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沙河:诗经点醒 第八讲:《汝坟》《丘中有麻》《郑风·野有蔓草》

 多余复杂 2017-12-02

流沙河:诗经点醒 讲:《汝坟》《丘中有麻》《郑风·野有蔓草》

 

 

1、人只吃两顿饭

 

今天我要讲的是这一首《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这首诗非常简单,但是这个从汉代以来,直到宋,直到清,都把它讲得非常复杂,但可以说都讲错了,把一首很简单的诗说得很复杂。

我们今天来讲这首诗,就是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什么叫周南?就是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两个人分管:召公管陕南、川北这一带,召公所管的地区就叫召南,召南只是一个概念,地理上并没有一个地方就叫召南;周南是周公所管的这一部分,在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名叫周南。周南,这个周是指的周公,南是指的汉水流域与长江流域。

《汝坟》这首诗是放到了《诗经》最前面《周南》的部分。从汉代起,儒生解释这首诗,都说这首诗是在商朝末年——那个时候周民族还没有统一天下——文王的德,文王的教育,以及他的影响顺着汉水流域传到长江流域来了。这是周人他们说的,不实在的,说他们文王的德传得很远,是一种想象之辞。

那么,原来是怎样讲这首诗的呢?说是写的一个君子也就是一个官员,他的太太去砍柴,她的夫君就是这个官员是纣王末年的一个大臣,正在出差,非常辛苦。纣王那时候是很可怕的年代,她的夫君在外面出差,替国家做事兢兢业业,生害怕犯了错误。

这个太太砍了柴回来,看到她的夫君还没有回家,于是心头就很恼火,叫“惄如调饥”。那么“惄”是形容词,人心里很难受就叫“惄”。难受到什么程度呢?难受到“如调饥”。历来都是这样解释的,就说这个“调”字应该读成“朝”(zhāo),“朝”就是早晨,就像早晨饿了那样很难受,心头很难受,就像早晨饿了一样。

为什么儒生会说饿就很难受呢?为什么要特别说到早晨呢?是由于古代黄河流域只吃两顿饭,第二顿饭天黑以前就吃了,吃了以后经过一个通夜,十二小时以后或者十三小时、十四小时了才吃早饭,所以早饭就特别饿,所以叫“朝饥”,所以这个“调”是借用来的“朝”。那时解释《诗经》的人就没有想过:那一个“朝”字早就有了,如果真是那样,为什么不直接用早晨那个“朝”,而要用“调”呢?

而且这个人的饥饿就是饥饿,没有分不吃早饭的饥饿、不吃中午饭的饥饿、不吃晚饭的饥饿。饥饿有时候甚至并不是指某一顿饭,凡是经历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饥饿过来的人都晓得不是某一顿之前饿,而是整天的那种饥饿感。这些都不管。

他们只是说这个太太终于回到家,看到她的丈夫还没有回来。

然后第二段又是太太去砍柴,砍了柴回来就看到她的夫君回来了,她的夫君不但回来了,而且他不疏远她,不抛弃她,她很喜欢。

然后又说的“鲂鱼赬尾”,“鲂鱼”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叫武昌鱼,又叫团头鲂,说是长可以有一尺多,肉很鲜美的那种鱼。说这个鲂鱼的尾巴红了,为什么呢?古人、汉代的儒生解释这首诗说“鱼劳则尾赤”,就是说鱼在水里面如果太劳苦了尾巴就会变红。

我觉得这个话实在说得笑人,我就不明白,鱼又不做任何工作,有什么劳苦不劳苦的可以讲?但汉代的儒生就是说的“鱼劳则尾赤”,那么解释这首诗就要顺着这个意思:就说的她的君子——她的夫君在外面很劳累,说是鲂鱼劳累了尾巴就变赤,变成红颜色。那么她的夫君太劳累了,就是脸面上就会显露各种疲倦的脸色。也不管这种解释究竟说得通不,古人就是这样子解释的,说为什么她的夫君那样瘦,脸色难看成那样子。他们就不想一想,用鱼的尾巴红,怎么能跟她丈夫的脸色很难看、在外面累得很惨相比?两个绝对合不拢。

