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氾|老子——道的诗(三十四)

 为什么73 2017-12-03

《老子》——道的诗

 

原作老子

述者芃澜

 

 

       老子显然是一位诗人,他的《道德经》是用诗的语言写成的。

        诗的语言是长于意向的,读诗的语言,在于感悟,而不在于说破;在于意,而不在于言;在于境,而不在于辩;在于倾吐,撩拨思绪,而不在于用,吓唬小孩子。


 

三十四、道氾

 

道泛滥开了,

哪里都能去。

它成功遂事,

自身却不在有之境。

天下万物都依归它,

它却不称为主。

所以圣人呀,

之所以能够成大事,

全在于他不自以为大,

所以能成大。

 

 

原文:

1、这里的原文全部根据马王堆帛书本《老子》甲乙本而定,与今本文字不同,应留意。

 道氾兮,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则恒无欲也,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为大也,

故能成大。

 

2、这一章帛书本到今本变化很大,我们列个表看看。

 

帛书乙本

河本、王本

想本

傅本

道渢呵,

其可左右也。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王本作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则恒无欲也,

可名于小。

常无欲,

可名于小。

常无欲,

可名于小。

常无欲,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命于大。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于大。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于大。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

故能成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王本作: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从列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帛书本到诸家本,对经文的修正过程。我们逐一看看,并试着探讨一下修经的一般做法。

   

        道渢呵,

其可左右也。

3、渢、汎、氾、泛。是一个汉字的演化历史。从句式上来讲,帛书本最古。诸本在“道”前加“大”字,句尾去“也”,皆因追求句式的工整。“大道氾兮,其可左右”。成四四字的结构。

王弼解释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过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是。我们还可以结合前后章来看,第三十二章,讲“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说的是朴未散,故道小。本章开头则言“道氾”,即朴散,其可左右,即是对“朴散为器”这一过程的生动描写。也就是王弼说的“万物皆由道而生”的过程。

大体之上,问题还不大。但后面问题就来了。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4、其实这两句是很工整的。

但是为什么诸本要改动呢?今本为“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诸本大同小异。是因着什么因由,要把一句原本很工整的话,变成繁复且不对仗的一句呢?

原因很简单,因着帛书本后面有这样的句子。

则恒无欲也,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名于大。

且因着,“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出现了两次。这就使得上下文都变得不顺畅起来。

一般的,在断句时,“则恒无欲也”,断连在了上一句,变成了“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于是,这一句“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一会儿“可名为小”,一会儿又“可名为大”了,到底是大还是小呢。是不是有些别扭?

如果将这句换成“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是不是要好一些呢?

但还有“则恒无欲也”,也有些突兀,的确就有本子干脆删了它。比如我们这里没有列举的顾欢本、李荣本、敦煌丁本就是这么作的。一改变成了“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真是顺眼了很多呢。至于“成功遂事而弗名有”,已换成了“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有。”那便自然地和这里改动顺畅起来。

可是呀,原本里确确然有着“则恒无欲也”一句的,这么便删了,终究不是很说得过去,因此,王弼他们就不去改动。便留着“常无欲”三个字,我们说过,“恒”改“常”是汉文帝后的事情。突兀便突兀吧,也且留着,虽然只剩下了三个字。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为大也,

故能成大。

        5、这一句也改了的。

王弼动的大一点,改成了“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直接接了前面“可名为大”,两个为大,都是改后的,但也好看了很多。至于圣人给扔了,也就不考虑了。但其他诸家似乎很不同意,仍然留着圣人。

按照老子其他章的习惯,的确是要归到圣人行上,这道才有了着落的。似这般不要圣人,怕也不是老子本来的想法。


5、你定然要问呢,这么就改了,他们有依据吗?难道古人对于经文是这样的不负责任吗?

