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二)

 风吟楼 2017-12-04

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作者:钱刚、张郁伟

李东汉一听,这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美事,高兴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二话,忙笑逐放开地说道:“这敢情好,只是不知义庭水平够不够?”晓天手一挥,说:“这个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心里有方寸。赛前,有件事却让杜晓天颇费踌躇。原来.这杜晓天写得一手好字,表演前茶楼外的海报大都由他撰写,一般来说对弈者都是成名棋手,已有名头,照写上去就行了,可李义庭还是个少年.在棋坛尚无名份,这海报上怎么写才不影响票房呢? 几个人琢磨来琢磨去,始终不得要领.突然杜晓天一拍桌子:“我看就写‘小神童’。义庭小小年纪就把棋下到这个份上,很不容易,叫‘小神童’并不过分。”大家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纷纷附和:“小神童’这个名起得好.就这样写。”

写有“小神童”的海报贴出后,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人们不禁互相打听:武汉棋坛什么时候出了个“小神童”?他的棋到底有多厉害?

表演的这个晚上,看到来的观众比平日还多,杜晓天也为自己的这个突发奇想得意不已。李义庭也没有让前来一睹“小神童”风采的人失望,干净利落地击败了黄方大。这局棋实至中局,李义庭已占有较大优势,但此时却出现了棋规问题。黄方大用炮长打李义庭的过河车,而这个车除了占据卒林和下二路外,改走其他应法都要吃亏。黄方大认为李义庭的车还有第三条路可走,如果不走他就可以长打车,应判为和棋。当时棋坛并没有统一的成文棋规,平时对弈都以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定来行事。此时,这个局面周涓滨、杜院天都认为该由黄方大变着。黄方大是个爽快人.听几个权威这样判,也就不再坚持了。

李义庭首场公开表演就力挫老一辈名手,自然引起了轰动效应.人们不禁赞道:真不愧是“小神童”。就这样,“小神童”李义庭的名声在武汉棋界越传越响了。

罗天扬见李义庭在武汉棋坛越来越成了气候,便对李东汉说:“义庭还是得到外地去见识见识,明年我去上海的时候,就带他一起去。”

在李义庭还没有离开武汉去见大世面之前,却在家门口接受了外地高手的考验。1953 年初夏,广东大名手陈松顺来到武汉。他的目的地本是上海,顺路到武汉呆几天,见见一些老棋友,切磋切磋棋艺。陈松颗是棋坛的一位传奇性人物,少年时便表现出非凡的棋艺才华,并为“粤东三风”之—、有“棋仙”美誉的钟珍所赏识.收为关门弟子。钟珍尽其所学,精心栽培陈松顺.遂使其棋艺精进,终为一代大国手。从 1942 年开始,艺成之后的陈松顺挟技走江湖,曾远征西南,遇人让双马,声誉鹊起。50 年代初,陈松顺与杨官璘联袂抗衡各地高手,战绩显鼓,人称“陈杨合兵”。

陈松顺到汉口后,并没下榻旅社,而是住在杜晓天家里。当年陈松顺在昆明以棋谋生时.曾得到过杜晓天在经济上的资助,两人从此结下深厚友谊。此次来汉.住在老友家,正好连床夜话,畅谈棋人棋事,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陈松顺的大名,来汉口自然引起棋坛的轰动,李义庭在父亲的带领下,于是慕名来到杜晓天家,希望能得到指教。陈松顺听了杜晓天的介绍,对李义庭也非常感兴趣,很爽快地便答应愿意下两盘指导棋。陈松顺是前辈大名手,又是远道来的客人,两人当然不能乎下,于是商定由陈松顺让两先。对弈的结果,李义庭一胜一和。局后,陈松顺还耐心地为李义庭进行了复盘点拨。

陈松顺刚离开武汉,广东棋坛另一享有盛名的高手曾益谦也接道而至。在少年李义庭的心目中,曾益谦是比陈松顺还要厉害的人物,因为他在平时所读的棋书上,早就了解到曾益谦是“粤东三风”之一曾展鸿的公子.家学渊源,功力深厚。棋界当时流传“虎父有虎子”的说法,就是形容曾氏父子的。