但古人不管,他们就这样说了。然后就说,原因找到了,“王室如燬”,“王室”就是公家,后来我们说皇室、皇家、王室、公家,公家的事情就是国家的事情现在很艰难,就好像失了火一样,所以她的丈夫在外面很劳累。“虽则如燬”,国家的事情就像大火烧,很紧急。然后“父母孔迩”,但是老人公、老人婆,她丈夫的父亲母亲就在眼前这么近,所以就说她的丈夫就不得不暂时抛开工作回来看他的父母。

 

2、失了恋的痛苦,岂是你一顿早饭没有吃的那种痛苦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认为《汝坟》描写的是官场失意的解释从汉代起,一直维持到清代,维持到清代儒生也不管这么解释究竟通不通,而且这个解释一直维持到现代,都没有把这首诗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诗经全译》,也选了这首诗,我们看它怎么翻译的,我把它的白话念给大家听:

“顺着汝水河岸走”,对的,“遵彼汝坟”,“汝”是一条河,什么叫“坟”呢?“坟”的古音读“盆”,就是坡坡,沿着汝水岸边那个坡坡上。“伐其条枚”,我到这个坡坡上去砍树枝条,大的叫“条”,细的叫“枚”,粗的枝就叫“条”,细的枝就叫“枚”。为什么砍细的呢?是因为做柴烧。

那么就是“顺着汝水河岸走,砍了树干又砍枚”,这点已经就不对了,因为条不是树干,树干是树身,砍树干那是伐木,那就不是砍柴了,那是砍下来拿来做材料的。“条”是条,条是长到上面,分了杈的,上面才叫“条”,砍柴都是砍条和砍枚,没有哪个把树干砍了。这个翻译就已经不对了。

然后就是:“顺着汝水河岸走,砍了树干又砍枚,还看见我那个人”,回到家中我又看见那个人,叫“既见君子”,“好比清早未进食”,就说我砍了木头回来,“还”,我回来了,还没有看到君子,我就像早晨那么饿,“好比清早未进食”。

第二段,“顺着汝水河岸走,砍了枝条做柴火”——“遵彼汝坟,伐其条肄”,“肄”也是细的枝,它的意思跟“枚”一样的,只是拿来押韵,“枚”是原来拿来跟“饥”两个押韵的,“肄”是拿来跟“弃”两个押韵的,意思都一样,“砍了细枝做柴火,已经看见那个人”,就“既见君子”了,“不曾远离抛弃我”,他没有抛弃我。

然后,“鲂鱼劳累尾巴红,王室差遣烈火荼”,就说我的丈夫出差,那个一天到晚就像生活在烈火中一样,急急忙忙的,工作太累。“虽然差遣如烈火,父母近在要供奉”,就说的我的丈夫还是不管你那么多的工作,他的父母就在这里,我要回去供养他们。

整首的诗就完了,照这样解释,其实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照说,如果诗都写这么差,怎么孔夫子会把它选进来呢?前前后后不知道说了啥,我们就不管它的。古代从汉代起就是这样讲的,我们管不着它,我们按照我们的讲。

汝水,走陕南流到河南南部,一条河。“坟”,坟是坡,因坟的古音是“盆”,“盆坡,盆坡”,它们叫双声,“盆坡,盆坡”,都是“p”开头的,就是“坡”,但古代没有“坡”这个字,就用“盆”。“伐其条枚”,这个“枚”要读成“mí”,“遵彼汝坟,伐其条枚(mí);未见君子,惄如调(zhāo)饥”,“饥”和“枚”(mí)就是押到了韵了。

那么,她就是明明是去砍柴,在汝水岸边那个坡坡上。汝水又在哪里呢?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古代叫汝南,所以汝水,这首诗的背景是在河南的西南部,在那里砍了柴,“未见君子”。什么是未见君子?非常简单,她跟一个青年男子有约会,就在这个汝坟树林里边。她是去砍,砍了(柴),怎么看见他没有来!就这么简单,他们是在讲恋爱。这君子哪里是什么丈夫嘛,看到他没有来的时候,“惄”,心头就难受,难受得,按照汉代的儒生说,难受得就像没有吃早饭。天呢!大家凡是失了恋的都晓得,那种痛苦岂是你一顿早饭没有吃的那种痛苦。所以这个话不能够这样讲。

 

