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鸿墨轩3dec 2017-12-02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

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旧在江宁,毁于火。人间拓本,皆可宝贵。元家有旧拓本,合之繁昌鲍氏旧拓本,共得二百二十一字。十四年春,属长洲吴国宝摹刻,以昭绝学。按:此碑张勃吴录以为皇象所书;张怀瓘《书断》以为官至侍中,八分亚于蔡邕,《梁书》、《南史·皇侃传》并云青州刺史,惜《吴志》不为立传。此碑始末见于王司寇《金石萃编》等书,其字体乃合篆隶而取方折之势,疑即八分书也。八分书起于隶字之后,而其笔法篆多于隶,是郎中所造,以存古法,惜人不能学之也。北碑碑额往往有酷似此者。魏齐诸碑出于汉魏三国,隋唐之后欧褚诸体实为魏齐诸碑之苗裔。而《神谶》亦开其先,学者罕究其原流矣。皇象,字休明,广陵人,因刻石置之北湖家塾《华双碑》之后,以存古乡贤之矩镬也。

阮元《颜鲁公争座位帖跋》(全文)

唐人书法多出于隋,隋人书法多出于北魏、北齐,不观魏、齐碑石,不见欧、褚之所从来。自宋人《阁帖》盛行,世不知有北朝书法矣。即如鲁公楷法,亦从鲁公北派二而来,其源皆出于北朝,而非南朝二王派也。《争座位稿》如镕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试观北魏《张猛龙碑》,后有行书数行,可识鲁公书法所由来矣。《兰亭》一帖,固为千古风流,此后美质日增,唯求妍妙,甚至如鲁公此等书,亦欲强入南派,昧所从来,是使李固搔头、魏征妩媚,无学识矣。

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天发神谶碑》,吴天玺元年(276年)所立。公元264年,三国吴孙皓继帝位,昏庸残暴,政局日渐险恶。276年,改元天玺,为了稳定人心,制造天降神谶文的舆论,以为吴国祥瑞而刻此石。相传为皇象书,但无确据。

此碑上段21行,行5字,“詔遺”1行6字,“大吴”1行7字;中段17行,行7字;下段10行,行3、2、1字不等。原碑刻于江宁(今南京市)天禧寺。宋元祐六年(1091年)胡宗师将碑移至转运司后圃筹思亭,不知何时又移江宁学尊经阁,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校官毛藻印刷《玉海》,不慎失火,此石尽毁。原石上段有元祐六年胡宗师跋,崇宁元年(1102年)石豫刻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耿定又刻跋,清代翁方纲又在石下段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

《天发神谶碑》的书法被康有为叹为“奇伟惊世”。书碑者以隶书笔法写篆,起笔处极方且重,转折处外方内圆,下垂处中锋收笔呈悬针状,棱角分明的字形显示了威严厚重的力量,为历代书家所称道。宋黄伯思云:“吴时有《天发神谶碑》,若篆若隶,字势雄伟。”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拓本,是已知传世的最旧拓本,为剪条装册,只存碑文,无胡宗师、石豫二跋,中段十四行“敷垂億載”之“敷垂”二字完好,中段末“吴郡”之“吴”字口部稍损,“郡”字完好,其它稍损笔划处甚多。有宋“北海開國陸伀之印”及“永保萬年”等藏印二百余方。

清王昶《金石萃编》,王状弘《增补校碑随笔》、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著录。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皇象的天发神谶碑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天发神谶碑》三国时期(传)皇象书。石拓。每页高32.2厘米,宽2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释文:上天帝言天/下步于日月/帝曰大吴一/□仁中平予/天发神谶文/天玺元年桼(七)/武中郎将丹/

然发刻广省/者十二字以/令史建中/三字治复有/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释文:上天帝言天下

原石清嘉庆年间毁于火,拓本极不易得。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朱翼盦先生藏宋拓《天发神谶碑》,是其家属于1956年捐赠的。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释文:步于日月帝曰