曾益谦在汉期间,正是“火炉”开始发威的时候,他过去哪里领教过这般炎热,生活上颇感不适应.特别在饮食方面,觉得很难进口。有次在茶馆聊天时,曾益谦又提到武汉的天气让人热得难受,李东汉便对他说: “如果曾先生不嫌弃的话,以后就到我家吃饭,我要我老婆按先生喜欢的口味做菜。”李家虽然生活困难,但为了李义庭能在棋上学到真本领,那段时间尽最大的努力让曾益谦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而李义庭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与曾益谦对弈了四局。曾益谦也是让两先,战绩是李义庭两胜一负一和。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何况考察了有四局之多。曾益谦不禁对李义庭的棋才大为赞赏,他对李东汉说:“义庭在棋上前途无量。但还需要增广见识,得到外面去走走,你千万别耽误了他。”李东汉忙回答说:“是呀,是呀,罗先生也总在说这个道理,他已答应明年带义庭到上海去看看。”

赢了两个闻名全国的大名手,按说应该很高兴,但李义庭心里却没有丝毫了不起的感觉,毕竟是让两先的棋,而且自己并未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他明白,与这些顶尖人物比起来,自己还有不小的差距,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李义庭仍是在茶馆里不断地磨炼着棋艺,日子过得平淡而又充实.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 1954 年的夏天。

一天晚上,有人在茶馆找到李东汉,说罗天扬从上海带口信来.要李义庭马上动身去上海,并留下了罗先生在上海落脚的地址。本来,罗先生还要当时武汉另一年轻好手张润与李义庭一同前往上海,但张因在化工厂有正式工作.脱不开身.这样,李义庭要去的话,就只能孤身独行了。

李义庭要去大上海见世面了,全家人都为他感到高兴,但同时也有几分担心,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而且又是一个人去.路上怕他不会照顾自己。李东汉在为他做临行前的准备时.不免千叮咛万嘱咐,李义庭则兴奋得父亲说什么他都点头称是。

虽然是喜事临门,但外出的费用对李家来说却是个大问题。家里七拼八凑,也只能拿出 8 元钱来,花 4元买了一张去上海的四等舱船票.余下 4 元就让李义庭带在身上零用。李东汉又从床下找出一只小旧木箱,简单修理一番后,给李义庭用作装衣服等生活品。既然是出去闯世界,按理还应该好好打扮一下,但李家这样的生活条件哪里有能力给李义庭添置新衣? 母亲只得自己动手,弄到一些黑缎子面的边角余料,赶着为他做了一双新鞋。至于衣服嘛,就只能讲究干净而已了。

出发这天,李东汉把李义庭送到码头,临开船了,他又一次提醒儿子:“出去一趟不容易,一定要跟高手们多下棋,好好学点高招回来。”

头回坐这种大客轮,李义庭对什么都觉得新奇.而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船上的伙食。每餐只需三毛钱,就可以买到一份不错的饭菜,而且还有荤的,感觉比在家里吃得可口多了。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船终于停泊在了上海著名的十六铺码头。李义庭背着小木箱,随人流上了码头.一时间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他先后拦住几个人,问去淮海路上的凌云阁茶楼怎么走。可能是别人不知道地方,也可能是语言不通,对李义庭的问话他们只是摇头。突然,他想起随身带着父亲写的纸条,上面是罗先生在上海的地址,使忙拿出来,又去向一个路过的中年人。那人一看纸条,马上告诉他,就从码头这里坐几站有轨电车,下车就好找了。依着指点,李义庭很顺利地就找到了目的地——凌云阁茶楼。此时,天

色才刚黑下来。

罗先生并不在茶楼,但显然他已对此事有所交代,因为李义庭一进茶楼,老板就过来给他打招呼,并告诉他罗先生到大世界里的青年会表演去了。李义庭一听,马上来了精神,忙打听了大世界在什么地方,放下行李就出门了。

大世界离凌云阁没有多远,他很容易就找到了。大世界坐落在西藏路上,是一座高大的楼房.乃上海最为著名的游乐场所.青年会擂台就没在大楼的顶层露天平台上。他花两毛五分钱买了一张门票进去,看见罗先生果然在台上下棋,于是就静静地在那里先看起棋来。待罗先生表演结束后,他走了过去,轻声对罗先生说:“先生,我来了。”罗天扬见是李义庭,非常高兴:“来得蛮快嘛.好.好.先看几天棋,我再要他们给你安排表演。”

就在当天晚上,李义庭第二次见到了陈松顺、曾益谦,并结识了上海朱剑秋、何顾安、屠景明,天津马宽、马国梁等名将。

50 年代的上海,棋风炽盛,堪称棋国藏龙卧虎之地,而每到夏季,各地高手更是云集沪上,或设擂.或攻擂.渴望在此建功立业。当时上海有两个最负盛名的擂台,一是陈松顺为台主,何顺安和朱剑秋为副台主的青年会擂台,另一个则是杨官璘为台主,杭州董文渊和北京侯玉山为副台主的大新公司的擂台。大世界青年会擂台的日常事务由朱剑秋主持,李义庭头几天都是买票进去看棋,后来罗天扬请朱剑秋为李义庭办了一个出入证,从此他就可以兔费进场了。因为进大新公司要花钱买票,所以李义庭很少去那里.主要的活动场

