(烧)半两,牡蛎灰半两,白茯苓半两,真桑螵蛸(微炒)半两,辣桂2钱半,龙骨2钱半。

4.3 主治

小儿遗尿,肾与膀胱俱虚而挟冷所致者。

4.4 鸡肠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返回]5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张涣方

5.1 方名

鸡肠散

5.2 鸡肠散的别名

鸡肠草散、鸡肠草汤

5.3 组成

鸡肠草1两,牡蛎粉3分,龙骨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白茯苓半两,桑螵蛸半两。

5.4 主治

膀胱有热,服冷药过多,小便不能禁止,或遗尿病

5.5 鸡肠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大枣2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

5.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5.7 附注

鸡肠草散(《卫生总微》卷十六)、鸡肠草汤(《赤水玄珠》卷十五)。

[返回]相关文献

  • 大小便病摘要:里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所致也,宜鸡肠散主之。用:鸡肠、一具,烧。牡蛎、煅灰。白茯苓。
  • 小便不禁摘要:则遗,宜用归脾丸。膀胱火邪妄动者,治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又有
  • 硝石摘要:∶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瓶子赤时
  • 狼毒摘要:碱等。  性状及功能主治 同狼毒大戟。  狼毒—鸡肠狼毒  狼毒—鸡肠狼毒 RadixEuphorb
  • 厚朴摘要:  根皮(根朴)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  质硬,较易折断,断面呈纤维
  • 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可影响铁吸收摘要:纳米颗粒,不论时间长短,均能对实验培养出的人体和鸡肠道内衬细胞的铁吸收和运输产生影响。该研究结论或将
  • 中药鉴别歌诀中药鉴别知识摘要:皮;春空冬实心有别,松香断面要牢记。巴戟天:形似鸡肠巴戟天,心细皮厚色紫蓝;伪品肉薄木心粗,虎刺易断
  • >> 查看更多文献

浏览本页的人还关注了以下词条:

  • 感冒
  • 黄耆建中汤
  • 虚劳
  • 阴茎
  • 阴不足
  • 腰痛
  • 阳痿
  • 咳嗽
  • 黄苔
  • 黄精
开放分类:中医学方剂方剂学

相关条目:

  • 鸡肠散
  • 失溺
  • 外感遗尿
  • 小便不禁
  • 内伤遗尿
  • 小便失禁
  • 失溲
  • 鸡肠
  • 鸡肠酒
  • 鸡肠菜羹
  • 鸡肠草散
  • >>更多相关词条





白薇散



组成

白薇、白蔹白芍药等分[1]

4.2 制法

上药为末。

4.3 白薇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粥饮调下[1]

4.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方之白薇散主治膀胱虚热小便不禁[1]

[返回]


白薇散

6.1 处方

白薇3分,白龙骨1两,黄耆1两(锉),牡蛎3分(烧为粉),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肉苁蓉1两(酒浸,去皱皮,炙干)。

6.2 制法

上药为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方之白薇散主治虚劳羸弱,小便数者。


白薇散

7.1 处方

白薇1两,白蔹1两,白芍药1两。

7.2 制法

上药为细散。

7.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白薇散主治小便不禁,挟热遗溺



白薇散

13.1 组成

白薇、白芍、牡蛎、当归、益智陈皮、熟地、甘草、香附、黄耆、人参、川芎、白矾桑螵蛸

13.2 功能主治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方之白薇散主治妊娠遗尿


相关条目:

  • 白薇散
  • 失溲
  • 芍药散
  • 茄病
  • 孕妇尿出
  • 妊娠遗尿
  • 小便失禁
  • 外感遗尿
  • 遗溺
  • 遗尿病
  • 失溺
  • >>更多相关词条



神芎丸


处方

大黄 黄芩各60克 牵牛 滑石各120克 


薄荷 黄连 川芎各15克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或炼蜜为丸更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攻下积滞。治热毒积滞为患。

