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内伤杂病重在治肾

 无敌8tpp93jrt6 2017-12-03
标签:内伤杂病肾

分类:中医皮肤理论研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具体种类很多,但不外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学者刘尚义认为,基于肾的功能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整体性影响,对内伤杂病的治疗要特别注重从肾立论而施。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及生殖,主骨生髓,又主水液,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人的生长壮老均由肾气的盛衰支配。若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房劳过度,久瘀、重病耗伤肾精,就会出现各种肾虚症状,阳邪之至,害必伤阴,五脏之伤,穷必伤肾。不要到图穷匕见才关注肾,疾病在开始发生就要固护肾气。肾气乃元气,张景岳论之最详:“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强调阴阳水火的协调平衡,强调人身阴阳水火本处于相对不足状态,一旦摄生不慎,易导致虚损疾病的发生。正如张景岳所论:“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临证之中,单纯肾精、气、阴、阳亏虚者有之,而内伤杂病肾虚兼夹实邪更为常见,故刘尚义教授总结出补肾化瘀,补肾活血,补肾泄浊,补肾利水,补肾开窍,补肾解毒,补肾利咽等方法,颇有独到之处。

1.补肾化痰痰证常见于咳嗽、痰饮、喘证等范畴。《素问·咳论》曰“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早已指出咳喘之疾与肾密切相关。咳喘日久,反复发作,渐至肺病及肾,肺肾虚寒,根本不固,水泛为痰,咳嗽短气,动则喘甚,形疲畏风,腰酸肢冷。如处理不当,迁延日久,可成痼疾。治用补肾化痰止咳法,疗效显著。

2.补肾活血临床中血瘀证形成的原因很多,但阴虚在血瘀证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张景岳《类经》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清浊不化。”除阴虚本身可直接致瘀外,又往往是其他许多致瘀因素的枢纽,而且,瘀血形成后反过来又易致阴虚。《灵枢·本神》曰:“阴虚则无气”。说明阴液是气血盛衰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肾阴是一切阴液的来源。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泄。”特别是肾阴亏虚,阴虚火动伤络,阴亏血枯,血行不畅等,皆易致瘀,又说明了阴虚直接导致“清浊不化”,易生痰瘀等病理产物。虚而致瘀,瘀而致虚。二者互为因果,由此悟及,在治疗顽固性肾病水肿时,多在补肾药中加入活血药,因“血不行则病水”。

3.补肾祛风除湿肾虚是痹症发病的主要内因。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说明风、寒、湿三气侵袭机体为痹症的重要外因。然肾虚是痹症发病的重要内因。《灵枢·五邪》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揭示痹症,肩背痛,颈椎疼痛等皆与肾虚密切相关。张景岳对此证论述最详:“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故治疗风湿痹症,当以补肾为主。

4.补肾开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病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之争,九窍不通。”《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此皆言九窍不通之症皆与肾气虚损有关,九窍为五脏之门户,《金匮要略》云:“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者元阴元阳也,即肾气也。肾气充足则九窍通畅,故治疗目、鼻、口、唇、齿、喉、耳、面诸类“窍病”,皆以补肾气为主,佐以通窍散风之品,皆可获良效。

5.补肾泄毒《素问·刺法论(遗篇)》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元气充足,肾气不虚,则邪不可干。既病则除祛邪外,更须补益元气,扶正驱邪,即补肾解毒驱邪。《张氏医通》谓:“《金匮》曰: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此又阴毒之病,所以昭揭于千古也。说阴毒云者,乃寒邪直中阴经,久而不解,斯成毒也。虽然,直中阴经,究属何经,实中于肾也。”《景岳全书》云:“若但知直攻毒气,而不顾元阳,则寇未遂而主先伤,鼠未投而器先破。”《外科正宗》云:“五脏者,心、肝、脾、肺四脏皆系于肾,惟肾经一脏独居于下。虽居于下,其脏精华、津液、元气、元神尽行灌溉荣注于上,故四脏之火,皆赖一脏之水以济之……肾乃为性命根本,藏精、藏气、藏神,又谓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寿此等皆出于肾脏之一窍也。是为疾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欲火消阴,外阳煽惑,以致真水真阴从此而耗散;既散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丹溪心法》谓:“治真阳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凝血如油,光彩不足,凝即澄下,凝如膏糊,萆薢分清饮。”《医方发挥》认为萆薢分清饮可温肾利湿,化浊分清。

6.补肾利咽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咽干燥渴,多是精液之损,非有余客热。”《景岳全书》云:“喉痹……若因酒色过度,以致真阴亏损者,此肾中之虚火证也,非壮水不可;又有火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即肾中之真寒证也,非温补命门不可。”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临床中遇咽喉疾患久治不愈者,长期使用清热解毒利咽,注射抗生素等不效者,即断定为肾虚,在补肾滋阴降火或温补肾阳的基础上加一二味解毒利咽之品,常获意想不到之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