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鄂学娇 2017-12-0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进行德育教育也符合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
​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呢?下面结合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就当前我国德育的现状来看,呼唤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很有必要。

现在的学生思想状况的总体形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动不动就打架斗殴,甚至逃学、出走离家。一起又一起的事件让家长们束手无策,令老师们困惑不堪。为什么一次小小的误解、批评,一点点委屈、烦恼,学生就产生如此过激的反应?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引发我们深思。我想,具体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少学生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经不起挫折和打击,对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妥善处理和解决,陷于忧愁苦闷之中不能自拔,又不懂得寻求帮助,一味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甚至过分偏激,反应过度,走向极端。如此种种,不仅对学生的身心损伤极大,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无益处。如此长期以往,学将固不成学,教也不成教。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具有可行性。

为什么这样一来说呢?我们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的底蕴,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的文章淡泊明志,格调清新,不事喧嚣,体现出了我国文化中的天然和谐的美感和道德修养。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调正自己的心态,感受那种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值得我们大力宣扬。

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犹如春风化雨,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生活观

二、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去

(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本,德育渗透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多样化。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学生可以在课上完成教师设定的德育教育目标,也可以通过课下作业完成德育渗透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课外阅读、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等渠道进行德育渗透。如果教师只把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阵地,就会失去许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如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时,可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自己对母爱有何感受。学生在课上交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爱意,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应该的。同时在学生在交流完自己的感受后可以进行作文训练,强化了他们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又如在学习完《胡同文化》一课后,可让学生思考在自己城市的街巷有什么值得记述的内容。请他们利用节假日问讯家里的老人或身边的老住户调查研究,或查阅书刊,或上网查询资料,然后整理成一篇文章与同学们交流。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要善于观察和思考,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美德。
  (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正确引导缺一不可。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设定的德育目标,不仅可以开阔思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而且有利于发现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差,便于教师对症下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观的教育。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日常的生活琐碎中忽视和淡忘了的爱国之情拾起来。通过学生的回答:爱国之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具体的小事上,顺势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尊敬师长等等这样你就做到爱国了。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为人师表,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这样德育教育才会真正有收效。
  (三)精心备课,找准德育渗透的着力点,长期坚持。
  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专研教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教材,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如诗歌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等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否则,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不仅达不到效果,只会让学生反感。同时要想让德育教育真正的达到效果,不流于形式化,就需要广大教师长期坚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语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学。科学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内容的特点,合乎教学及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正面引导,积极启发,长期培养。合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就要因材施教,坚持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所以,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方法,必须合乎这些科学性的规范。

第二、教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教授性是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讲事实、摆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晓善恶,懂得美丑。这就是,没有,学生就无知,而无知就难于立德、立美。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实践,即行为习惯的养成。只知不行,只说不做,是谈不上有道德的。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思想品德要真正确立,必须有日常的行为锻炼,通过实践,把行为习惯化,从他律为主变为自律为主。所以,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因为是教学,就忽视思想品德实践;同时又不能因为是德育,就不进行必要的教授,二者应相辅相成。

第三,集体性与个别性的统一。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面向集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正确的集体舆论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环境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往往互相影响,甚至模仿。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共同能够接受的东西,要提出统一要求,统一规定,统一行动,使学生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受到应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和偏废个别性。个别性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针对个别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育,有时是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培养,有时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只有坚持因材施教,顾及到个别性,才能坚持德育的集体性。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明天和命运。道德兴,则未来兴,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紧迫的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将其坚持到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