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特征与手术指征及恶性危险因素分析——蔡云龙 戎龙 马永蔌等

 cqk360 2017-12-02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普通外科



摘    要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亚型临床特征和手术指征,分析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1月至2016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7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77例胰腺IPMN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主胰管型46例,分支胰管型12例,混合型19例。手术指征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订的《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2015)》。根据肿瘤部位和累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经评估患者耐受性及基线特征,采用替吉奥和()吉西他滨化疗4~6个周期。观察指标:(1)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与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2)手术及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及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危险因素分析。(4)评价仙台共识和福冈共识诊断恶性胰腺IPMN的准确性。(5)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所有患者术后生存及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或平均数(范围)表示,两者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1)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与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患者有临床表现、黄疸、合并糖尿病、CA19-9升高分别为55204328例,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分别为60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4213.5165.5253.834P<>(2)手术及术后情况:7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保留或不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5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3例,胰体尾切除术23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及胃部分切除术2(肿瘤累及胃大弯),胰腺节段性切除术2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77例患者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6例次,其中胰瘘13例次,胃排空障碍9例次,切口感染2例次,腹腔出血2例次,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术期死亡患者。77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6d(6~68d)。(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及胰腺IPMN恶性危险因素分析:①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77例胰腺IPMN患者手术切缘均无肿瘤残留,其中良性47例(腺瘤29例、中至重度非典型性增生18例,均无淋巴结受累);恶性30例(均为浸润性癌,淋巴结转移阴性17例、阳性13例)。②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黄疸、CEA升高、CA19-9升高、肿瘤直径、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是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相关因素(χ2=6.53114.75510.24312.0626.4166.143P<>。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黄疸、CEA升高、CA19-9升高、肿瘤直径≥3.0cm、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为主胰管型是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9.65642.85323.24334.38769.88395%可信区间:1.392~66.9682.088~879.6742.991~180.6283.313~356.8781.247~3915.467P<>(4)评价仙台共识和福冈共识诊断恶性胰腺IPMN的准确性:采用仙台共识标准诊断恶性胰腺IPM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30/30)14.9%(7/47)42.9%(30/70)100.0%(7/7),采用福冈共识标准上述指标分别为86.7%(26/30)48.9%(23/47)52.0%(26/50)85.2%(23/27),两者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50P>0.05);两者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500P<>(5)随访和生存情况:77例患者中,70例获得术后随访,其中良性胰腺IPMN患者42例,恶性胰腺IPMN患者28例。7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0~9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5.0个月。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均行辅助治疗。47例良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96.2%96.2%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30例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6%81.8%38.6%11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中位复发或转移时间为20.5个月(6.0~61.6个月)30例恶性胰腺IPMN患者中,17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60.0%13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7%57.1%0。良性和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530P<>;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的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977P<>结论 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更易合并糖尿病、黄疸、CA19-9升高,且恶性率较高,对合并恶性高危因素者建议行手术治疗。黄疸、CEA升高、CA19-9升高、肿瘤直径≥3.0cm、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为主胰管型是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  键  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分型;外科手术;预后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占胰腺肿瘤的1%~3%,占胰腺囊性肿瘤的20%~33%,具有潜在恶性,依据其发生部位,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1]。胰腺IPMN的病理学特点为受累胰腺导管呈囊状扩张,内附乳头样结构并产生大量黏蛋白,可致主胰管或分支胰管梗阻,合并慢性梗阻性胰腺炎[2]。作为交界性肿瘤,主胰管型IPMN恶性率>60%,而分支胰管型IPMN恶性率仅约为20%,异质性显著[3]。因胰腺IPMN多见于老年患者,常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或诊断与治疗腹部其他疾病时发现,是随访还是积极行手术切除治疗是目前胰腺外科热点课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1月至201612月我院收治的77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胰腺IPMN亚型临床特征和手术指征,分析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77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例,女25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1岁。77例患者行CTMRI检查,且28例行EUS检查(包含7例行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2例行ERCP检查。77例患者肿瘤部位:胰头部48例,胰体尾部27例,累及全胰腺2例。依据国际胰腺病协会(IAP)制订的福冈共识[4]77例胰腺IPMN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主胰管型(排除其他梗阻因素及慢性胰腺炎后,主胰管节段性或弥漫性扩张且直径>5mm)46例,分支胰管型(胰腺囊肿直径>0.5cm且与胰管相通)12例,混合型(同时具有主胰管型和分支胰管型特征)19例。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胰腺IPMN(2)临床病理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手术指征不明确,予门诊随访观察。(2)具有手术指征,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予保守治疗。(3)临床病理资料缺失。

 

1.3  手术指征及治疗方法

1.3.1  手术指征: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订的《胰腺囊性疾病诊治指南(2015)[5](1)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为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且合并恶变高危因素。(2)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为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且合并以下高危因素:①肿瘤直径≥3.0cm;②存在附壁结节;③主胰管扩张且直径≥10mm;④胰液细胞学检查发现高度异型细胞;⑤出现相关临床症状;⑥随访期间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或囊性占位性病变进行性增大;⑦CA19-9水平高于正常值。