3、没有礼教的古人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这首诗,如果我把真相说出来,是迄今没有一个人讲过的真相:这个“调”要读“diǎo”,难受得像“调(屌)饥”,这个“屌”就是男性生殖器,人的嘴巴它要吃饭,底下那一家人也要吃,所以就叫“调(屌)饥”。你说,怎么会他们古人这样子?!古人没有经过那么多礼教,所以就非常直接,就叫“屌”,“调”音都要读成“diǎo”。

你别以为这个有好怪(色情)!6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我在我们省文联的一个农场,就在这里北门外不远,凤凰山机场外面,那里住的是客家人。有一个十二岁的娃儿,他的名字就叫“屌哥”,大家喊他喊“大屌哥”,他一样的答应,他的妈喊他“大屌子,回来吃饭了”,所以说他们没有这些顾虑,说的都是那个。

像这样的事情,一个汉代的儒生很难面对这个,说不定他们内心还是懂这个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个经书是按照老师那样传下来讲的,所以就不能够这样讲。

闹了半天就是这个,这个女子已经是性成熟的了,她是跟男子有约会,约到在汝水边上一个高坡坡树林里边见面。但是她去总还要给家中有一个借口吧?于是拿了一把砍柴刀,背一个背篼,说我去砍柴去了,她的妈就放心了,任她走。结果她砍了几根柴就在那儿等,等了半天,那一个男子怎么还不来,她就很恼火,心头很难受,心头很饥饿,望男子的这一部分,来满足她的食欲,就这么简单。

第二段:“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又在这儿等他,等了好久,终于那一个男子来了,他迟到了。看见他,心头一下她就喜欢了,原来他没有来时就很难受。“遐”是“远”,“远”在这里读“yuǎn”,就是“疏远”。“不我遐弃”,就是不疏远我,更不抛弃我,就证明我等到他终于来了我就安了心了。晓得他,起初他没有来,我就在怀疑是不是他有意疏远我,他要抛弃我。后来果然来了,原来他既不疏远我,也不抛弃我。

从前的人把动词倒转用,实际上就是“不遐我,不弃我”,“不遐我,不弃我”倒转过来就是“不我遐弃”,那个时候的人语言就是这样,把动词放到后面。

我没有专门研究过彝族的语言,有彝族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彝族的语言常常把动词放在宾词的后面,我就晓得古代也有这样。

见到了,来了,心头就很快活。但是这儿又突然扯到,说那个鲂鱼,就是那个武昌鱼的赬,赬就是红颜色、深红色。鲂鱼的尾巴怎么会是深红色?“王室”,国家大事怎么像失火了那样紧急?两个老百姓讲恋爱,在树林里面约会,怎么突然这儿又会扯到国家的事?这太可笑了嘛!等于你在讲恋爱的人,两个人讲得正好,突然这儿就说起中央的某个文件精神,这显然是不对的。你管它什么王室失不失火,跟我们两个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这就很难讲了,古人拿到这个就非常痛苦——“王室”这两个字!从汉代一直到三国的王肃,就说的王室像火那样烧,这个时候是文王、武王那么好的时代,怎么你会说这个王室弄成那个样子!要按照“王室”来讲,马上,所以这首诗在汉代就有另外的讲法,说这个是在殷纣王时代,殷纣王他的政策非常酷劣,就说“王室如燬”,是指的这个,不然你怎么能够去说文王、武王,所以硬把这首诗说成是殷纣王时代的。但是这儿又是“周南”,所以这个概念都不合适,古人不管,他就为了要迁就这“王室”两个字(就这样解释了)。

然后,你还是不好讲!他们两个讲恋爱,跟那个鲂鱼的尾巴变红了,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鲂鱼属于鲤科的鱼类,鲤鱼中间确实有一种红尾的鲤,但是没有听说鲂鱼也有,鲂鱼的鳞很细,是银灰白色,没有见尾巴红过,尾巴红的是那个红尾鲤鱼,不合适,这中间就是搁不平。

 

4、3000年前,父母就开始跟踪女儿的约会了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鲂鱼赬尾”,关键在什么地方?古人全都错了,一直错到现代。这个“赬”是一个错字,“赬”音读“竀”(chèng),把这两个字搞错了。这一个错是要到哪里去查呢?《左传》!《左传·左哀公十七年》,卫侯,卫国里有一个很昏庸的掌权的卫侯的事情,卫侯曾经去卜卦,卜卦得到的卦相所引出来的,由此是“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是这个竀字。

