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恋爱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原理解释,有图有真相!

 yh18 2017-12-02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对有限资源进行生产、流通、分配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相关组织框架的理论。

  学习内容包括经济理论、宏微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货币与银行系统、国际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经济学理论在特定行业和公共政策问题中的应用、消费规律的理论。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

  “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

  应用经济学

  主要研究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在特定行业、活动以及特殊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学习内容包括: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分析和特定行业与商品建模、资源分配决策的经济后果、监管与消费者因素、与经济分析相关的特定领域技术因素。如行为与实验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消费者经济学等。

  计量与定量经济学

  集中于对经济现象和问题的数学与统计学分析的系统研究。

  学习内容包括:经济统计、优化理论、成本效益分析、价格理论、经济建模、经济预测与评估。如成本分析、经济预测等。

  发展经济学

  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理论及其在特定国家和区域中的应用。

  学习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理论、工业化、土地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政府的角色和商业发展、国际发展组织以及社会、健康和环境对经济反战的影响。如国际农业等。

  农业经济学

  主要研究将经济学知识应用于国际或国家农业领域中资源分配、生产率、投资和趋势等分析。学习内容包括适用于农业中的经济学及相关知识。

  常见的核心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经济政策、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定量方法、决策与博弈论等相关课程。

  录取时,大部分学校会要求学生具备宏微观经济学背景(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学);个别学校会需要做成绩认证,如福特汉姆大学等需要WES认证、阿拉巴马大学等需要中方认证;个别学校还需要writing sample,如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等。

  经济学就业方向比较广泛,可以考虑以银行、证券为主的金融业、咨询行业、媒体、公司企业、政府、高校等。还可以考虑学术深造、贸易协会、投资和通信公司。

  经济学中的选择与行动

  我们常听到人们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从懵懂以来,我们就得选择玩甚么玩具,跟谁一起玩?高中时,要选择未来的专业科目和学校;大学时,则犹豫在男女感情之间。接着,又是婚姻、就业、生子、买房、储蓄等等的选择。

  仔细想,每一项的选择都不只是选择而已,因为每一项的选择都给立即的行动确立出一定的方向。因此,在日常话语中,行动不仅伴随着选择,而其本身也是一种选择。譬如莫名其妙地被殴打一拳后,是要立即反击回去,还是“打落牙齿还要带血吞咽”,这不也是一种选择吗?是的,我们把日常活动都看成一项项的选择,也自然地把选择之后的行动看作选择的一部分。

  然而,前辈们也经常会对我们说:“想好再选!”不是吗?另外,也常听到:“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去做吧!”脑中,突然蹦出托尔斯泰那句名言:“先好好地选择你的爱,然后好好地去爱你的选择”。这的确是名言,遗憾的是托老连自己也没法做到。爱是一种行动,但有多少的爱是永恒的?


  当我们把行动视为选择之后的责任时,也就是把行动方向和选择策略区分出允许和不允许的范围。于是,我们在执行时便会遇到是否要跨越界线的问题。这是因为行动时所遇到的环境和问题,都不是选择当时所考虑过的。这是时间落差给行动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如果选择与行动之间没有时间落差,也还有空间差异,那么,好好地选择才是行动的成功保障。

  时间落差在真实世界是普遍的。用经济学的话说就是,时间因素会带来不确定性,而空间因素会要求在执行时必须具备的局部知识。当时间或空间发生变化后,我们在行动时是否还要遵循选择时所给决定的约束?

  最简单的答案是:假设我们在选择时已完全预知行动时会遭遇的可能情势,那么,就认真地听从托老的话。在经济学中,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基本态度分别是:前者假设个人在选择时已能完全预知未来的情势,而后者假设政府在决策时也能完全把握其政策效果。

  就以新古典学派来举例。祝员外希望女儿祝英台能嫁到有钱有势的家庭,以确保她会有幸福的一生,就找来三位富公子让她挑选。这是选择,因为所有的条件都完全摊在祝员外和祝英台面前。然而,独立意志坚强的祝英台却一个也不挑,偏偏以读书为借口,逃到私塾,去和梁山伯大谈恋爱。当然,这故事应该改写,让他俩日后能建立一个像阿里巴巴那样的商业帝国。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自己的婚事由父母决定。这虽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但也是一种选择。他们要自己的选择。同样都使用“选择”这词,但意义已经不同。年轻人看重的不是摆放在他们面的条件,而是他们相互间的允诺:如何携手开创属于两人的未来。虽说这是他们的“选择”,但其实是“行动”。其行动就是:在未来中创造出一系列有利于自己选择的环境和条件。相对地,其选择是:将未来的行动局限在事先给定的范围。

