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游刃有余地应付人情事变

 hyxz_ljf 2017-12-03

兰陵笑笑生:在王阳明的一生中,充满了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人情事变。两次会试落第、上疏被贬龙场、成功平定叛乱后却反遭诬陷、诽谤……面对这一切人所不堪的遭遇,他却泰然自若,借以做修身养性的工夫。他是怎样做到的?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传习录》

陆澄曾经向王阳明请教陆九渊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的观点。

王阳明说:“除了人情事变,就没有什么事了。喜怒哀乐等情绪难道不是人情吗?从日常生活中的视、听及言行举止,到人生中的富贵贫贱、患难死生,都是事变。这种种事变也都包括在人情里,关键只在使自己的情绪达到‘中和’的境界;而要达到‘中和’境界,又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能把握自己。”

儒家非常重视“中和境界”,认为要想能正确对待人生历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境遇,不被喜怒哀乐等偏激情绪所干扰,就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下功夫完善自己的素质,以达到“致中和”的人生境界。

《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指心灵虚灵明静,不受任何喜怒哀乐等情绪刺激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心灵不受各种自我意识的干扰,完全按照其固有规律运作。“和”,则是指在面对外界各种事物时,心灵象明镜一样,完全按所遇事物的客观状态进行反应,当喜则喜,当悲则悲,事过即不系于心,这样才能无过无不及,任何事都不走极端,以中和泰然的理性来看待一切事情。

为了能够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古人认为必须通过“慎独”的修养功夫。“慎独”,是指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可能并不会被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坏事。即要能够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都能把握得住自我,自己能作得了主,不被情绪所动。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令人不痛快、不高兴的事情时,很多人却拿不起,放不下,纠葛于此,有的甚至身心受到很大伤害。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老人平常很注重养生保健,虽然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看起来就象五十多岁的人。朋友们都说他养生功夫做得好,凭如此硬朗的身板,活到一百岁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过了几个月,朋友们见到这位老人时,却大吃一惊。因为以前神采奕奕的他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整个人非常虚弱,神色憔悴,萎靡不振,似乎刚害了一场大病。

一问原因,才知道他家几个月前遇盗,他码得整整齐齐藏在箱子底的一大笔钱被盗走了,那可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啊。老人受到这样大的打击,一下子想不过来,便病倒了。

尽管朋友们都劝老人要想开点,不要为一笔钱财而气坏了自己的身体,但这位老人却始终放不下这件事,整天郁郁寡欢,不久就去世了。

所以,在受到刺激时,我们的情绪是否能保持中和平衡,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太强,把得失看得太重,就会受不得一点刺激,不要说患难死生的大事,就是平常的一言一语,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会气急败坏,恶语相向,最后以大吵大闹、互相伤害感情而收场。

然而这种种不良的意识冲动对生命的伤害是很大的。大发一趟脾气后,通常会感到身心俱疲,仿佛大病了一场,同时它带来的负面、消极情绪将会影响你很长一段时间,使你难以保持冷静,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在平时人情事变的应对中下一番功夫,以避免那些消极情绪给自己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不论是行住坐卧,我们都要尽量把自己的心量放大,不妨时时沉思一下,正如李白所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世间的万事万物,不过是暂时寄居在天地这个大旅店的,转瞬即逝,时候到了,一切都归于空。而只有最深层次的心灵——本心,才是最珍贵的东西。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本心,而不是一味沉迷于暂时的荣辱得失、声色名利这些身外之物。

以此心态去应事接物,返观一切皆空,久久涵养心性,将以前束缚自己的物欲之私一扫而空,自然呈现出一种虚灵无偏的心灵境界。这个时候,心灵明澈如皓月,照而不照,不照而照,以此应事,不管它如何复杂,都能按事物的固有规律,有条不紊地应对。只要懂得这个道理,看透一切皆空,一心内照,毫不受外界事物的牵累,保持本心不动,顷刻之间即可见效。

有趣的是,有时候这种镇定自若的心态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如果你稍遇刺激便跳起来大吵大闹,别人便会认为他们对你的负面评价是正确的,因为你的反应与他们想象中的一样;但假如你出乎意料地保持冷静,不亢不卑地沉着应对,这种态度不仅能让你的智慧和思维高效率地运转,还能使别人焦躁的情绪受到感染,促使他们也平静下来,甚至会因此对你有一个比较正面的看法。

所以,如果我们若能花一点时间来锻炼把握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尽量处于“中和”的状态,就能保持一颗虚静淡然的心。对于一切境遇,都能以平常心去看待,既不会动辄发怒、忧愁,也不会一味地记恨别人,觉得自己受了伤害;而是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信念去做事,这样心灵才能拥有灵动的智慧,不论是处于富贵还是贫贱,也不论身处顺境还是患难之中,都能泰然处之,无处而不安适。

作者简介:罗智,网名:明朗之阳光;本文节选自《阳明如镜修我心》;由作者授权独家发表!

王阳明心学

|为往圣继绝学——铸造心学传播第一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