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让你思考了

 圆角望 2017-12-04

     法国两个重要文学奖——龚古尔奖和勒诺多奖都在11月颁发,2017年度两个都是关于“二战”的故事。埃里克·维亚(Eric Vuillard 1968-)的小说《日程》被授予龚古尔文学奖;奥利维尔·盖茨(Olivier Guez 1974-)的《约瑟夫·门格勒的失踪》被授予勒诺多文学奖。

《约瑟夫·门格勒的失踪》是真实人物故事。“门格勒”在欧洲有详尽的档案和大量资料记录,德法电视节目在“历史上的今天”这类专题片中也反复拆解“门格勒档案”,门格勒就是那个所谓“死亡天使”:1935年,24岁的德国人门格勒获得医学、哲学双博士,很快他加入了纳粹党,一年后加入了党卫军,1941年被派往德国的东线战场,表现勇猛,在燃烧的坦克中抢救出同伴自己也被烧伤,退至后方养伤,后被调到奥斯威辛集中营负责“医学实验”。在门格勒主持的“医学实验”中,计有四十万人被害,当中自然是吉卜赛人和犹太人,其中二十万是儿童少年,作为直接人体试验惨死于门格勒的实验室。门格勒吹着口哨将各色颜料注射入孩子们没有被麻醉的眼球、把大活人关进压力仓做肺部实验……幸存者回忆,门格勒是带着糖果和微笑走入集中营,把孩子们带上他的汽车,开往实验室不再回来,死亡天使由此名来。战后门格勒逃至南美,以兽医身份辗转巴西,隐度余生,67岁溺水身亡。“门格勒”在欧洲是令人颤抖的名字,奥利维尔·盖茨用3年时间,这次还去了巴西,连门格勒的坟墓都去看了,重提往事,写成《约瑟夫·门格勒的失踪》。

《日程》故事也是真实历史:1933年前后,德国工业巨头企业们纷纷被卷入秘密备战,他们资助纳粹党,破坏魏玛共和国,在希特勒上台后,特别在战争期间,这些企业集团在内部施行“种族政策”,迅速兴建工厂,扩大自身规模,直接参与德国经济的纳粹化。被这篇小说点了名的“24个劣迹集团企业的大老板”中,有我们熟知的西门子公司、欧宝汽车企业、巴斯夫化学公司……这本“以一个个眼花缭乱的事件描述了德国纳粹的兴起”的小说很薄,只有160页。

只有160页的小说获奖,让我想起另一部也是关于战争思考的获奖小说——2006年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的《善心女神》,不过这一本很厚,1400页,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青年,如何从倾心哲学思辨、喜爱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最后选择加入纳粹党的过程。作者乔纳森·利特尔出生在纽约,受英法双语言教育,之后长期从事人道主义工作,最后定居西班牙,《善心女神》是利特尔以法语写的第一部小说,获龚古尔文学奖后,在语言地域优势的英、法、西语国家很快广泛流传。

当年《善心女神》得奖时获得媒体一片呼声,在呼声中我看了一部也是前后上市的叫《见证人》(Amen)的电影,和《善心女神》得到的回应有点不一样,《见证人》一上映就引出很多批评,讲的也是二战、纳粹党的故事,一个党卫军上尉发现自己为净化水源而合成的化学剂成为杀人毒气时,深感震惊,他通过一个天主教神父想把罪行上诉教廷,然而两个人的努力都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这部电影没有很多刺激的活动画面,只有大量人物角色对话,故事气氛阴沉恐怖,被媒体严重批评:我们关于战争检讨式的回忆,频率是不是过高了?对战争中使用残酷的手段和细节一再揭发,是不是太嗜血了?对我们自身还在疼痛的伤疤,挖掘的力度是不是有点令人作呕了?我们在艺术的趣味上,是不是走得有点远了?总之,这部《见证人》当时引出无数反问。

今年这两部小说获奖时,同一天,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又是关于战争的电影,《天上再见》(Au revoir la-haut),改编自获2013年龚古尔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伤残士兵的故事。在法国这些年,看人们谈论战争、回忆战争,已经是一种警惕又是惯常的状态,只要你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态度苛刻一点,眼光尖锐一点,你就会自动往战争史上靠,尝试突破地重新认识战争和历史。

龚古尔文学奖奖金微薄,但获奖小说一定热卖。有人怀疑龚古尔文学奖是法国几个大出版社之间互相协约、轮流销售各自御用作家的“勾结奖”,不过今年龚古尔奖评委简单表态:160页的确很少,“无论如何,它是一本好小说”。不解释那么多,又让你思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