所 还 是 在 大 世 界 。

参加攻擂的棋手.只要给安排了场次,就有棋下,每次下两盘棋,不论输赢,根据棋手水乎的高低,以“车马费”的名义,按等级给钱。罗天扬是甲级棋手,便按最高的“车马费”12 元给。以罗的棋艺和名声,青年会每月给他安排八场棋.有时再到大新公司下两场,一个夏季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李义庭到上海,本来是怀着一番雄心壮志来打擂台的.却没想到情况的发展完全出乎预料,他根本就没有上场的机会。可以想象,这时的上海滩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出没,而真正能在擂台上抛头露面、一展身手的,却又只限于少数的一些大名手。且不说李义庭还只是一个默默无名的 16 岁少年,就连不少有相当名气的高手,也难得轮到一次攻擂的资格.只落得私下在茶馆里找人下棋,边消遣边帮补一下生活。李义庭也与他们是一样的境况,白天里就在茶馆里下棋,晚上就去大世界看棋。像这样过了一段不短的时日,不仅李义庭着急,罗天扬也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于是他利用自己在棋界的地位和关系,更加频繁地为李义庭的登台积极活动。

他先找老友朱剑秋,请其为李义庭安排表演.但朱考虑到李义庭没有名声,又是个小孩,如果下砸了,影响了票房,他没法向大世界的老板交代,弄得不好,来年老扳就不会再让他主持擂台了。没办法,罗天扬只得去求董文渊,因为大新公司的擂台是由董和游乐场经理共同安排的。董文渊外号“小杭州”.成名于 40年代,曾击败过七省棋王同德裕,傲视华东棋坛,稍后又显威于香港,被公认为棋坛的重量级人物。董的围棋也有极高造诣,后曾获全国第四名,遂有“双枪将”的美称。可惜的是,他的人品和棋品欠佳,在棋界口碑甚差。董的为人虽然不怎么样.但对罗天扬却是非常的尊重,原因是当年罗云游到杭州时,曾与刚出道的董下过许多盘指导棋,说来两人有师徒之谊。然而.董文渊听了罗天扬的要求后,也感到很为难,只不过他不便一下回绝,就回答说近期的对手都已安排好了,但他会把这事放在心里,一有机会就首先考虑李义庭。得到这样的答复,罗天扬十分高兴,回来反而劝李义庭再耐心地等几天。

但这一等岂止是几天,屈指算来,李义庭到上海已将近一个月,各家下棋的茶馆都几乎涉足到了,当地的二流棋手也大都交过手了,虽然自我感觉这段时间棋艺又得到了不少的锻炼.收获也不小.可到上海毕竟是为了攻打大高手擂台而来的,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还是觉得有虚此行。看时间已到八月底,擂台赛即将偃旗息鼓,罗天扬再也坐不住了,这天拉着李义庭就去找董文渊。一见面,罗天扬使急急忙忙对董文渊说:“这擂台马上就要撤了,义庭来次上海不容易,你就给他安排一场吧,好歹让他解决一下回家的路费。”在这种情况下,董文渊再也不好敷衍,只得答应“那我去找老杨商量一下”。

杨官璘坐擂表演的场次是固定的——每月 15 场。他的擂台定于 8 月 30 日结束,并已买好 9 月 1 日回广州的车票。8 月 30 日,董文渊找到杨官璘。杨倒是先开口:“今天晚上我下完最后一场棋,9 月 1 号就走。”董文渊尽管深知杨官璘是个很难改变主意的人,但还是抱一线希望地请他再加赛一场。

“跟谁?”

“李义庭。”

李义庭的名字,杨官璘也早就听陈松顺、曾益谦等人提到过。曾益谦更预言:李义庭潜质无穷.他日定成国手。这些毕竟引起了杨官璘的兴趣,于是决定考察一下此人的功力,便答应下来。

董文渊得到杨官璘的同意,真是大喜过望,赶忙跑去向罗天扬表功。

董文渊大讲了一通自己如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杨官璘.过程极尽曲折.让人感动。罗天扬自然是表示万分感激.并一再嘱咐李义庭务必要在这一战中发挥水平,也不枉董文渊先生花了这么大一场功夫。

李义庭这夜兴奋得没有睡好觉。输赢的问题在他的脑子里几乎没有考虑过,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终归是很幸运的.因为杨官璘一直是他最敬佩的大国手,与他公开对弈很早就是自己心中的一大梦想,现在,美梦即将成真,怎不让他激动难眠。

