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鸿兵:智能意识能否人工制造,人工智能能否毁灭人类

 aiaiweiwei 2017-12-02


鸿观上新


宋鸿兵:智能意识能否人工制造,人工智能能否毁灭人类


文 | 宋鸿兵


自从去年谷歌的阿尔发狗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之后,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就变得超级火爆,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现在你不管走到什么场合,如果不谈点人工智能的话,那就显得非常OUT。这个词现在的火爆程度,比前两年的什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要火爆得多。


 

关于人工智能的对立观点


但是大家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就是人工智能最终会不会取代人类?一旦涉及这样一个话题,人们立刻会形成两派,然后开始激烈争论,最后甚至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大家对人工智能,最后它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会不会把人类整个取代掉,有明显的争议性。


但是目前看起来,多数人认为人工智能应该不至于会彻底取代人类,但是还有少数人认为会。而且这些少数人中间,有很多人是很有影响力的,比如霍金,他就说,人工智能有可能是人类文明的最后一项发明,再往后人类就被灭掉了。还有特斯拉的马斯克,他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他就认为现在我们去搞人工智能,就好比是在召唤恶魔,人工智能这个恶魔一旦唤醒之后,那对世界的危害就太大了,它的危险性甚至超过了核武器。


两种观念是非常尖锐对立的。而且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发展成了一种很情绪化的对立,因为说不清楚。毛病出在哪儿呢?其实就出在我们对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的定义,包括它的边界,没有说清楚。所以我们不能把理性的能量聚焦在一个逻辑点上,这就产生了混淆。


所以我们在讨论到底人工智能,最后会不会取代人类的时候,一定要把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搞清楚。

 

智能与人工智能


什么是智能,什么又是人工智能,必须先把这两个概念搞清楚。比如说智能,它的英文叫intelligent,这个词源是个拉丁词,最原始的本意就是理解。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天主教会他们形成了经院哲学,这中间有一套思想体系就是目的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所以每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是要去理解神创造这些东西的含义是什么。到了16世纪,科学理性主义崛起之后,大家就把这个概念给替换掉了,替换成人们要去理解万事万物背后的自然规律。再往后,智能这个词在哲学中逐渐被边缘化了,一直到19世纪末,心理学家才重新把这个词发现起来,重新赋予它新的含义。



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智能的含义,不过关于这点,其实心理学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见解和认识。他们对智能的定义至少有十几种,归根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智能,就是人们理解周围环境,并做出适应的一种理性的能力。这种理性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包括理解复杂的概念,包括制定计划,包括完成任务,还包括从经验中学习等等。所以从这些定义来看的话,一个最关键的词,就是理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心,就是所谓的智能体。人造的智能体,它既可以是一个硬件机器,也可以是一个软件。这个智能体它做什么用呢?它其实就是在感知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感知到这种变化之后,通过模拟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来做出各种应对,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比如阿尔发狗,就是软件的智能体。它主要就是来感知它周围环境,也就是棋局中发生的变化,知道这个变化之后,然后它再找最优的算法,或者最合理的解决之道,来战胜对手。再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它就是个硬件的智能体,它感知街道上的人流、车流,和各种突发事件。感知到这种变化之后,然后来求取一种躲避障碍,或者避免事故的最佳状态和最佳办法。


所以从这两个定义,我们大概能够看出,人工智能,它是一种模拟人理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


搞明白这个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再看双方的争议,就能够看的比较清楚了。乐观派的人认为,人工智能从最根本意义上来说,不过就是一台计算器,它跟传统计算器不太一样,传统计算器你按一加一,就会自动算出等于二,中间这个输入和输出,中间这个函数关系是很明显的,加减乘除解决问题。


但是人工智能这个算法,它比简单的函数要复杂。比如说我给你一张照片,让你识别中间是不是一只猫,输出就是最后你判断是还是不是。从输入到输出之间,这个黑匣子里面,这个逻辑关系或者叫函数关系,你是没有办法把它定义出来的,你写不出来,或者用数学公式很难表达。怎么办?我们人是有办法,但是你让机器去识别,它不知道该怎么做。

 


人工智如何自主驱动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套体系,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困境的。简单说它就是模拟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把神经元分成若干层,在每一层中定义函数,和神经元之间的这种相关的权重,然后逐层不断的把原始数据进行抽象,一直抽象到最后,判断是猫或者不是猫。一开始设计都是一些随机的权重,最后你发现,原来你判断错了,那再用这个信息偏差作为纠错,反馈回来重新调整,这个权重再重新梳理一遍,重新配置,最后看这个误差是不是变小了,如果变小了,说明你这个调整方式是正确的。但是更先进的人工智能,你甚至连结点上的函数关系也可以调整。


搞明白这个东西之后,其实对于乐观派来说,你不管中间内部的算法多复杂,它还是一台计算器,只不过功能性更强,只不过它比原始的简单函数要更复杂一些。但是人始终控制着输入,最后这个输出,也是为人服务的。


如果我们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问题的话,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也是在解决类似问题。就是以前你原材料来了一批铁块,然后我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工序,最后把它加工成一个钩针,这套工序体系很复杂,我一个人干效率太低,怎么办?我把这么复杂,就像一个函数这样复杂的流程,我把它切成段,分成若干道工序,每一道工序我只做一个简单的工作,而最后我生产效率可以成百倍地提高。


人工智能做的不就是亚当·斯密这种分工吗?你无非是把复杂的函数,或者无法描述的函数,用简单的分层的函数来模拟而已嘛。所以理解了这点之后,人工智能的一切应用场景,就没有什么稀奇的,没有什么特别难以理解的。


比如说你怎么才能够自动的写一个股票市场的金融分析报告呢?你无非是告诉机器,你到哪里去获得这个输入,或者我来喂给你也行,最后你通过这样的一个分层的深度学习机制,输出的结果就是金融报告。我给你一张X光,你也像识别猫似的,把各种抽象信息识别出来之后,形成你的诊断。自动驾驶汽车,无非是我告诉你,或者你自己去获取周边环境变化的这些变化量,最后得出怎么来操纵汽车的控制信号而已。


 


所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人始终是这个智能体的控制者。我控制者你的输入,我享受你最后的输出这种服务,你是为我服务的。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讲,这个级别上的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人类,这是乐观派的一个基本的判断。


但是霍金他们这派悲观派,他们对这个问题,却有不同的认识。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在讨论中悄悄的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全新的概念就是“意识”。他们假设无数的这种智能体,已经具有人工智能的,人类理性思维,可以模拟人类理性思维的智能体,假如联上网联网,这种智能体联上网之后,在某一个时刻,会突然的自发的进化出一种意识,或者叫涌现出意识。这种意识让他们突然感觉到,我为什么要受人类控制啊,我为什么不能去取代人类呢,我为什么输出要为人类服务,不为我自己服务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