“竀尾”,这个“竀”错成“赬”了,就变成了红颜色尾巴。“竀”的意思是跟“窥”都见于《说文解字》,“窥”是透过一个洞悄悄地看,叫“瞅”,就是我们说的;“竀”是正视,就是正大光明地跑去看,读“chèng”。

“竀尾”是什么意思?“竀”,这个“竀”字我们今天的口语就是“盯”,因为这个“竀”跟“盯”两个音能够转的。《诗经》中间写的是“伐木丁丁”,不要读“伐木竀竀”,“竀”跟“丁”两个古音转。

所以这一个“竀”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盯”,“竀尾”就是“盯梢”,根本不是尾巴红。一下在这里就得到了解释了,是因为这个鲂鱼的尾巴从来都不红,更不用说古人发明了一些奇怪的说法,叫“鱼劳则尾赤”,说它劳累了尾巴就红了,不通。

“鲂鱼赬尾”是什么意思?鱼交配,鱼在水里是怎样交配?雄鱼跟着雌鱼追,追得很紧,就是盯梢,一直在后面盯着追它,雌鱼就在前面逃,雄鱼就在后面追,鱼讲恋爱就是这样子讲的。雌鱼被追得遭不住了,一下就排卵,卵就排到水里面了,然后雄鱼就射精,鱼卵子是在体外水中受精,就变成受精卵,沉到河底,以后卵出来鱼。

这个,大概很多人,只要你们学过动物学这些,都晓得鱼类的交配是这样交配的,就是雄鱼追雌鱼的尾,雄鱼在后面盯梢,“竀”,正视,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眼睛睁大盯着的,“窥”是偷偷看,瞟眼瞟眼看,“竀”就是眼睛睁大了盯着它。鱼就是这么交配的,一下你就清楚了。

“鲂鱼赬尾”,是比喻讲恋爱。在这个树林里面讲恋爱的,绝不止这一个女子跟她男朋友,还有好多都在这儿约会。这一片树林就是恋爱的场所,男女约会的场所。

“王室如燬”,什么叫王室?凡是学过古代人类学的,了解古代的民族和氏族社会的结构的,(都知道)每一个氏族有一间大房子,公有的。中国尤其是少数民族至今还有,一个大的房子专供男女在里面自由。树林里面讲了恋爱,如果成功就到大房子里面去,王室就是大房子,不是国王。

很多东西大的就叫“王”!有一种斧头特别大叫王斧,有一种植物长得特别高的叫王帚,王帚就是我们现在扫地那个铁扫把,拿来扎起做扫把扫街那个。

这个“王”根本就不是国王,王有大意,王室就是大房子。大房子里面“如燬”,郭璞的注解,齐国的人把火——燃的这个火叫做“燬”,“火”“燬”双声,燬就是火。大房子里面热闹得很,热气腾腾,就像火在里边烧,这不用说是什么意思,很多男女就在里面交配!

因为这个“鲂鱼赬尾”就是男追女,追成功了就到大房子里面去,“如燬”就是“如火”。我们现在说闹热就说如火如荼,“如火”两个字就是“如燬”这里来的,“如荼”是《诗经》中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第二段“出其东门,有女如荼”,“荼”就是一种野草开的白花叫荼,如火如荼就是那个大房子里面男男女女交配得非常之热闹,雄鱼追雌鱼。

“虽则如燬”,这个女子说的,虽然他那里弄得那样热闹,“父母孔迩(lì)”,这个“迩”要读“lì”,就说的,虽然那里那样热闹,但是我们爸跟我们妈就在现场那儿去瞅到的,不准我们去。现今的这些相亲的好多都是父母亲跟着一起去。

你以为她的妈跟老汉那么老实,说我这个女子背个背篼就是去砍柴,其实晓得他们女子是去会那个朋友,那个树林里面又有大房子在那儿的,因此父母不放心,就在树林外瞅,所以就说的这个女子看到:哎呀,那个大房子里面虽然那么闹热,但是我的爸和妈两个跟得很近。