后人多以此碑为皇象所书,清姚鼐跋云:“世传皇象书,象为吴大帝初人……计就山刻石,其石圜长,环而刻之,非碑也,而俗称《天发神谶碑》。”

公元264年,三国吴末帝孙皓继帝位,由于他残暴昏庸,政局日益不稳,几易年号。公元276年,改元天玺。为了稳定人心,佯称天降神谶文,以为吴国祥瑞。碑文刻于一巨大的矮圆幢形石上,立于江宁天禧寺。而四年后吴即亡国。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释文:忠中三字治复

此碑的刻立虽属荒诞迷信,而碑文的书写却很雄健。它虽是篆书,但不同于以前任何篆书金石刻辞的面目。其书起笔方重,有隶书笔意,转折处则方硬劲利,下垂处渐行渐收,呈悬针状,森森然如武库戈戟,凛然不可侵犯。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释文:有诏遣中书郎

康有为惊叹为“奇书惊世”。张廷济则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阮元《摹刻<天发神谶碑>跋》全文以及宋拓三国《天发神谶碑》释文

释文:字炳朗刊铭敷

后世篆刻家于此碑多所受益,取其笔意入印。赵之谦“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齐白石的篆书、篆刻,大刀阔斧、斩钉截铁亦可谓得力于此碑。

原石建于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又名《天玺纪功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故又名《三断碑》。传为华(核)文、皇象书,又传为苏建所书,因碑文残缺,无从考证。旧在江苏江宁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

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此为宋拓传世孤本,剪条装,共36页,每页2行,行 3字,纵32.2厘米,横20.6厘米。此碑书法奇特,以隶书笔法作方整篆字,结体以圆驭方,笔意在篆隶之间。

下笔多呈方棱,雄强截斩,

收笔多作尖形,出悬针垂脚,锋利刚劲,气势雄伟,险劲峻拔,

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长,形象奇异瑰伟。作风独特。

其笔法及体势,雄伟劲健,锋棱有威。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是研究东吴石刻文字的重要资料。

由于原碑早毁,流传拓本很少。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这里所选的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孤本,字迹清晰,墨色醇古。

原石清嘉庆年间毁于火,拓本极不易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朱翼盦先生藏宋拓《天发神谶碑》,是其家属于1956年捐赠的。

[汇品]

清 翁方纲:吴《天玺纪功碑》,弇州所谓挑拔平硬者,信有之。然实是篆书,谓八分者,未必然也。

清 张叔未: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清 康有为: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吴《天发神谶》,犹有此体。(《广艺舟双楫》)

清 康有为:吴碑有四,其《天发神谶》奇伟惊世。(《广艺舟双楫》)

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天发神谶碑》【谶(chèn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书。~记(预言将来的文字图像等)。~语。】


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人,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似龙蠖螫启,伸盘复行”(唐窦臮《述书赋》),“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朴质古情,沉着痛快,文而不华,质而不野。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张怀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传世书迹有《天发神谶碑》、《文武帖》、《急就章》等。

《三国志·吴志·赵达传》裴松之注引《吴录》曰:“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幼工书。时有张子并、陈梁甫能书。甫恨逋,并恨峻,象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晋葛洪《抱朴子》誉皇象为“一代绝手”。南朝宋羊欣云:“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清包世臣甚至说:“草书唯皇家、索靖笔鼓荡而势峻密,殆右军所不及。”唐张怀瓘列其章草为神品。

《书断中》唐张怀瓘评曰:“吴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也,官至侍中。工章草,师于杜度。先是有张子并,于时有陈良辅,并称能书。然陈恨瘦,张恨峻,休明斟酌其间,甚得其妙,与严武等称八绝,世谓沉着痛快。抱朴云:'书圣者,皇象。’怀瓘以为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虽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则实而不朴,文而不华,其写《春秋》,最为绝妙。八分雄才逸力,乃相亚于蔡邕,而妖冶不逮,通议伤于多肉矣。休明章草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