  经济学的术语时常也是生活语言,故时常出现混淆的用法。譬如在公司里,企业家所做的“选择”和职员所做的“选择”,字词相同但意义不同。前者会在选择之后赴之行动,而后者只是辅助主管计划而已。这点,以后我们会再讨论。

  再回到遵守选择的范围的问题。既然行动时的周遭条件已不再相同,因此,重新调整和见机行事才是较恰当的手段。是的,这是企业家的态度:不断接受新情势的挑战并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新情势。但这是假设这些选择与行动都是他个人的事,而不涉及和他人的合作或约定。譬如两人相约在某地点见面,若有一人因天气条件变化而径自更改等待地点,约会必然失败。

  我们的社会也有一些这类的共同选择,譬如“红灯停绿灯行” 的交通信号,或是市场交易的诚信原则,或政治事务的宪法条文等,都是个人不能违背的约束。个人行动若违背了这些约束,将影响到他人的计划,从而失去获取合作计划的利得。合作利得是远远超过个人所增加的益处。

  社会基本恋爱关系的福利最大化分析——基于经济学原理的简单解释

  1.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研究,Gary S .Becker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场经济行为,并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后,各类非市场经济行为的社会问题均开始尝试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建立理论模型对各自的领域进行分析,如环境问题、城市问题、法律问题、政治关系问题等。

  笔者基于对经济学的研究兴趣,从个人行为出发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恋爱问题进行了粗浅地探讨。相关结论不一定正确反映现实问题,仅仅作为一种兴趣的表达。

  2.文献综述

  近年来,已有学者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纳入恋爱或婚姻关系问题的分析中,尝试借助经济学理论解释复杂的恋爱关系。通过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有学者认为恋爱中的花心行为主要是由于与他人恋爱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与现有对象恋爱带来的边际效用。根据损失厌恶原理,有学者认为,人们总是有信心追回一部分沉没成本(即关系破裂后的挽救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了更多机会成本(即对自身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主要是由于当事人的不理智行为导致的(姑且不论这是否严格属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范畴)。此外,有部分学者将供求关系理论、博弈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应用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分析。

  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漏洞和缺陷:

  一是相关理论的推导存在致命缺陷。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建立在以价格变动为基础的供求关系模型上,以此为基本理论,建立起后续的效用理论等重要基础性理论,形成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然后再以此为基础,通过对经济社会不同领域的区别研究,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经济学分支,如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契约经济学等等。因此,如果在分析的最开始就背离了价格传导机制,那么就不能说运用了经济学理论,或则说是错误地使用了经济学理论。现有很多学者直接用供求关系解释恋爱问题,认为主动性较强的男性一般为需求方,被动性较强的女性一般为供给方,在此基础上就开始分析恋爱问题,实际上他并未清楚解释供给方和需求方在什么样的机制下,相互变动,两者完全被独立开来,通过这样的原理所得出的结论是荒谬且不可信的。这也是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前部分的解释与后部分的结论没有任何关联。有部分学者运用了经济学原理对恋爱关系进行分析(暂且不论其分析的过程是否严谨,使用的理论是否正确),其后的结论是诸如大学生应当把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意义等结论。这显然是利用经济学的噱头,做类似于教条主义的经验分析。当然,其结论是不可信的。