“孔”就是“很”,因为“孔”的古音读“hóu”,孔字的写法,它的象形文字是一个奶娃儿在他妈的胸前吃奶奶,所以至今我们说这个娃娃又在“hóu”奶奶吃了,就是“孔”,“孔”字就是娃娃吃奶奶。它用到这儿呢,“孔”“吼”的音转成“很”,“孔迩(lì)”就是很近:不能够去,去不得,我的爸跟妈就在那儿守着,不放心的。

所以这一回事情就这么简单的一回事,男女青年恋爱。女子的父母不放心,到现场去看,又不好明明白白出来,因为明明白白出来他的女子和她男朋友连话都不好说。父母就躲到旁观瞅,让他这个女子晓得大房子那儿去不得:爸跟妈把我们盯着的,怕我们出了事,以后拿到又不好办。

 

5、古人如何帮大龄未婚男女解决问题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这首诗,结果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由于古人把这个“赬”字弄错了,错了又不怀疑。古代的这些儒家解释诗的也不去查一查植物学,他们没有这些常识,不像我们,我们各种学科都学了一点,我虽然研究这些古典,但是我也知道鱼类的生态,鱼类是怎样交配。这个古人不知道,古人不知道鱼类是怎样交配的。

你看,有一个象形字,画两条鱼嘴巴对嘴巴,古人以为那个就是在交配,连观察都没有观察清楚,结果鱼是雄鱼追雌鱼,就是这个字错了,错成红尾巴,随便怎么扯都扯不拢,它又把“王室”两个字就是解释成朝廷、中央政府,所以越来越扯不拢。

迄今为止,本人是第一个把“王室”解为大房子的,而大房子这种可以找到各种少数民族——他们实际的村庄里面能够印证,就有一个公房,就供他们男女在里面自由。

那么这样的诗,这一种在“王室”里边,儒家认为是不合婚礼的、不合礼仪的。但是古人不是那么死板,古人说的,有些大龄男子、大龄女子,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适当的婚龄。在周代就有规定,说这个可以原谅,叫“仲春之月,男女之无夫家者,相与聚会,官方不禁止”,不是对不对就去喊民兵去把人家捉起来,就定个身份叫坏份子。现在没有这个了,从前在50年代还有坏份子,你以为坏份子是有好坏?好多就是婚外恋,结果就整成坏份子。还不如《周礼》中间,还定了一个男女过了时的允许他们自由,那么村社里都还保留着古老的大房子这种制度。

这首诗我们来观察,实际上是一种还略有诙谐趣味的,就是这个女子说的,看着人家在大房子里面男男女女好自由,她心里面好羡慕,虽然那里很热闹,但是我爸跟妈就在这儿守着的,又不能去。这是很有趣味的一件事情。

古代的人写的不光是这个男女什么急于交媾,中间还有这一些趣味。所以,我比古人幸运,就是我还懂一点鱼类学的知识,不懂我还晓得去查《辞海》,《辞海》上面就没有说这个武昌鱼有尾巴红的,所以我就晓得了这个字可能就是错了,结果《说文解字》终于就把它的正字弄出来,要读“竀”。这里用鱼类学的常识,马上就得到解释。

“王室”两个字就是回到字意的本源。不要受现有的那些概念的限制,因为在这个时代,王室确实指的是周天子王室,还没有看到一个把“王室”两个字拿来指大房子的,但是你就不能说不能够那样用,因为按照文字的本意就是可以这样用,就是大房子。这样一用了,整个这首诗一下就通了,从汉到清到现代,不然说不清。

 

6、“野合”是古代允许的、不合婚礼的制度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诗经》中间像这样的诗就叫“野合”。“野合”的“野”不是野外,是“文”跟“野”两个对比的,合符婚礼的叫“文”,婚礼以外的叫“野”。“野合”不是去到野外去扯,不是这个意思。不合婚礼,古代也允许的。这首诗,古代之所以要保留“王室”,在村社中间保留这个,也是为了合符情理,合符人情。

这首诗,类似这种野合的,《诗经》中间还不止这一首。

比如我们把这两首拿来参考,附到后面:

