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咳嗽 ( 支气管炎 )

 学中医书馆 2017-12-02

2。咳嗽 ( 支气管炎 )

[ 通治方 ] 陈泽霖:在急性发作时,先父陈耀堂老中医有一通用方。霜桑叶 9 克前胡 9 克牛蒡子 9 克生甘草 6 克桔梗 6 克凤凰衣 4 . 5 克玉蝴蝶 6 克鱼腥草 30 克野荞麦根 30 克佛耳草 15 克有发热的,加黄芩、天竺黄;痰咯不爽,加枳实、淡竹沥;痰液清稀,加冬瓜子、白芥子;兼有气喘,加蜜炙麻黄、地龙;黄痰,加萎皮、大贝母。《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程国彭:止嗽散,治诸般咳嗽。桔梗 ( 炒 ) 荆芥紫苑 ( 蒸 ) 百部 ( 蒸 ) 白前 ( 蒸 ) 各 1000 克甘草 ( 炒 )360 克陈皮 ( 水洗去白 )500 克 共为末。每服 9 克,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医学心悟》卷三

[ 辨证方 ]

1 、寒证 陈复正:人参败毒散,为咳门第一神方,举世少有知者。 人参 2 克芽桔梗 3 . 6 克正川芎白云苓陈枳壳信前胡各 3 克川羌活 2 克川独活 1 . 5 克北柴胡南薄荷荆芥穗北防风净连翘各 3 克炙甘草 1 . 5 克 生姜 1 片为引。水煎,半饥服,每日 1 剂。《幼幼集成》卷三 邵长荣:形寒胸闷,咳白沫痰,我常用附子、姜竹茹、葶苈子、五加皮、白术各 9 克,陈葫芦、米仁根各 18 克,黄荆子 1 . 2 克,细辛 3 克,制成合剂,名温肺化饮糖浆,对咳痰、胸闷、形寒等症,有效率在 70 %~ 80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郭铭信:对肾阳虚者,龚老师重用附子等温阳药,自拟扶肾蠲饮汤:制附片 30 克,干姜 12 克,桂枝 12 克,半夏 12 克,细辛 6 克,炙甘草 9 克。用于咯白泡痰,量多易出,畏寒怯冷,咳喘动甚尤剧,舌淡苔白滑,脉弦尺弱者有效。附子要先煎熟透,以去其毒,服之不麻口方可。据我体会:若痰多味咸,咳喘气促,舌暗红或紫,舌上无苔,或呈地图舌,脉大无力而数者,当用金水六君煎。方中熟地要重用至 30 克左右,余药为其四五分之一即可,否则,本末倒置,效必不著。《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2 、热证 赵吉顺:我在临床根据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症状特点,制成咳喘冲剂,适用于老年人久咳虚嗽以及痰喘痼疾;也可用于外感咳喘患者,经过较长时间临床实践应用,颇受群众欢迎。 桔梗 30 克贝母 30 克杏仁 40 克地龙 50 克白芥子 30 克洋金花 2 克黄芩 30 克罂粟壳 15 克山药 30 克 上药共 257 克,制成 60 袋,每袋约 4 克左右, 1 日 3 次,每次 1 ~ 2 袋。《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曹希平:咯痰不爽,久咯痰不能出,痰稠成块或如丝,不论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均有较好的效果。党参 15 克麦冬 12 克黑芝麻 12 克桑叶 15 克生杷叶 20 克生石膏 30 克杏仁 10 克生甘草 10 克水煎服。《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 二 )

陈士铎:人有骤感风寒,一时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后浊,畏风畏寒,此风寒入于皮毛,肺经先受之也。方用善散汤。麦冬 9 克苏叶 6 克茯苓 9 克玄参 6 克甘草 3 克黄芩 2 . 4 克天门冬 9 克款冬花 1 . 5 克贝母 3 克 水煎服。《辨证奇闻》卷三

段英廉:治慢性支气管喘息,以咳喘气逆、胸满气短为主证,兼有胸内烦热者。党参 10 克甘草 8 克干姜 10 克知母 10 克牛蒡子 8 克生地 ( 切片 )20 克地龙 10 克黄芩 10 克大枣 12 个 ( 劈开 ) 水煎服。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奉方治慢性喘息、胸内烦热者,服四剂多可见效。曾治一王姓妇人,年五十余,患喘息病十八年。自言咳喘日甚,胸中灼热,屡治无效。诊其脉弦数,舌苔黄腻,为其开上方,嘱其连服 5 剂。服后来诊,自言喘息烦热均减,嘱其继服本方。数日后欣喜来告,服药 10 余剂,喘息至今未作,食欲增加,体力增强。《吉林省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3 、虚证 王正芳:吾师戚景如老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常用扶正固本之膏方 -- 补肺定喘膏:红参 50 克 ( 研粉冲入膏内 ) ,黄芪 300 克,白术 120 克,防风 90 克,熟地黄 120 克,山萸肉 60 克,淮山药 150 克,云苓 100 克,陈皮 60 克,半夏 100 克,川贝粉 45 克 ( 冲入 ) ,干地龙 90 克,炒苏子 90 克,麦冬 100 克,五味子 45 克 ( 打 ) ,鹿角胶 90 克,阿胶 90 克,补骨脂 100 克,怀牛膝 60 克,核桃肉 150 克,桂圆肉 150 克,红枣 240 克,浓煎 3 次,去渣,滤取清汁,再加胶、冰糖 1 . 5 公斤及紫河车 120 克、蛤蚧 2 对、坎炁粉 15 克收膏,每日早晚各 1 汤匙,开水冲服。对慢性支气管炎伴有气喘者,疗效甚佳。每年冬天服 1 料,可预防次年不发或少发。《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陈士铎:人有咳嗽长年不愈,吐痰色黄,结成顽块,凝滞喉间,肺气不清,用尽气力,始得出于口者,此乃老痰之病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人参 1 . 5 克白术 15 克茯苓 9 克陈皮 1 . 5 克柴胡 1 . 5 克白芍 30 克白芥子 9 克甘草 3 克栀子 3 克 水煎服。 2 剂而痰变白矣, 4 剂而痰易出矣, 10 剂而咳嗽尽除。《辨证奇闻》卷三