  三是名义上使用的经济学理论,但实际上用心理学理论对恋爱问题进行了分析。有学者指出了标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缺陷,用行为经济学的期望效用理论、累积前景理论等片面分析了恋爱问题,但从其推导过程或分析过程来看,整个过程是断裂的。最后根据自己的推断和猜测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和女性的恋爱行为主要被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的环境条件所影响,同时人的主观决策也对恋爱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看起来更像是社会学的分析,其得出的结论也没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针对将经济学纳入恋爱或婚姻关系问题分析的行为,学界一直保持中不同的言论。支持的一方认为,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避免出现过度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导致恋爱关系乃至婚姻关系的畸形发展,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反对的一方认为,经济学的分析过于强调理性假设,这偏离了恋爱关系的本质和违背了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综上,本文对恋爱问题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一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人们强调恋爱中,面包的重要性,即不可盲目地出于个人情感冲动而做出恋爱决策,这里体现了人们对理性问题的看重。另一方面,人们强调恋爱中,情感生活的重要性,即不能太过看重基本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两个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比较适中的选择是在拥有合适的物质基础条件下,注重感性的恋爱生活,这是比较理想的恋爱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环境中对人们的恋爱决策造成了同样的影响。

  本文基于此,仍旧将理性选择作为研究的基本假设,即保留了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但这里的理性人与经济学理性人不同的是,并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以追求恋爱中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即为了获得更大的恋爱福利,恋爱主体在做出恋爱决策时保持一定理性)。同时,在具体分析中,笔者考虑了感性因素对恋爱关系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产生的福利效应。

  二是现有的研究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从需求和供给角度分析恋爱关系的相关问题,如机会成本、非理性选择等问题。但笔者认为,恋爱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关系,其运行机制不是以价格机制为基础的,用需求与供给的方法进行研究有悖于其基本原理,从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可信。

  因此,本文借助价格机制的基本原理,构建了以恋爱程度(LOVE-L)和付出程度(GIVE-G)为传导机制的恋爱供求模型。其中,恋爱程度可以用两人在一单位时间内的通话次数、送礼物次数等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从而建立恋爱程度指数。付出程度则可以用一方在恋爱关系中付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从而建立起付出程度指数。

  3.研究假设:

  本文运用的相关理论需满足以下假设条件:

  一是,剔除年龄的考虑,恋爱主体为青年男女,主要是避免年龄过大,理性决策过多导致的恋爱决策情感偏离的问题。

  二是,满足区域的限制,恋爱主体一般不为成都或伤害等,男性在恋爱关系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的区域。

  三是,剔除传统文化的限制,恋爱主体有平等的恋爱观,不认为男女在恋爱中地位关系不同,且应该为对方付出的程度不同。

  四是,男性在恋爱关系中一般处于主动一方,其在恋爱程度较低的时期(一般是恋爱初期)的付出程度较高,并随恋爱程度加深,付出程度减少,为M(male)曲线。女性在恋爱关系中一般处于被动一方,其在恋爱程度较低的时期付出程度较低,并随恋爱程度加深,付出程度增加,为F(female)曲线。两者相互关系如图所示。(注:有部分读者也许认为,男性前期对女生用心而后期对女生不用心的行为是渣男行为,而不是一般的社会规律,笔者将在后文对此进行区分)。


  这里要说明的是,本文所采用的理论,不考虑由于没有恋爱人理性所导致的一方对另一方无条件且无限度的付出和喜欢行为。不考虑的具体原因笔者在下文说明。

  4.极端恋爱行为的模型解释

  4.1绝对喜欢行为

  绝对喜欢行为是指,在恋爱中有一方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条件下,不惜任何代价没有限度地喜欢另一方。如图所示。


  图示内容表示,男生在恋爱中一味喜欢女生的行为,此时,男生曲线M为完全弹性曲线,即不管女生的行为如何变动,其付出量Q和恋爱程度L均在理论上趋近于无穷大,反映了男生不管女生对自己怎么样,他都愿意为其付出一切。

  4.2绝对厌恶行为

  绝对厌恶行为是指在恋爱关系中,不管任何条件和任何环境下,一方对另外一方完全不喜欢的行为。如图所示。


  图示反映了男生对女生的绝对厌恶行为,在此环境下男生曲线M为完全无弹性曲线,即不管女生为男生付出什么,这里男生的付出程度和恋爱程度都不会受到影响,并且是全部趋向于0。

  4.3 渣男(女婊)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我们有必要把一般男性曲线与渣男(女婊)行为进行区分。以渣男行为为例,M曲线如图所示。


