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人文价值的思考3

 钟家台 2017-12-04

中医学人文价值的思考3

二、路该怎么走

人从猿猴进化而来,人的精神产品-文化免不了带有野性或人性的烙印,不是利于争抢的野性发展,就是利于和善的人性净化。思考自然、思考人的本能,用文化教化摆脱从猿猴那里遗传来的动物野性,塑造人性之善的精神,并用人性之善主导文化的发展,掌控技术的运用,对于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文化技术在人性主导下发展,生命为本、健康第一,敬畏自然,生活需要适可而止,物质享乐适可而止,形成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风尚,君子成为榜样,小人为众矢之的,人们“尽终其天年”的可能性就大;在野性主导下发展,生活奢侈、不断竞争,狂妄而不知天高地厚,只要技术力量做得到,自然的一切都拿来为我所用,只要能够使自己腰包鼓起来,欺诈、掠夺、贪腐、屠杀等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人类“未央绝灭”的可能性就大。

世界奔跑在经济实力、科技进步的道路上,人性之善的精神净化没有成为人类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人还不是人之形与人之神“形与神俱”的人,在竞争、竞争、再竞争的文化激励下,战争此起彼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核武器高悬,恐怖活动猖獗,难民潮前仆后继,稀奇古怪的疾病如雨后春笋。西方的文化规则没有人性之善,是野性自私的,在这样的文化规则中,抛弃了尊重人、尊重自然的善,没有了自然公平、生命公平,谁力量强大,谁就称王称霸。在坚船利炮、掠夺自然的野性文化面前,充满了和善的中华传统文化没落了,中医学的生命价值大家都视而不见。

“用人文拯救医学,用人文医学拯救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人文医学即将发挥作用,它将以非凡的生命力和冲击力改变我们的医学生活,指导我们进步。”[1]文化技术的人性要求,在服务人类,维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高目标在个体为“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在人类则“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实现“无有终时”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是衡量一切文化技术的终极标准。谁不希望健康长寿,谁不希望可持续发展,健康长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人文精神来统领文化,使科技文化、商业文化真正以活生生的人的生命需要为取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以可持续发展和健康长寿为标准的价值观、是非观。

人文精神通过人性之善的文化路线体现出来,尊重活生生的人,重视人们的社会生存关系和自然生存关系,以适度的生活资料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关心人、爱护人的文化理念。缺乏生命原则和自然准绳,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长程效应,图一时之欢,谋一时之利,文化技术的发展就可能是反人性的。《西方哲学史·下卷》:“只要民族国家还存在,而且彼此打仗,唯有效率低下能保全人类,缺乏防止战争的任何手段却改进各个国家的战斗素质,是一条通往全球毁灭的道路。”世界充满野性之争,人类缺乏人性之善驾驭“战斗素质”,科技文化发展出了核武器,发展出了生化武器,靠什么避免“全球毁灭”?人们在谴责使用生化武器、核武器的时候,却不反思文化的野性发展。请问,如果没有生化武器、核武器的文化技术,如果人类理性由人性之善所主导,会有生化武器、核武器的灾难和恐惧吗?没有人性之善的保障,科技的盲目进步,可能会制造出更多、更大的生命灾难,甚至导致人类毁灭。

文化技术有野性与人性的区分,但要产生人文价值或野性效应,运用文化技术的人是关键。在野性大于人性的人手中,文化技术产生野性效应,造成生命灾难;人性大于野性,文化技术就产生人文价值,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健康。在人文精神的主导下,野性文化被抑制,“奇技淫巧”得不到发展,自然的生命保障不会破坏。要明白今天主导世界的文化技术是野性的还是人性的,看看生命及其生存环境就明白了。现在的生命极其生存环境如何呢?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冰川消融,极端气候频发,生物灭绝,社会竞争激烈,恐怖活动遍布全球,人们的自然属性被文化属性取代,自然环境被文化环境取代,电脑网络手机等,甚于鸦片牢牢地住控制了年轻一代,老年疾病年轻化,成年疾病幼儿化,细菌抗药,病毒变异,人类顺应自然的因应协调性越来越差了。

不尊重自然,不尊重多维联系的人,人们被鼓励奢华、倡导竞争的野性文化绑架了,财富榜人们津津乐道,五百强大家奋发追求,自然健康、快乐幸福受到环境污染、数码网络的严重威胁。辉煌的物质利益和更加奢侈化的生活方式,使我们丧失了慎终追远的生命冷静,忽视了“阴平阳秘”的生命质量,天人相应的多维联系之本,被生命数量的辉煌成就掩盖了。对于自然,对于生命,科技文化知道的东西很有限,不要以为,科技可以完全战胜自然,把科技文化当成无所不能的神,当人类生存的自然被无知而狂野的文化彻底破坏的时候,“未央绝灭”就到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