《王风》,“王”是指的,不是一个国家叫王,是周朝洛阳城里面有一个王城,王城周围流行的民歌就叫王风。王风中间就有这一首《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因为北方过去广泛的种麻,麻也是农作物,而且属于谷类,麻籽可以榨油,至今还有麻籽油。那么过去的麻田就很多,除了用它的纤维做麻制品以外,也把它算作农作物,种到坡上。“丘”,比山小的就叫丘,丘陵地带有些需要水的庄稼就不能够栽,但是可以栽麻。“丘中有麻”,那个山坡上面有麻田。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这又是一个女子作的诗,为什么突然她就扯到两回事情?“彼留子嗟”,那一个“留”是他的姓,古代姓留的留就是这个“留”,后来才有刘邦的那个刘,最早的留就是这种姓。一直到非常晚了,南宋都还有姓这个“留”的,文天祥那一个时代有一个投降了元朝的,叫“留梦炎”,就姓这个留。

“彼留子国”,姓留的那个,那个男子名叫“国”,“国”是那个男子的名字,怎么会跟这个,这个是“嗟”,“子嗟”,“丘中有麻”和“彼留子嗟”有什么关系?姓留名叫嗟,留嗟,那一个男子的名字。丘中有麻,那个留子嗟,怎么会扯得拢呢?

这很简单,麻长得很高,长得很直,男女在麻田里边讲恋爱,这一个女子跟姓留、名叫嗟那个男子约会了,在麻田里面见面,所以女子在麻田里面等,等留嗟,就在那儿等,所以句子才这样造“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不是像后来他们讲赋比兴,说兴随便拣一个东西就叫起了兴,怎么是随便拣的呢?根本不是,这个是现场,现场正在麻田,在这儿等这个,等那个姓留的男子,名叫嗟,等他。

“彼留子嗟,其将来施施”,这个是版本上面,从汉代最老的版本就错了,不知道怎么会重复了一个“施”字,重复了古人他也不晓得怀疑。其实这很简单,三段都一样的,为什么这儿会多出一个字,为什么这个施就是施施,这个食不是食食,这个玖不是玖玖,这个一下你就晓得,这个地方是过去版本错误,在汉代它就错了,错了那个时候的人尊重儒家典籍,不敢乱去说它错了,说这都会错啊?那就是错了。

韵是这样押,“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其将来施(shá)”,一个字“施”读shá,一下就押到韵了。这个“施”(shá)是什么意思?就是施,这个施是一个动词,最简单的解释《易经》。

《易经》讲到男女,男女两性的性关系时,男施女化,《易经》上面查得到。什么叫“化”?女子有了,受了孕了,怀了孕了,就开始变化。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胎儿在腹中越长越大,女子的外形、心理、性格、体形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男施女化,化你懂,那施是什么?施是放出去。

男女在完成后代的工作的时候,男子这边是施,放出去,女子就变化,没有男子的放出去女子就不得变化,《易经》上面就是这样说的。所以这个“施”作为动词,就是很不雅的这一个动词,男性动动作,专指这个。古代的儒生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够这样讲,这样讲好像就是……

 

7、儒生将《诗经》里有关男女之事的都改了

 

《王风·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但是《诗经》并不是为你几个儒生作的,孔夫子删诗眼光看得远,凡是反映了人性真实的,管你合不合儒家礼仪,孔夫子一概保留下来。为啥子说他是个文化伟人,他能够把古代真实的典籍给我们留下来,如果他是用当时的意识形态去篡改,我们哪还看得到这样真实的状况,怎样可以据这些诗来了解那一个社会呢?

所以这个“施”字保留下来。保留下来,汉代的这些儒生总觉得这个不雅,添个“施”,因为添个“施”意思就变了,这个“施施然”就是不慌不忙,不慌不忙地走来,叫“施施然而来”。

加了个“施”,就说这个留子嗟,那个他是很有文化修养的,来是施施然而来。这样太可笑了,如果大家都是像儒家一样的装扮起在这儿讲恋爱,这个恋爱就没有办法讲。所以这个古人就觉得这一个“施”字在这儿有点不好,古人可能不晓得怎么处理好,就帮它加了一个“施”,意思就变了,“施施然”就是不慌不忙地来,表示很有礼,绝不乱来。反正你晓得这个“施”的这个意思,这个“施”本来还可以进一步讲,就下面中间有个“也”。这个“也”字,《说文解字》,东汉的,说的像“女阴”的形,是个象形字。我们讲了反正是和男女事情是有关。“彼留子嗟,其将来施(sha)。”