目昏眩,鼻衄如注,口舌生疮,牙痛龈肿,

目赤肿,烦躁作渴,腹胀便秘

或遍身疮疥,或小儿惊风抽搐

5 神芎丸的用法用量

温水下10~15丸,以后每服加10丸,一日三次,冷水下亦得,或久病热郁,无问瘦悴老弱,并一切证可下者,始自10丸,以后每服再加10丸,以利为度。或热甚,必须急下者,便服40~50丸,未利再服,以意消息


6 注意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7 

宣明论方》卷四



神芎丸的别名

加减三黄丸、神芎导水丸、导水丸

8.3 组成

大黄2两,黄芩2两,牵牛4两,滑石4两,黄连半两,薄荷半两,川芎半两。

8.4 功效

常服保养,除痰饮,消酒食,清头目,利咽膈,宣通结滞,强神健体,耐伤省病,推陈致新。清利三焦,宣通郁结。

8.5 主治

痰火内郁风热上侵,烦躁多渴,心神不宁,口舌生疮,咽喉干痛,胸脘痞闷,肢体麻痹皮肤瘙痒,大便干结,小便赤涩,小儿积热惊风梦遗


8.6 神芎丸的用法用量

始用10-15丸,每服加10丸,温水送下,冷水下亦得,1日3次;或炼蜜为丸愈佳,以利为度。若热甚须急下者,便服40-50丸,未利再服,以意消息。3-5岁小儿,丸如麻子大。此药至善,常服20-30丸,不利脏腑,但有益无损。

8.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

8.8 用药禁忌

脏腑滑泄,重寒脉迟,妇人经病,产后血下不止者,及孕妇不宜服;非气脉实热甚者,不可轻服,常服宜少不宜多。

8.9 神芎丸的临床应用

梦遗:一中年梦遗,与涩药不效,改与神芎丸下之,后与猪苓丸遂愈。

8.10 附注

加减三黄丸(《绀珠》卷下)、神芎导水丸(《医学纲目》卷四引《绀珠》)、导水丸(《保命歌括》卷四)。



神芎丸

9.2 组成

藿香1钱,木香1钱,当归1钱,升麻2钱,生地黄(酒洗)3钱,生甘草3钱,黄连(炒)半两,砂仁半两。


主治

食肉多口臭


相关条目:

  • 神芎丸
  • 槟榔神芎丸
  • 清热神芎丸
  • 经验神芎丸
  • 酒制神芎丸
  • 一浴散
  • 神曲丸
  • 神应丸
  • 二便秘结
  • 积热胃脘痛
  • 妙功藏用丸
  • >>更多相关词条




四苓散


处方

茯苓 250g 猪苓 250g 泽泻 250g 白术(炒) 250g

 功能与主治

利水渗湿。用于水湿泄泻小便不利


四苓散的别名

四苓汤

5.2 组成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等分[1]

白术1两半,猪苓1两半,茯苓1两半,泽泻2两半。

5.3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5.4 功效主治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四苓散功能利湿健脾[1]。主治小便赤少,大便溏泄[1]

功在健脾止泻,利水除湿,利小便。主治脾虚湿胜,水泻小便赤涩胀痛,泄泻;小儿阴囊肿痛;痘内热风寒湿邪不解,烦渴欲饮者。


5.6 运用

湿,加苍术,甚者,苍白2术同加(炒用);火,加木通黄芩

5.7 四苓散的临床应用

腹痛泄泻:薛某,腹满下至少腹三阴都已受伤,而周身疥疮,数年不断,脉络中必有湿热,就腹痛泄泻,腑阳不通,不独偏热偏寒之治,常用四苓散,猪苓3钱,茯苓3钱,泽泻1钱半,生于术1钱,椒目5分。

5.8 各家论述

医方考》:湿胜则濡泻。故湿生于内者,令人水泻;湿并于大肠,故小便不利。白术燥而淡,燥则能健脾,淡则能利湿;茯苓甘而淡。甘则能补中,而淡亦渗湿矣;猪苓苦而淡,泽泻咸而淡,苦者有渗利而无补益,咸者直能润下而兼渗利。丹溪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组成