  渣男曲线和常见的男性曲线存在本质的差别,其趋势随着恋爱程度的加深,付出程度减少,并且不可逆的趋于0。即在恋爱过程中,南方在恋爱初期对女方付出很多,但随着恋爱程度加深,男方的付出程度不断减少,并且不管女生做出怎样的反应,男生的付出程度都不会改变并最终趋于0,然后恋爱关系破裂。

  而一般男性曲线虽然存在下降趋势,但该趋势是可逆的,并且会随着女性的行为而发生变动,最终实现恋爱福利的最大化。具体变动过程,笔者在下文说明。

  这里可以看出,男性的绝对厌恶行为和渣男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渣男行为在恋爱初期给予了对方一定的恋爱福利,在此背景下,女方最为恋爱理性人,追求恋爱福利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身的付出程度,以期实现恋爱均衡。但渣男曲线的不可逆性直接导致恋爱福利不可逆地变为0,最后甚至为负。恋爱福利的前后差别对女方来说,造成了巨大的恋爱福利损失,严重的情况可能会使女方以后恋爱的恋爱弹性变弱,即面对其他男生的追求行为,其反应较弱。

  而男性的绝对厌恶行为表现为男方曲线一直趋于0,因此,最开始给女方的恋爱福利就趋于0,前后几乎没有任何福利的损失,因此,一般而言,除非女方有绝对喜欢行为,否则不会造成太大的恋爱福利损失。这也是绝对厌恶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渣男(女婊)行为更小,且更易被大众接受的重要原因。


  5.矛盾激化所导致的福利损失效应

  在恋爱关系中,男女双方的矛盾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本文通过恋爱传导机制对矛盾冲突带来的福利损失效应进行分析。

  如图所示,假设恋爱关系中的矛盾先由女方引起,F曲线向左上方偏离,将会导致恋爱均衡点由E1变化到E2。此时,双方的恋爱程度上升到,但付出程度下降到。这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当女生因为矛盾生气的时候闹情绪,手机关机,不回短信,男方不知情,多次拨打女生电话,并用各种办法求和。求和成功后,两人的均衡点变为E1,双方恋爱程度加深,但另一方面由此导致了潜在的问题——付出程度由变化到。因为最后的均衡结果只是通过一方的变动而实现的,因此,必定会给一方带来不满情绪(即使表面难以看出)。


  这种不满情绪实际上已经影响到男方的恋爱曲线,并发生了变动,如图所示。此刻,双方的付出程度下降,同时恋爱程度也下降,形成了新的均衡点E3,整体恋爱福利损失。如矛盾不能根本上依靠双方进行解决,那么必定进一步激化,并推动均衡点向左下方移动,最终使恋爱福利为0,恋爱关系破裂。


  6.信息沟通所导致的福利增进效应

  现在我们讨论双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即信息沟通所带来的福利增进效应。我们假设矛盾发生后,女方主动提出要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不是闹情绪),那么F曲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如图所示。


  此时,由于通过增加电话次数或待在一起的时间等方式进行沟通,双方的付出程度提升。但沟通过程一般较为艰难,甚至双方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争吵,由此会导致恋爱程度的下降,整体上均衡点由E1移动到E2。

  但上述过程是短暂的,由于双方符合追求恋爱福利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当沟通结束后,两人相互的了解增进,矛盾解除,男方理解了对女方的行为,曲线M向右上方移动,双方的恋爱程度提升,付出程度提高,均衡点移动至E3,如图所示。整体上,对比沟通前,沟通后,恋爱程度和付出程度明显增加,整体恋爱福利增进。


  7.不对称关系中的福利效应

  不对称恋爱关系指恋爱中,有一方的恋爱地位明显弱于另一方,导致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的相互行为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地位越低的一方其曲线的恋爱弹性更强一些,对对方的反应更加激烈,因此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假设女方在恋爱中处于弱势一方,其恋爱曲线由F1移动至F2,弹性增强。此时双方的均衡点由E1移动至E2,双方付出的程度提高,但恋爱程度却呈下降状态,出现了恋爱陷阱效应。

  此时,若男方主动发起争执,M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相比于正常状态,均衡点由E1移动至E3,处于弱势一方的女生,由于其对男生的偏爱,双方的恋爱程度下降的程度较低,但付出程度下降较快,均衡点由E2移动至E4。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若女生处于弱势地位,则相比于正常地位的状态,男生行为造成的福利损失更大。