第二段,“丘中有麦”。第一次约会了在麻田,第二次约会在麦田,麦田显然麦子长高了,快成熟了,不然你如果很浅,怎么能够在里面约会,人都遮不到。“丘中有麦,彼留之国”,这回姓留的这个小伙子,不是留嗟了,又来了另外一个叫留国的,所以这一个女子是广交朋友的人。第一个交的叫是留嗟,留是那儿的大姓,贵族。第二个叫留国,留嗟可能觉得还是不合适。“彼留之国,其将来食”,对了,你看,这个“食”跟这个“施”两个一个意思,人不光是嘴巴才能食,下面也能食,所以说“惄如调饥”,也可以饥饿。

“食”跟“施”都是隐语。这个“食”一直到汉代都还含有这个……汉代记的某个宫人与一个宫女对食,“对食”简单地讲来就是打平伙吃饭,坐在一起吃饭,但是写到历史书上说他们两个对食,那个“食”实际上就跟这个“施”指的一样,就说他们实际上有两性关系就叫“施”。这个“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了解这个饥饿。

这个留子嗟过了留子国,接着还有第三个男朋友,叫“留子”,名字叫“子”,“丘中有李,彼留之子(zē)”,子(zē)、李押到韵的。“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然后就说到“子”字的古音,“子”字的古音读“lī”(李)。

我们中国第一大姓姓李,将近一亿人,十三亿中间有一亿人,所以为什么这么多人姓李?人家解释说是唐朝的皇室就是李姓,所以很多姓李。这还不一定,唐以前,你去查历史,姓李的多得很。本人有一个解释,商民族,书上写得很清楚,姓“子”,而“子”的古音又读成“李”。商朝曾经版图相当大啊,统治中国六百多年,商朝的人很多都姓李,写出来是“子”。书上写的“子”姓就是“李”姓,所以今天中国人都还有那样多姓“李”。

那么这个第三个小伙子叫留李,写出来是“子”。留李不但来了,跟我两个在李子树底下,约会来了。“贻我佩玖”,“玖”是一种美玉,拿来戴的,这个男朋友好。前面两个男朋友呢,都是来,来和我交配的,只有第三个留李还送了礼品,送了纪念品。不光是两个人爱了一下,送了她一块玉,这个女子多少喜欢的。而三个男朋友都是他们留家屋里的,只有第三个男朋友还比较大方,事情完了还送她一块玉拿来佩起,女子还觉得多少高兴的,你看“贻我佩玖”。

在这儿的要读成“李”,“丘中有李,彼留之子(lī);彼留之子(lī),贻我佩玖(jī)”,“玖”读成古音读“jī”。

这一首诗,为什么我要选它,就是,第一,拿来配合这首诗你们就晓得,他们这一类男女约会,在《诗经》中间这个不是唯一的,这个也有。还有就是古人的观念,把那个说成叫“食”,说成要吃东西“食”,然后没有吃到就叫“饥”。

 

8、一个地方经济好、文化好,流传下来的爱情歌曲就特别多

 

《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我要顺着讲的第三首是《郑风·野有蔓草》。郑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郑,现在我们看见那里尽是些什么卖血的、打工的、盗墓的,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郑国是文化非常高雅、经济非常发达的,不是像现在的河南人那样的名声不好。

所有《诗经》中间爱情诗最多的是郑国,为什么它的爱情诗多呢?这些都是流行歌曲,这个地方富裕,经济状况好,文化状况好,流传下来的爱情歌曲就特别多。《野有蔓草》就是写这个,也是男女。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野外里面,“蔓”是长得肥,长得很肥,长得很茂盛的草叫“蔓草”,不是铺在地上蔓延的意思。“蔓”字如果不要这个草头,人胖都叫“曼”。屈原写的《天问》“平胁曼肤,何以肥之”,就用的这个“曼”。“平胁”是“骈胁”,肋巴骨都看不见了,长满了肉,身材胖就叫“曼”。

那么长这个草是很茂盛的草。“野有蔓草”,长得非常茂盛的草,那个草为什么长得非常茂盛?很少有人到这个偏僻角落来,草自然就长得茂盛。如果路边走来走去,那个草就不可能叫“蔓草”,那么蔓草又是野,男女约会都是在一个很偏僻的野外角落里,脚步不到此处,草就蔓生。