茯苓二钱,泽泻、猪苓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1]

6.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6.3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冲服[1]

6.4 功能主治

温疫论》卷下方之四苓散功能利湿和胃[1]。主治口渴引饮,自觉水停心下[1]

[返回]7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四苓散

7.1 组成

猪苓、茯苓、泽泻、木通。

7.2 功能主治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四苓散主治一切湿症。

组成

茯苓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泽泻1钱,苍术1钱(炒),山药1钱,芍药1钱,山栀1钱(炒),陈皮1钱,甘草5分,乌梅1个。

9.2 功能主治

万病回春》卷三方之四苓散主治火泻热泻

9.3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灯草1团,水煎,温服

9.4 运用

饱闷,加厚朴砂仁,去山药;腹痛,加厚朴、砂仁、木香茴香,去白术;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莲肉、砂仁、人参小水短赤,加木通、车前,去泽泻;口燥烦渴,加黄连麦芽、莲肉、乌梅,干葛,去泽泻、苍术;泻多元气虚脱,昏倦,加人参、黄耆,去泽泻、苍术;夏月暑泻,加香薷扁豆;泻多烦躁,加炒黄连、人参、辰砂、乌梅,去苍术、泽泻;泻多不止,加肉蔻、乌梅、梅、人参,去泽泻、山栀;发热脉数,加柴胡、炒黄芩、乌梅。

相关条目:

  • 加味四苓散
  • 四苓散
  • 防风四苓散
  • 苍术四苓散
  • 香薷四苓散
  • 泻湿四苓散
  • 阿胶四苓散
  • 四苓散加木瓜汤
  • 平胃四苓散
  • 芩连四苓散
  • 痰淋
  • >>更多相关词条


三黄汤



三黄汤的别名

大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十二)。

3.2 组成

大黄黄芩各三两,栀子十四枚,甘草一两,芒硝二两[1]

大黄(切,别渍水)1升,黄芩3两,栀子14枚,甘草1两,芒消2两。

3.3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之三黄汤功在通便泻火。治骨极,及肾热病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1]

3.4 制法

各为粗末,先煎黄芩、栀子、甘草,去渣,下大黄、煮一二沸,再下芒硝,分三次服[1]

3.5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各为粗末,先煎黄芩、栀子、甘草,去渣,下大黄、煮一二沸,再下芒硝,分三次服[1]

(口父)咀。以水4升,先煮3物,取1升5合,去滓;下大黄,又煮2沸:下芒消,分3服。

3.6 用药禁忌

海藻菘菜

3.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因肾水之涸不能涵养少火,而致孤阳独发,中外皆从火化,所以骨极肾热二便不通。故栀、芩、甘草、芒消、大黄急夺其阳以保伤残之余。若以肾伤不敢峻用三黄,而用滋水制阳,此与杯水救车薪之燎不殊也。

[返回]4 《千金翼方》卷十七方之三黄汤

4.1 处方

麻黄(去节)五分,独活一两,黄芩三分,黄芪细辛各半两[1]

4.2 制法

为粗末[1]

4.3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分二次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1]

4.4 功能主治

中风手足拘挛肢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欲饮食[1]

4.5 使用注意

若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心悸,加牡蛎三分;口渴,加栝蒌三分;素有寒,加附子一枚[1]

4.6 附注

本方也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名仲景三黄汤,惟剂量略有出入[1]

[返回]5 《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三方之三黄汤

5.1 处方

黄芩、黄连、栀子、石膏赤芍药桔梗陈皮茯苓各八分,白术、甘草各三分,乌梅一枚[1]

5.2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5.3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面部门》卷二十三方之三黄汤主治脾热口甘口臭[1]


处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一两[1]