当然不是。古人考究起来,做这些功夫是讲究一定有所本的。在句式上增个“大”字删个“也”字,把“渢”校正为“氾”,把“命”校正为“名”,将“名于”为了对仗,重复的下句改成“名为”,将“恒”字避讳改成“常”,这些都很说的过去。

但是平白无故的加上一句长长的句子,则是无论如何也要有个出处的。

所以《老子》的我们今天未看到某个版本中,“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定然是有这么一句的,否则,便没有加入的理由。

然而帛书本里确确然是没有这么一句的。也就是在帛书本后,便生了这么一句出来,然后才有王弼他们的依据。

后人们弄不清楚了,他们干脆不提。

但作为述者,我却不能不提。这里的糊涂处,不在别的,就在于我前面已经指出来了,《老子》传播的历史上,是经传并传的,就连帛书本也是一个经传并合的本子。

不理解这一点,这一疑案便没法说个清楚。

我们先看帛书本:

道氾兮,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则恒无欲也,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为大也,

故能成大。

只要将文字中属于传的内容标示出来,上下文的问题,就解决了。

道氾兮,

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则恒无欲也,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可名于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以其不为大也,

故能成大。

其中,将“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从原文中拿去,上下文便立即顺畅了起来。

意思也是晓畅的。道生万物,因此能成功遂事。但道,也的确是名为无的呀,因此,叫“弗名有”,道生万物便是从无到有的。而万物都归于它,但道是“弗为主”的。这话老子之前就说过。第二章里“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第九章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第十七章说“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

然后直接就可以到圣人了,“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这就是说圣人的行为是效法于道的。已经很畅达了对不对?

然后,传来了。引用了第一章“故恒无欲也”,对这段做一个解释,重点在于对“小”和“大”做一个说明。于是就有了帛书中的这两句,“恒无欲”,因此可以“名于小”,而“万物归焉而弗为主”,既是“名于大”。就此对应了圣人行为中的“不为大”即“小”,“能成大”,即“大”。

解决了帛书的问题,我们在来看诸本增添的两句,也就是“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这句是什么?对应上帛书里的经文“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这两句再清楚不过了,也是对于这句经文的解读呀,仍然是传。因了,有这句传,便如帛书将传抄入了经文一样,诸家不明白,就又翻出某个增添了新的传的本子,于是发现新大陆般的,找到了顺畅起来的依据。

于是由于经与传并传,后人整理时,又将传当成了新的经文,再加上,对仗等的需要,对个别字句的修正,于是新经文就借着训诂的方法产生了。

而我们要明白这里的关窍,就必须真正理解塑经的历史不可,否则就只能糊涂下去。事实上,所有的称为经的文字,都包含着这样的过程。中医的经典比如《内经》也不例外。

 

回看前文:

恒一|《老子》——道的诗(一)

恒二|《老子》——道的诗(二)

不上贤|《老子》——道的诗(三)

象帝之先|《老子——道的诗》(四)

天地不仁|《老子——道的诗》(五)

谷神不死|《老子——道的诗》(六)

天长地久|《老子——道的诗》(七)

上善若水|《老子——道的诗》(八)

功遂身退|《老子——道的诗》(九)

玄德|《老子——道的诗》(十)

有无|《老子——道的诗》(十一)

五色|《老子——道的诗》(十二)

宠辱若惊|《老子——道的诗》(十三)

道纪|《老子——道的诗》(十四)

善为道者|《老子——道的诗》(十五)

知常容|《老子——道的诗》(十六)

信不足|《老子——道的诗》(十七)

大道废|《老子——道的诗》(十八)

见素抱朴|《老子》——道的诗(十九)

绝学无忧|《老子》——道的诗(二十)

孔德之容|《老子》——道的诗(二十一)

炊者不立|《老子》——道的诗(二十二)

曲则全|老子--道的诗(二十三)

希言自然|老子——道的诗(二十四)

道法自然|老子——道的诗(二十五)

重为轻根|老子——道的诗(二十六)

圣人恒善㤹|老子——道的诗(二十七)

朴散为器|老子——道的诗(二十八)

天下神器|老子——道的诗(二十九)

善者果而已|老子——道的诗(三十)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道的诗(三十一)

死而不忘|老子——道的诗(三十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