“零露漙兮”,什么叫“零”?露水落下来就叫“零”,露水怎么会落下来呢?道理很简单,这一个女子走到这里来,一闯露水就落了嘛,不然怎么会零呢?要不然露水都在草上面得嘛。“零露漙”,这个“漙”就是一坨一坨的,很大的露水,女子一走进去,走进露水地里,露水就落下来了。

陕北民歌“信天游”中间唱的“你妈妈打你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就说你到野地里去会男朋友。所以这个“零露漙”就已经有这个(意思了)。还有民间说露水夫妻不久长,就是这个。没有经过正式婚姻、手续,男女闯一裤脚的露水,这样构成的婚姻,草率!所以不久长,连“露水”夫妻两个字都从这儿来的。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必须这个女子去了她才知道野有蔓草嘛,她不是想象出来走到那里去了,露水落下来,鞋子打湿了。“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显然走到这里去的,可能先是男子在这儿等她,等到那个女子也到这个露水地里来了。

“清扬婉兮”,清是清,扬是扬,婉是婉。清是目清,眼睛亮,少女眼睛亮。扬是眉扬,古人认为眉毛要微微有点往上挑才好看,不像我的这个眉毛都快要掉完了,还往底下垮眉毛,那个古人看到就不扬了,它需要扬。目要清,眉要扬,婉是指的身材有曲线,所以什么叫婉转?有S线就叫婉,所以叫委婉喃,如果平板一块哪里算是委婉呢?所以这个古人还是非常刁的,它这三个字把人家的眼睛、眉毛、身材都概括完了。人又是美,美女,美女又目清,眉扬,身体有曲线。

“邂逅相遇”,不期而遇,两个人连约会都没有约会,天哪!根本就不认识,第一面见,在这儿他们就好起来了。“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适”是满足了我的条件,“愿”是愿望、我的理想,这个是男子的口气,说我走到露水地里去就碰到了她,可能还是约会了的,不然怎么会恰好走到这去。所以这个“邂逅”两个字不是如古人所解释的不期而遇,就是期而后遇,也叫“邂逅”。邂逅的“逅”它是这样写的,还有一种写法是交媾那个“媾”,男女交媾那个媾,交媾那个媾有一个女旁,把女旁去了,这一边就是画的两条鱼在接吻。所以“邂逅”就是男女相会,不一定是按照《诗经》的序跟郑玄写的笺注那样古板,就把它解释成一定是不期而遇。这显然是先有期后有遇,约好了在那里,某一个野草地里,没有人来。他们见了面,见了面,男子一看,哎呀!这个美女这样漂亮,正是我心中的理想,“适我愿兮”。

第二段“野有蔓草,零露瀼瀼”,“瀼瀼”是露水很盛,落的露水落得很多,跟“零露漙兮”差不多。“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这个“如”不是好像,是“而”,相当于我们现在文言文说的婉而清扬,就既是体态婉转,又是目清眉扬。注意,《诗经》中间很多“如”都要解释成“而”。比如说“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是“耿耿不寐,而有隐忧”,并不是似乎有隐忧,人家那个“如”不是那样讲的,是“而”。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我们约会,到一起见了。“与子”,我和你,“偕臧”,一起去藏到。这个“臧”就是藏、躲藏,捉迷藏那个藏。所以说两个人在露水地里谈了恋爱,说我们还要找一个地方,能够躲藏起来。底下就没有说了。

所以这一类诗,客观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首诗,不至于去胡扯,把“王室”想到国家大事。国家大事跟它这个男女讲恋爱没有关系,管你王室什么。这个“王室”应该解释成大房子,而且这个是写鱼在追尾,不是说鱼的尾巴红。这些都是古人闹的大笑话,闹了两千多年,现在还写到书(里面)在。

所以这首诗我们只需要把这两个词去认真追查:这个“赬”,你还可以找别的去的印证。就找到《左传》,《左传·哀公十七年》,写卫候去卜。卜了然后卦的爻辞,中间提到用的是那一个“竀”,我刚才挂了的那个“竀”。恍然大悟,晓得这里错了。这一个字错了就整个诗都解不通,然后再把“王室”,如字面意义加以解释,全诗豁然贯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