1.3.2  治疗方法:根据肿瘤部位和累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包括保留或不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胰体尾联合受累脏器切除术、胰腺节段性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术中均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确保切缘阴性。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经评估患者耐受性及基线特征,采用替吉奥和()吉西他滨化疗4~6个周期。

 

1.4  观察指标

(1)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与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性别、年龄、有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黄疸、体质量减轻、合并糖尿病、合并胰腺炎、CEA升高、CA19-9升高、肿瘤直径。(2)手术及术后情况: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及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危险因素分析:1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手术切缘、肿瘤良恶性及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2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危险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黄疸、体质量减轻、合并糖尿病、合并胰腺炎、CEA升高、CA19-9升高、肿瘤直径、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4)评价仙台共识和福冈共识[4]诊断恶性胰腺IPMN的准确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5)随访和生存情况: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良性和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及比较,及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的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及比较;以及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情况。

 

1.5  随访

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所有患者术后生存及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良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第1年内每半年随访1次,第2年起每1年随访1次;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第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第2年起每半年随访1次。随访时行肿瘤标志物及B超检查,每年行增强CTMRI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612月。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或平均数(范围)表示,两者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比较和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生存率,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与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患者有临床表现、黄疸、合并糖尿病、CA19-9升高情况与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而性别、年龄、腹痛、腹泻、体质量减轻、合并胰腺炎、CEA升高、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多种临床表现。见表1

 

2.2  手术及术后情况

7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行保留或不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5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3例,胰体尾切除术23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及胃部分切除术2(肿瘤累及胃大弯),胰腺节段性切除术2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77例患者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6例次,其中胰瘘13例次,胃排空障碍9例次,切口感染2例次,腹腔出血2例次,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围术期死亡患者。77例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6d(6~68d)

 

2.3  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及胰腺IPMN恶性危险因素分析

2.3.1  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77例胰腺IPMN患者手术切缘均无肿瘤残留,其中良性47(腺瘤29例、中至重度非典型性增生18例,均无淋巴结受累);恶性30(均为浸润性癌,淋巴结转移阴性17例、阳性13)1例胰头部分支胰管型IPMN(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中度异型增生)患者术前腹部CT检查结果及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对照见图1,囊肿与主胰管相通,囊肿内可见钙化,内有分隔,含黏液。1例主胰管型IPMN(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浸润性癌)患者术前腹部CT检查结果及全胰腺切除术标本对照见图2,胰管弥漫性扩张,胰腺萎缩,胰管内可见附壁结节。

2.3.2  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黄疸、CEA升高、CA19-9升高、肿瘤直径、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是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相关因素(P<>,而性别、临床表现、腹痛、腹泻、体质量减轻、合并糖尿病、合并胰腺炎不是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2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黄疸、CEA升高、CA19-9升高、肿瘤直径≥3.0cm、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为主胰管型是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见表3

2.4  评价仙台共识和福冈共识诊断恶性胰腺IPMN的准确性

采用仙台共识标准诊断恶性胰腺IPM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30/30)14.9%(7/47)42.9%(30/70)100.0%(7/7),采用福冈共识标准上述指标分别为86.7%(26/30)48.9%(23/47)52.0%(26/50)85.2%(23/27),两者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50P>0.05);两者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500P<>。见表4

 

2.5  随访和生存情况

77例患者中,70例获得术后随访,其中良性胰腺IPMN患者42例,恶性胰腺IPMN患者28例。7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0~94.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5.0个月。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均行辅助治疗。47例良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96.2%96.2%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30例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6%81.8%38.6%11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中位复发或转移时间为20.5个月(6.0~61.6个月)30例恶性胰腺IPMN患者中,17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60.0%13例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7%57.1%0。良性和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530P<>,见图3;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的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977P<>,见图4

3  讨论

胰腺IPMN发病隐匿,以导管内乳头状上皮增生和黏液分泌为特征,具有一定恶性率,肿瘤异质性显著。术前肿瘤良恶性及手术指征的判断是该领域研究热点。

 

3.1  胰腺IPMN的诊断

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混合型胰腺IPMN恶性率不同[6]。本研究中3者分别为50.0%(23/46)2/125/19。因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率较高,对合并高危因素者推荐行手术切除[7]。因此,术前需明确胰管尤其是主胰管受累情况及有无恶性影像学征象,以判断肿瘤性质、明确手术指征。CTMRCP检查是疑似胰腺IPMN患者诊断和监测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对胰腺IPMN进行术前影像学分型并判断胰管受累情况。EUS检查对囊内附壁结节诊断的灵敏度高于CTMRI检查,对合并有恶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行EUS检查[8]。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行CTMRI检查,且2例行ERCP检查;根据福冈共识,28例行CTMRI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或符合相对危险因素的患者进一步行EUS检查,其中7例进一步行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行囊液和细胞学分析,术前总体确诊率较高。