陈泽霖;对某些逢冬必发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在七八月间即预服用健脾补肾药,常用生熟地各 15 克,山药 12 克,山萸肉 4 . 5 克,巴戟肉 6 克,仙灵脾 9 克,白术 9 克,党参 9 克,灵芝 9 克。以上各药 10 倍,共研细末,再用鱼腥草 30 克,佛耳草 15 克,野荞麦根 30 克,煎汤代水泛丸。每服 6 克,日 2 ~ 3 次,服用 3 个月,当可改善病人体质,增强免疫功能,当天气转冷、寒潮来临时即有抗御能力,能减轻发病或不发病。曾观察近 200 例,有效率在 85% 左右。《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陈直:保效丹,治老人秋后多发嗽,远年一切喉疾,并劳嗽痰壅。蛤蚧一个 ( 如是丈夫患,取雄者腰前一截用之;女人患,取雌者腰后一截用之 ) 不蛀皂角 2 挺 ( 涂酥炙,去黑皮并子 ) 干地黄 0 . 3 克 ( 熟蒸如饧 ) 五味子 0 , 3 克杏仁 0 . 3 克 ( 去皮尖,用童子小便浸一伏时,入蜜炒黄色 ) 半夏 0 . 3 克 ( 浆水煮 3 ~ 7 遍 ) 丁香少许。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日食前服 5 丸,煎汤下。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朱良春:余历年来对慢性久咳,概予久咳丸治之,多收佳效。该丸由五味子 50 克、罂粟壳 600 克、枯矾 30 克、杏仁 72 克组成,配伍至妙,有定喘止嗽之功,无敛邪闭肺之弊,一般服 3 ~ 5 日即可平复。上 4 味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 10 ~ 15 粒, 1 日 2 次,白糖开水送下。如有外邪发热者,暂勿用之。《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4 、实证 邓铁涛: 1968 年我带学生到广东顺德县陈村公社巡回医疗, 6 月 25 日适逢当地防洪,农民兄弟于堤上露天而宿,三天之后感冒咳嗽者甚多。乃与同学诊察病人,所见症候大抵相同:微恶风寒,徽发热,头身重痛,疲倦乏力,脘闷,咳嗽,痰白或黄而稠,咽喉不利,舌苔白厚而腻,脉浮滑。此为外感兼湿之咳嗽,即与学生就近采药,配方如下:鹅不食草 2500 克黄皮树叶 2500 克凤尾草 1000 克崩大碗 2500 克车前草 2500 克苏叶 500 克 ( 前六味均为鲜品 ) 马勃 30 克上 7 味约煎水 1 大锅, 50 多名患者,每人 1 碗, 1 次服完。服后疗效甚佳,其中 40 多人症状完全消失,特别是有一患者反映,咳已数月,久治未效,竟此一碗 " 凉茶 " 而愈。《名老中医医话》

[ 食疗方 ]
陈修园:梨藕汁膏,治痰嗽诸虚,奇验如神。梨汁藕粉萝卜汁生姜人乳白糖红糖童便各 120 克 将 8 味放瓷瓶内,用炭火熬煎至 500 克为止。每日空心百滚汤调下 12 ~ 15 克,服完即愈。《医学从众录》卷二 青浦君:观音茶,最补虚损,并治咳嗽,神效。 黑芝麻 ( 微炒 ) 藕粉山药 ( 微炒 ) 粘黄米 ( 面炒 ) 白糖各 500 克,莲肉 ( 微炒 )240 克 共为末,随意滚水冲服。《寿世编》卷下 王怀隐:灌藕方,益心润肺,止胸膈烦躁,除咳嗽。生藕 5 挺 ( 大者 ) 生百合 60 克生薯药 90 克白茯苓 60 克 ( 末 ) 枣 3 ~ 7 枚 ( 去皮核 ) 生天门冬 60 克 ( 去心,细切 ) 面 120 克牛乳 200 毫升蜜 400 毫升 上将百合、薯药、天门冬研烂,人蜜更研取细,次入枣瓤,次入茯苓,次入面,搜和,于则更人黄牛乳调,看稀稠得所,灌入藕中,逐窍令满,即于甑中蒸熟。每饭后,或临卧时,少少食之。 《圣惠方》卷九十六

陶承熹:久嗽方,不论老少,无不奇验。 大萝卜 1 个,去皮切作 4 块,不可切到底,下留蒂,用砂锅煮熟捻碎,和顶白洋糖再炖极烂,空心服。隔二三日,用柚子 l 大个,先切一盖,去瓤留壳,损鸡 1 只,去四足毛血肝肠等,顶装入柚子内,即以柚顶盖之,外用泥裹,白炭火煮熟,秋石蘸鸡食之。久年病重者,不过二三服,无不立效。《惠直堂经验方》卷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