  当女生处于弱势一方时,其行为的正向变动导致整体的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均衡点由E2移动至E4,而相比于正常状态下的均衡点E3,E4处的恋爱程度更低,而付出的程度更高。即处于弱势的女生,其付出较多,但获得的恋爱福利更少。


  同理,男生处于弱势地位时得到的结论也同样类似。因此,只有处于平等地位的正常恋爱关系才能获得更多的恋爱福利。

  8.恋爱的激励效应

  基于理性人假设的恋爱双方,在恋爱过程中,当一方积极上进时,另一方为防止自身陷入弱势的不利地位也会不断跟上对方的前进步伐,最终形成共同的进步效应,这就是恋爱中的激励效应。

  假设在恋爱过程中,女方积极上进,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和才能,此时,F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男方造成压力,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争执,导致整体的恋爱程度下降,但此时,迫于压力,整体的付出程度会随之提升。当男性从压力中获得进步之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才能也会上升,M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从而整体上双方的均衡点从E1移动至E3,付出程度增加,恋爱程度也增加,实现了福利的增进效果。


  当然,激励效应的出现不是绝对的,但是根据模型可以得出结论,若一方无法跟上另一方的前进步伐,则会变成处于弱势一方,导致福利下降,最终面临恋爱关系的破裂。

  相反地,双方也会产生共同的消极效应,出现相反的福利变动,最终会导致福利的整体下降。这里不再推导。

  9.研究结论:

  (1)平等的恋爱观念和恋爱地位有利于保持恋爱的长期持续,在恋爱中任何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其付出程度带来的恋爱程度增加较低,受到伤害时的福利损失更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自身基本条件、人生观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态度类似的恋爱对象,有助于双方实现恋爱福利的提升。

  (2)恋爱关系中,双方的积极进取可以实现对彼此的激励效应,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恋爱福利。类似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恋爱中双方有一方处于消极状态,对另一方也会产生消极效应,导致整体的恋爱福利下降。

  (3)相互间的沟通有利于改善关系,吵架是情感的宣泄,恰如其分的吵架或共同有利双方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得整体的恋爱福利得到增进。而相反,如果矛盾长期集聚得到不解决,将导致双方的恋爱福利下降,最终恋爱关系破裂,而过分的吵架则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催化剂。

  10.研究的不足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较为基本的恋爱关系结论,但事实上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1)在模型建立之初,选择的两个基本变量之间存在内生性矛盾,一方面付出程度可以用恋爱时间的多少来表达,另一方面恋爱程度也可以用相处的时间占整体时间的比重来表达,所以这种内生性矛盾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严重偏误。

  (2)变量的衡量难度。现实中我们很难获得有效的恋爱数据,一方面涉及个人隐私,另一方面很难对相关变量进行实质界定和数据化处理,这成为实证研究的重要难题。

  (3)恋爱对象主观的心口不一,和感性判断很难在感情问题的分析中难以被剥离出来,从而很难判断其真实意愿。

  (4)封闭模型。笔者在此处采用的是由两个单一的恋爱主体构成的封闭模型,模型内只有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这导致了研究现实问题(如其他主体介入双方恋爱关系)的局限性。从这里看来,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问题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

  (5)静态分析。笔者在研究中只采用了简单的静态分析,但实际过程中,恋爱关系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静态分析难以完全反应恋爱双方的行为,因此最终可能导致得出的结论与现实不符。

  基于以上分析过程,笔者认为不应主张用任何理性分析模型应用于恋爱或婚姻问题的分析,一方面,纯理性分析不适用于该类问题的分析,另一方面,得出的结论必定与现实存在诸多差异,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认知。所以,笔者的最终结论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因此,它不应该也不能被用于恋爱或婚姻问题的研究。

  附言:

  我们今天所谈及的情感都是曾经我们的祖先用血脉的纽带连接起来,并传承下去的。但现如今的我们,越来越强调理智和理性,也越来越喜欢用数学的模型去精细地计算我们的付出与回报。市场经济确实带给我们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我不反对这些方式在一些领域的应用,但情感的问题是不能被这些僵硬死板且没有灵魂的工具计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