6.2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6.3 功能主治

治脾胃积热胬肉攀睛。若热甚,目眦赤脉红盛,加黄柏、石膏、生地黄[1]

[返回]7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引仲景方之三黄汤

7.1 三黄汤的别名

千金三黄汤(《金匮》卷上附方)、加减三黄汤(《圣济总录》卷十)、三黄散(《普济方》卷三一六)、三黄独活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7.2 处方

麻黄30铢(去节),黄耆12铢,黄芩18铢,独活1两,细辛12铢。

麻黄3.5克 黄耆1.5克 黄芩2.2克独活3克 细辛1.5克

7.3 制法

五味,嚼咀。

7.4 功能主治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贼风偏猥腿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7.5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为两次服。一服小汗,再服大汗。

7.6 加减

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6铢;气逆,加人参18铢;心悸,加牡蛎18铢;渴,加栝楼18铢;先有寒,加八角附子1枚。

7.7 各家论述

1.张氏医通:此方《备急千金要方》云仲景三黄汤,治恶寒经日不止,不欲饮食,全似内外虚寒之候,而方中仅用黄芩之苦寒,岂不疑麻黄辈之温散乎?既用麻黄,复用黄耆,岂不疑表气之闭拒乎?易知恶寒经日不止,虽有似乎虚寒。而实卫虚不能胜邪所致;不欲饮食,亦是风热内蕴之故;观烦热心乱一语,病情灼然。故方中虽以麻黄、独活、细辛开发腠理于外;即以黄芩清解风热于内,更虑卫虚难于作汗,乃以大剂黄耆助之,与黄耆建中之义不殊。其用黄耆之意有二:一以佐麻黄开发之权,一以杜虚风复入之路也。方后复云,心热加大黄,言服前药后心中烦热不除,知黄芩不能祛之外散,即以本方加大黄以引之下泄也。其加枳实、加人参、加牡蛎、加栝楼等法,或治旺气,或助本元,各随标本而施。加附子者,专佐麻黄之蒸发,助黄耆温经,殊非阴寒之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同源异流。

2.《法律》:此方治风入荣卫肢节之间,扰乱既久,证显烦热恶寒不食,邪盛正虚可知。其用麻黄为君者,以麻黄能通阳气而开痹也;故痹非得汗不开,然内虚当虑,须用参、耆以佐之;而虚复有寒热之不同,虚热则用黄芩,虚寒则加附子。


三黄汤

8.2 组成

大黄3两,黄芩2两,甘草1两,栀子14枚。

8.3 主治

下焦热结,不得大便

8.4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1升8合,分3服。

8.5 加减

若大秘,加芒消2两。

8.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于伊尹三黄汤中以栀子、甘草之轻剂易去黄连之苦寒,使速分利阴阳,不致重味侵犯中州也。