8 月 31 日晚,当李义庭终于登上大新游乐场八楼屋顶礼园剧场与杨官璘相对而坐时,他内心里充满的仍然是自豪与敬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能以 16 岁这种少年棋手的身分,坐在连无数成名高手都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位置上,他油然而生几分成就惑,但一想到坐在对面的是棋国泰山北斗似的人物,他又无法控制地感到紧张不安。

得知杨官璘的擂台要增设一场,爱好者的反映当然是大为欢迎。而当人们看到杨官璘今天的对手只是一个从未在此露过脸的无名少年时,他们更是雀跃不已,按拣不住地互相打听这个孩子是谁,有什么来头。他们预感到今天会有一场好戏,因为大新公司的擂台上,还从来没有这种无名小辈登场的机会。

对于杨官璘来说,起初他并没有把李义庭放在眼里。这不奇怪,他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要把面前的这个小孩故在眼里,因为他经过了太多太多的大风大浪,一个小孩又能掀起什么波澜来呢?

比赛开始了,首局由李义庭先行,他伸手摆下了自己最擅长的中炮局,杨官璘应以多年来干锤百炼的屏风马。开局未几,当杨官璘平炮邀兑车时,李义庭出于稳健,主动把车兑了,而没有选择平车压马的激烈变化,害怕自己控制不了局面,毕竟,对手是杨官璘啊。

兑车让杨官璘觉得李义庭是在示弱,因此在以下的战斗中他弈来多少有些掉以轻心。首先,当李义庭冲起中兵时,杨官璘没有走最有针对性的补中炮,而是飞起中象;紧接着当李义庭跳起盘头马时,杨官璘更是奔出了一步事后让他后悔不已的平炮瞄兵。这是一招虚张声势的欺着.看似既要盯车又可轰相,对方不得不应,其实不然。此时的李义庭已完全沉浸在棋局的奥妙之中,当初的紧张感已不知不觉地烟消云散。他经过认真的审局,毅然走出一着大出杨官璘意料的回马金枪,大胆弃相。这样一来杨官璘便陷入进退缩谷之中了。以下李义庭紧捏战机,妙手连发,特别是再度使出的回马金枪巧着令人叹为观止,硬是将杨官璘的大车退入死角,从此可以毫无顾忌地放手进攻。眼见李义庭三军已是兵临城下.杨官璘不得不投子认负了。

这一结果太让人们吃惊了,观众席上热闹起来,大家开始对武汉来的小孩刮目相看了。不过,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首战杨官璘是大意失荆州,第二盘他一定能够扳回来,因为那时候的杨官磷地位正如日中天,还没有人可以连赢他两局棋。

丢了第一盘,杨官璘心里也不禁咯噔了一下,但他还认为是自己不够重视的缘故。他想只要打起十足的精神,凭自己的功力.再加上第二盘又有先行之利,是一定可以收复失地的。

换先再弈,杨官璘也架上了中炮.而李义庭的屏风马却布成了一刚一柔的格局;左炮过河封车,放对手的左车冲入阵来。李义庭因已胜一局,可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心态比较平和,尽量找寻兑子简化局势的变化,令杨官璘无从发力。李义庭的策略是成功的,一番兑子之后,双方大子各余车马.已呈和势。但杨官璘迫于形势.哪里肯和.平生一向谨慎的他也杀得心浮气躁了,行棋多有勉强。他没料到李义庭的残棋功夫也颇为深厚,车马冷看出神入化,令人防不胜防。顷刻之间,杨官璘的防线颓然崩溃,竟又负了第二局。

赛场里这下完全沸腾了,人们兴奋地谈论着这一刚刚诞生的特大新闻。要知道.杨官璘这一年在上海的120 多天里,设擂迎战备路英雄,下了许多盘棋,几乎从未败阵,想不到在离开上海的前夜,竟‘栽”在一个小孩手里,而且是连负两局!

上海的棋友也为李义庭今天的精彩表演而高兴,他们纷纷祝贺罗天扬培养出了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棋坛神童”。看着李义庭.罗先生喜得嘴都要合不拢了,他也实在没料到自己的徒弟能连胜杨官璘两局。

而杨官璘实在不能接受这样的惨败,回到旅店,他把两盘对局拆了又拆,不得不由衷承认:李义庭的棋艺确实已臻一流境界,不可小视。左思右想,他决定把火车票退掉.再跟李义庭较量一场。

(—未完待续—)

1.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序言)

2.从“神童”到巨匠—《特级大师李义庭专集》(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