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另一面——弄堂人生,烟纸店那抹蜜黄的灯光

 憨痴呆 2017-12-02
 
 

北有胡同,南有弄堂。你最喜欢行走在上海的哪一个部分?


不同于外滩、南京路、陆家嘴……所展示的上海,弄堂是由日常生活和凡俗人生所组合而成的,同样是上海真实和难忘的一部分。


老人背手负暄的聚谈,小孩拆天拆地的喧嚷,亭子间家人的碎语,隔壁爷叔吃饱老酒的牛皮……是每条弄堂的常景,飘着油烟味也伴随着记忆。


你也喜欢行走在上海的弄堂中,闻着记忆中的饭菜香么?





王安忆《长恨歌》里的

上海弄堂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



那沟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铺的,有的是石卵拼的。水泥铺的到底有些隔心隔肺,石卵路则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感觉。两种弄底的脚步声也是两种,前种是清脆响亮的,后种却是吃进去,闷在肚里的;前种说的是客套,后种是肺腑之言,两种都不是官面文章,都是每日里免不了要说的家常话。



上海的后弄更是要钻进人心里去的样子,那里的路面是饰着裂纹的,阴沟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还有灶间的油烟气的。



因此,它便显得有些阴沉。太阳是在午后三点的时候才照进来,不一会儿就夕阳西下了。这一点阳光反给它罩上一层暧昧的色彩,墙是黄黄的,面上的粗项都凸现起来,沙沙的一层。窗玻璃也是黄的,有着污迹,看上去有一些花的。



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


弄堂的历史


弄堂其实是上海开埠后诞生的产物。从1843年开埠至1847年11月正式签发道契的5年时间中,已有60件左右的土地交易悄然展开。


待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租界的现代都市辐射效应不断显现,大量江浙富商子弟、破产的手工业者、仕途不通的文人士绅将上海视为乐土,移居来此。1882至1891年上海的《海关十年报告》这样说道:


上海租界的房租之贵超过中国的多数城市,但是由于人身和财产更为安全,生活较为舒适,有较多的娱乐设施,又处于交通运输的中心位置……结果是中国人占有了收入最好的地产。


在此背景下,逐渐出现了比较正规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一些早期的著名洋行如老沙逊、怡和、仁记等纷纷投巨资从事房地产经营,从而产生了第一代“石库门”住宅,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老式石库门”。


1876年,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就对这种新生的石库门的形制、租价有所交代:

上海租屋获利最厚,租界内洋商出赁者十有六七,楼屋上下各一间,俗名一幢,复以披屋设灶,市面租价每月五、六、七两银数不等,僻巷中极廉,每间亦需洋银三饼,昔人言长安居,大不易,今则上海居,尤不易焉。


至1882年,租界内石库门住宅的出租规模越来越大。且看当时《申报》记载的老闸桥以西,厦门路附近石库门的招租广告:

今有在老闸西、保康里北,博经里新造市楼房六十余幢,石库门楼房四十余幢,晒台、后披、井,租价起码每幢二元五角,余者格外公道。倘欲租者,请至博经里口庆记经租账房订租可也。


老式石库门建筑,住宅平面多为三开间二厢或二开间一厢,甚至还有少数五开间的。房间包括起居室、卧室、浴室、厨房,还有晒台、天井和贮藏间,可以供两、三代同堂的一家人居住。


北京东路830弄瑞康里


其建筑结构多为传统的砖木立帖式,外墙多为石灰粉刷,门框一般也很简单,为条石砌成,无复杂的门头装饰,形式仍留有较强的江南民居的特点。


房子建成后,每隔几排就在四周建起围墙,形成一个住宅小区。出于通行、采光和通风的需要,小区内每两排楼房中间都铺设出一条小巷。这种成排楼房中间有通道隔开的住宅形式,从此被称作“里弄房子”或者“弄堂房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城市人口剧增以及家庭渐趋小型化,石库门里弄样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1920年代的苏州河


住宅平面由原来的三间二厢改变为单开间和两间一厢,传统的2层楼也开始变成3层。结构多为砖承重墙代替传统的立帖式,造型上不再采用马头墙等传统装饰,墙面多为清水砖墙而很少用石灰粉刷 。


建筑的细部,譬如栏杆、门窗、扶梯、柱头、发券等,全部采用西方建筑细部装饰的处理手法。室内生活设施日臻完善,开始装有卫生设备。这种里弄被称为“新式石库门”(又称“改良式石库门”)。这种里弄在今天的南京东路街区内仍留存很多。


步高里:陕西南路建国西路弄口

百年前租一间弄堂房子要花多少钱?


清末民初著名报人包天笑在其自传《钏影楼回忆录》中说,1906年他从家乡苏州来到上海,准备租一处房子住上一段时间。



后来他发现一张招租广告,说在北面一点的爱文义路陈家浜(今北京西路成都路)胜业里一幢石库门有空房,于是就寻址而去。以下所引,就是包天笑选择入住胜业里的情景:

我叩门进去……问她租金若干,那位二房东老太太先不说价,详询我家中多少人?是何职业?何处地方人氏?


我一一告诉她,她似乎很为合意。她自己告诉我:他们家里一共是五人,老夫妇两人外,一个女儿,便是刚才所见的,还有一子一媳。他们是南京人,但是说得一口苏州话,因为她的儿媳是苏州人。


她说:“我们是喜欢清清爽爽的,如果人多嘈杂,我们便谢绝了。你先生是读书人,又是苏州人,我们不讨虚价,房租每月是七元。”我立刻便答应了,付了两元定金,请她们把所贴招租,即行扯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