3.2  胰腺IPMN的手术指征及仙台共识与福冈共识标准的效能评价

胰腺IPMN多见于老年患者,属交界性肿瘤,进展相对缓慢,加之该类肿瘤异质性明显,术前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对手术指征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此外,老年患者多伴发内科疾病,而胰腺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故外科医师需平衡患者术后生存获益与手术风险间的矛盾。2006年,IAP在日本仙台基于循证医学理念制订了针对胰腺IPMN诊断与治疗的共识,被称为仙台共识[9]。该共识推荐:对主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主胰管扩张且直径≥10mm为恶性危险因素,建议行手术治疗;对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肿瘤直径≥3.0cm、主胰管扩张且直径≥6mm、囊内存在附壁结节、有临床表现为恶性危险因素,建议行手术治疗。仙台共识对胰腺IPMN的手术指征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但临床应用中外科医师发现其诊断肿瘤恶性的灵敏度接近97%,但特异度仅为29%,即手术指征标准过低,大量可行随访观察的患者被过度行手术治疗[10]。已有的文献数据显示:依据仙台共识标准行手术切除的胰腺IPMN患者,手术标本中恶性肿瘤比例仅为13%~23%[11-12]。基于此,IAP2012年对仙台共识进行修订,发表福冈共识,将胰腺IPMN恶性危险因素细化为高危因素和相对危险因素:如对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主胰管扩张且直径≥10mm、囊内存在强化的附壁结节、合并梗阻性黄疸等为高危因素,建议行手术治疗;主胰管扩张且直径为6~9mm、存在附壁结节但无强化为相对危险因素,可暂行随访观察或进一步行EUS等检查评价[913]。可见,福冈共识更加严格了手术指征。Goh[14]将上述福冈共识中胰腺IPMN恶性高危因素手术指征应用于临床,其研究结果显示:其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仙台共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0cm是影响胰腺IPMN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福冈共识标准中,肿瘤直径≥3.0cm是一项相对较弱的肿瘤恶性预测指标,因此将其纳入相对危险因素范畴,对肿瘤直径≥3.0cm但未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患者,可暂行随访观察。但亦有研究结果表明:福冈共识标准肿瘤恶性预测为阴性或肿瘤直径<>的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仍可能有较高的恶变率,研究者认为对于肿瘤直径较小、无临床表现的胰腺IPMN均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策略[15-16]。笔者建议:对肿瘤直径≥3.0cm的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患者,在无其他恶性表征的情况下,需进一步行EUS检查,并在其引导下穿刺抽取囊内容物,行囊内容物肿瘤标志物检测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鉴别诊断[17]

本研究对仙台共识和福冈共识标准诊断恶性胰腺IPMN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两项共识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偏低。这与既往文献报道近似[18-19]。因福冈共识对胰腺IPMN恶性高危因素定义比仙台共识更为严格,因此,其阳性预测能力有所提升,但阴性预测能力下降,对部分恶性高危因素阴性患者存在漏诊可能[20]。本研究结果提示:采用福冈共识标准中的胰腺IPMN恶性高危因素作为手术指征,难以保证包含所有恶性患者,漏诊率为13.3%(4/30)。鉴于漏诊的严重后果,仅采用高危因素作为手术指征时应十分慎重。但若将相对危险因素纳入手术指征,虽能提高阴性预测值,减少漏诊率,但会降低阳性预测值,易致过度治疗。本研究在福冈共识标准中的胰腺IPMN恶性相对危险因素阴性患者中未发现恶性患者,证明了其作为保守治疗判断标准的可靠性[21]

笔者认为:任何指南或共识都有其局限性,临床医师需以发展的视角予以应用和评价。对胰腺IPMN手术指征的把握,应在多学科团队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患者一般状况、内科伴发疾病、预期生存时间、恶变风险及手术获益。除应用上述恶性高危因素作为筛选手术指征的基本参数外,还应特别兼顾患者临床表现、肿瘤生长速度、附壁结节大小及有无强化等客观指标,既要避免治疗不足,更要避免治疗过度。其次,在手术方式选择方面,鉴于胰腺IPMN低度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对分支胰管型患者,可行保留器官的胰腺切除术,如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等;对主胰管型患者,全胰腺切除术应审慎进行,可在行胰体尾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对残留胰腺断端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若结果提示为轻至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可不必行全胰腺切除术;若结果提示为中至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再行全胰腺切除术。

 

3.3  胰腺IPMN患者预后

本研究中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差于良性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恶性胰腺IPMN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差于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HO根据恶性程度将胰腺IPMN分为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性癌[22]。恶性胰腺IPMN患者远期生存与胰腺导管腺癌是否一致,学术界仍存在争论,但一般认为胰腺IPMN患者预后优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23-24]。胰腺IPMN虽为恶性程度相对偏低的肿瘤,但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预后差[25]

综上,主胰管型及混合型胰腺IPMN更易合并糖尿病和黄疸,且恶性率较高,对合并恶性高危因素者建议行手术治疗。黄疸、CEA升高、CA19-9升高、肿瘤直径≥3.0cm、影像学检查肿瘤分型为主胰管型是影响胰腺IPMN患者肿瘤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入组病例均为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IPMN患者,未包括仅行随访观察等非手术治疗患者,不足以全面反映胰腺IPMN各亚型的恶变率,加之样本量有限,难以避免偏倚,这些均需进一步积累和完善,以更加客观评价胰腺IPMN的恶变风险及手术指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