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推荐】黄茂森:心灵与自然的共鸣

 风影墨客 2017-12-03


黄茂森,字布夫,号根余山人、道一轩主,山东文登人。曾就读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高研班、周韶华工作室精英班、程大利工作室书画学精英班。

丁       酉

十月十五


A  R  T



  

CHINESE

PAINTHING


文  /     徐恩存

(中国美术主编)


在黄茂森的山水作品中,追求画外之意是显而易见的,不似有些画家那样,一味在形而下的物性之中徘徊,或沉溺与笔墨误区,看不到远大目标,因此,他在咫尺作品中,追求的是“天外天”、“山外山”,这无疑使他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具象走向意像,从笔墨走向造境,作品的形式以营造大境界、大气象为主,关注整体气势与浑然苍茫的美感表现。


▲ 崂山颂丨33x66cm丨


他的作品因而在山高水长、源远流长的图式中,展示为层峦重叠、连绵起伏、危岩峭壁、峰巅摩天、瀑布之下,溪流婉转、烟雨迷蒙、烟锁云断的奇诡景象,但一切又都显得平实、稳重,一切都显示出灵动、飘逸,因为,画家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时时牢记水墨艺术本体的内在性与必然性,不忘记水墨艺术的本质与规律。


▲ 自缘身在最高层丨45x68cm丨


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善于把前人的经验进行消化和吸收,变为自我的个性化语言言说,譬如,董其昌、龚贤的笔法、墨法,在他作品中可以不留痕迹的吸收,而近代大师黄宾虹的山水理念,更被他融会贯通,在“不似之似”、“熟后生”与“法无定法”中,他有了自己的选择和表现手法与方式。


▲ 欲作家书意万重 丨68x45cm丨


要指出的是,他用线十分灵动、飘逸,这是一种发乎性情,止于笔端的用笔品质,即以笔立骨,骨法用笔,使笔线在起笔、运笔与止笔的过程中,融入书法用笔的起承转折,长线则为一波三折、顿挫有致且节奏、韵律与力度都把握的分寸有度;短线同样入微得体,毫不含糊轻率;而曲线、弧线、折线等都在多变中不离古法;使线在整体画面中起到框架作用,奠定了作品的基本结构。


▲ 天际白云起丨45x68cm丨


当笔线墨色相结合时,点、线、墨、色互一体,顿时,使画面有限空间中的几组意象气息流动,互为比衬,韵味迭出;他用点乃至用线,似受黄宾虹影响为最,线的潇洒、疏朗与点的随意,以及干、湿、浓、淡与疏、密、远、近等的看似并不经意的点染,内里却蕴藏着“十年磨一剑”的苦修与渐悟。


▲ 心月照云溪丨45x68cm丨


应该说,画面中的点、线都呈现出一种老到的气度,其精湛均在不经意间流露,看似轻放几笔与若干墨点,其实都在关键处,都在画理的规范之中,既以情合理,又不失法度,两者相得益彰。


▲ 空山新雨后丨45x68cm丨


“气厚则苍,神和乃润”,非如此是难得笔法墨法的要义,这正是中国画笔墨深层的奥秘,它说明的是中国画的笔墨仅从技术角度去把握,是难以得其真髓的。


▲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丨45x68cm丨


黄茂森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他的过人之处,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运思能力;因此,他的山水画能在墨色清溪,雅逸之中,以近乎虚幻飘渺的笔墨,构建出一幅幅水墨氤氲的图景。


▲ 软枣林 山水之一 丨33x66cm丨


“一痕山景溪如无”,这是黄茂森山水画最本质的特点,也是黄茂森为之不懈努力地审美目标。


▲ 九水藏卧龙之一丨33x66cm丨


苦心人天不负。黄茂森以数年的追求,在艺术之旅上孜孜不倦,目标始终如一,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自喻为“山水之间一布夫”,足见出其踏实,沉稳,睿智与勤奋,也可见出其精神情操与境界;艺术史表明,唯有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者,才能有大成就,才能勇于攀登新高度,实践证明,黄茂森就是这样一位在“过程中”的画家。


▲ 九水藏卧龙之二丨33x66cm丨


深刻,往往产生于某种片面性和特定角度,贪大求全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而黄茂森则是从自我的某个角度去发现造化之美与创造之美的,在这个交叉点上,他现实的是心灵上与自然地共鸣和审美和谐。


▲ 山水之一丨 45x68cm丨


▲ 山水之二丨 45x68cm丨


▲ 山水之三丨 33x66cm丨


▲ 山水之四丨33x66cm丨


▲山水之五丨33x66cm丨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