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开脑洞的快速考据,标题党。 1970年代初,英国兴起“华丽摇滚”的运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手便是David Bowie。 ![]() 这里先打破一下时间顺序,请大家记住:1983年,大岛渚找来David Bowie和日本的当红炸子鸡坂本龙一,共同出演了《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就此奠定了两人的基情。 ![]() 当时的坂本龙一是很受David Bowie的这种妆容影响的,图为1981年,坂本龙一第三张专辑《Left-Handed Dream(左撇子的梦)》的封面。 ![]() 其实David Bowie影响的不止坂本龙一。70年代“华丽摇滚”的风潮在70年代末,与新的“合成器摇滚”或新浪潮音乐(对朋克音乐进行继承与反对的时尚音乐)融合,形成了80年代初“新浪漫(New Romantic)”风潮。 ![]() “新浪漫”运动中最有名的乐队之一,也是从华丽摇滚时代就一路走过来的乐队,1974年出道,名字就叫“日本(Japan)”。 ![]() 他们在国内最有名的可能是这张专辑,很多人以为图里是安迪·沃霍尔,其实不是: ![]() 1978年,细野晴臣、高桥幸宏、坂本龙一成立Yellow Magic Ochestra(YMO),靠Kraftwerk式的合成器流行,在80年代初个人电脑登场,同时迈入经济高峰期、电子产品占领世界的日本,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 在当时,英国是世界流行文化的发散地,因此YMO的妆容也多参照当时流行的“新浪漫”风潮。 ![]() 受英国流行文化影响的YMO,反过来也深深影响了英国的“新浪漫”文化,特别是Japan乐队。Japan的主唱David Sylvian就与坂本龙一 ♂ 交情很深 ♂ ,并邀请他与Japan乐队进行了短暂的合作。 ![]() ![]() 谁知道发生了什么 之后,两人的交情将会更深,坂本龙一将会参加David Sylvian的前几张个人单曲,其中就包括了1983年的《禁色(Forbidden Colors)》。这首歌帮David Sylvian打入了英国单曲榜前20名。 ![]() 让我们回忆文章开头。同样在1983年,坂本龙一将这首《禁色》用作电影《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的主题曲/主要配乐,科技第一大国和流行文化第一大国间的友谊,在这里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 你可能会问,赛博朋克在哪里?不要着急,我们继续来说YMO与Japan。Japan的鼓手Steve Jansen就称受到了YMO鼓手/人声的高桥幸宏很深的影响。 ![]() 基情 ![]() 更多的基情 ![]() 不老的基情 像David Sylvian和坂本龙一一样,这两人也展开了基情满满的合作。 ![]() 好,让我们开始回收伏线。在坂本龙一画出“新浪漫(New Romantic)”风格封面妆的1981年,深受同样风潮影响的高桥幸宏,也将自己的第三张个人专辑戏谑性地谐音命名为《Neuromantic(神经浪漫)》。 ![]() 这张专辑影响了加拿大小说家威廉·吉布森,他在次年写出了被誉为赛博朋克第一小说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标题就来自高桥幸宏的专辑名。这部作品至今未成功受到影视化,只在今年8月又一次提出了新的计划。 ![]() 比1982年的《银翼杀手》更加直接地,威廉·吉布森将《神经漫游者》中的地下世界直接命名为“千叶市(Chiba City)”,连“新”都没有。《神经漫游者》的第一章,就叫做“千叶市忧郁(Chiba City Blues)”。 ![]() 1978年,YMO成立的当年,也正是日本最早推出个人电脑(PC)的一年。广义的电脑也包括了将会在80年代走向繁盛的游戏机(FC,“家用电脑”),整个电子产业在80年代初达到高潮,与YMO的火爆是完全同步的。YMO的音乐探讨了科技与人的关系,他们的火爆也自然是时代的主题的体现。 ![]() 随着80年代初的电脑热,赛博朋克也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并掀起了一次中二浪潮。《神经漫游者》中的许多名词,在日文版中,都以纯汉字标注英文读音的方式来翻译,如“千葉市憂愁(Chiba City Blues)”。 ![]() 同时,以“Cyberspace(赛博空间)”被翻译为“电脑空间”为代表,各种以“电脑(Cyber-)”开头的词汇开始流行,如1985年畅销的对未来的论述《电脑都市》。赛博朋克开始全面反哺日本,并将在80年代后期产生一系列赛博朋克经典。 ![]() 从英国到日本到北美,从New Romantic到Neuromantic到Neuromancer,与科幻摸不着边的流行时尚,就是这样通过日本(/YMO)这个巨大的文化符号交换器,摇身一变成为了史上最有名的赛博朋克作品。日本(/千叶市)也就固定成了赛博朋克中的暗夜都市的永恒符号了。 ![]() 最后,以上只是一次突发奇想的脑洞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