[返回]9 方出《千金翼方》卷二十二,名见《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三黄汤

9.1 方名

三黄汤

9.2 组成

大黄3两,黄芩2两,栀子14枚(擘),豉1升(绵裹),麻黄(去节)2两,甘草(炙)2两。

9.3 功效

杀石气,下去实,兼发汗解肌。折石热,通气,泄肠胃。

9.4 主治

服石发热或中风发热。

9.5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升,纳豉3沸,分3服。得下止。

[返回]10 《千金翼方》卷十五方之三黄汤

10.1 方名

三黄汤

10.2 三黄汤的别名

泻心三黄汤、泻心汤

10.3 组成

大黄3两,黄连3两,黄芩3两。

10.4 主治

三焦壅热,烦躁谵语腹痛胀满,大便秘结,胬肉攀睛;妇人伤寒6-7日,胃中有燥屎,大便难,烦躁谵语,目赤,毒气闭塞不得流通;心受积热,谵语发狂,逾墙上屋;热证口疳

10.5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为3服。

10.6 附注

泻心三黄汤(《活人书》卷十九)、泻心汤(《世医得效方》卷八)。

[返回]11 《证治汇补》卷一引东垣方之三黄汤

11.1 方名

三黄汤

11.2 组成

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炒山栀8两,玄参8两,知母1钱半,石膏2钱,甘草7分。

11.3 主治

膏粱醇酒太过,积热上中二焦,变诸火症。

11.4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灯心,水煎服。

[返回]12 《祖剂》卷一引伊尹方之三黄汤

12.1 方名

三黄汤

12.2 三黄汤的别名

火齐汤

12.3 组成

大黄2两(如丸,春3两、夏秋2两、冬5两),黄连1两(如丸,春4两、夏5两、秋3两、冬2两),黄芩1两(如丸,春4两、夏秋6两)。


主治

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三黄汤

13.2 组成

黄连钱半,黄芩钱半,黄柏钱半,山栀钱半(炒),玄参钱半,知母钱半,石膏5钱,甘草5分,淡豉钱半。

13.3 主治

膏粱积热,三焦见诸火证,脉洪数者。

13.4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3.5 各家论述

膏粱积热,蕴蓄于中,不得舒泄,而弥漫三焦,故发火证。黄连清心、脾之火,黄芩清肺、肠之火,黄柏清肾、膀胱之火,栀子清三焦之火,玄参清浮游之火,知母清肠胃之火,石膏清胃泻热,甘草缓中和药,佐淡豉以发泄热邪也。使热化火降,则三焦肃清而经络宣通,安有火发之患哉!此清火疏热之剂,为三焦热盛之专方。

[返回]14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方之三黄汤

14.1 方名

三黄汤

14.2 组成

防风荆芥枳壳、黄耆、白芍牛蒡地骨皮

14.3 主治

痘疹。

14.4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返回]15 《袖珍》卷一引《太平圣惠方》方之三黄汤

15.1 方名

三黄汤

15.2 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等分

15.3 主治

火热内壅,口渴目痛眩晕血崩赤白痢赤多白少。赤白痢,多赤少白。三焦虚烦作渴。实火眩晕。血崩。目有大角刺痛热泪倾出,沙涩睛疼,怕日羞明胞肿

15.4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返回]16 《万病回春》卷五方之三黄汤

16.1 方名

三黄汤

16.2 组成

黄连、黄芩、山栀、石膏、芍药、白术(去芦)减半、桔梗、陈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减半,乌梅1个。

16.3 主治

脾热口甜

16.4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上锉1剂。水煎,食后服

[返回]17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之三黄汤

17.1 方名

三黄汤

17.2 组成

黄连2两,黄芩2两,大黄2两,甘草2两,芒消2两。

17.3 主治

服石后盛热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气充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热。


三黄汤

18.2 组成

银花31g,连翘31g,黄芩9g,黄连9g,黄柏9g,紫草9g,栀子9g,蒲公英15g。

18.3 主治

疖。

18.4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内服。

[返回]19 《笔花医镜》卷三方之三黄汤

19.1 方名

三黄汤

19.2 组成

黄芩1钱,黄柏1钱,川黄连1钱,大黄1钱。

19.3 功效

解小儿胎毒

19.4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浓煎,将丝绵乳头状,蘸药时时令吮,每日5-6回,不必尽剂

[返回]20 《喉科紫珍集》卷下方之三黄汤

20.1 方名

三黄汤

20.2 组成

川连、甘草、川芎、黄柏、黄芩、栀子、赤芍薄荷各等分。

20.3 功效

泻火。

20.4 主治

咽喉诸症,初起黄红,甚至紫黑,壅肿疼痛,恶寒发热

20.5 三黄汤的用法用量

灯心、竹叶为引,水煎,食后凉服。

[返回]21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三黄汤

21.1 方名

三黄汤

21.2 组成

生地、赤芍、玄参、大黄、人中黄、黄连、丹皮滑石、甘草。

21.3 主治

杨梅瘟,遍身紫块,忽发梅疮。

21.4 加减

渴,加石膏、葛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