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隐仙派三十七势(一)

 武宗 2020-06-20

这套隐仙拳,除起势与收势之外,只有三十七势。在唐代,有称此拳名“三世七”。南宋时期,刘虬居武当山传尹喜之隐仙秘法时,将此拳作为运练肢体、舒活气血之法传于弟子。直至明代后期,武当道人结合张三丰太极十三势之理融入拳势之中,即形成了技击性较为突出的一套拳法。

一、起势

【练法】

1.两脚并步,自然站立;头颈正直,下颌微内收,胸含腹松,肩臂松垂;两掌附于大腿外侧,呼吸自然。目视前方(图4-1)。

2.左脚向左横开半步,两脚间距约宽于肩(图4-2)。

3.两掌向前上方缓缓举起,略高于肩,两臂微屈,掌心向下(图4-3)。

4.重心下沉,两腿微微屈膝;两掌缓缓下按至小腹前方,掌尖向前(图4-4)。

5.重心偏移右脚,左脚向前迈出半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右腿屈膝,身体后坐,成左虚步。同时,两掌由下分别向侧弧形提起,左掌边提边外旋,虎口向上,掌背向前,举至胸前,略与下颌同高,掌尖向右,臂成环状;右掌边提边内旋,掌心向外,掌尖向左,停于内侧下方。目视左掌(图4-5)。

【要点】

1.松膝,两掌放松,徐徐提起,渐渐垂下。

2.左腿不可完全挺直,左脚尖上翘的多少与右腿的屈蹲程度有关,蹲的越低左脚翘的越高。但是,脚尖上翘不能死勾紧张,开始的第一个动作将决定整个拳路的架势高低和动作的速度。

3.重心右移时,先松腰,尾闾向右后下移动带动重心移于右腿。两臂贴近身体不即不离弧形上提,完成动作后两臂成斜坡形保持掤劲。

二、揽雀尾

【练法】

1.重心仍在右腿,左脚以脚跟为轴向里扣转,全脚掌落实,右脚尖对左脚内侧,两脚成丁字形,左腿屈膝重心移于左腿,腰向右转;提右脚向右侧前迈一步,脚跟着地,成右势虚步。同时,右掌由下而上,经过左掌心向前、向右,边划弧平抹边外翻,成掌心斜向上,虎口向右外斜上方,掌尖向前,略高于肩;左掌随右掌,身体向右转内旋,掌心向右肘弯内侧,虎口向上。目视右掌(图4-6)。

2.右脚前掌落实,右虚步不变;两肘下沉,接近两肋,两掌向下沉劲。同时,腰稍向左转,胸略内含,左腿微下坐,身体下沉。目视右掌(图4-7)。

3.右脚向前移动半步,左脚蹬地,重心前移,重心偏于右腿,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两掌接上势蓄劲,向前微微外旋弧形挤出,右掌心斜向上,左掌心斜向下,两臂微屈。目视右掌(图4-8)。

4.右弓步不变,身体略向下沉,左腿略屈膝;右掌尖前伸向右、向后弧形划平圆,成俯掌;左掌尖轻扶右腕上随右掌划弧。同时,腰带手臂微微向右旋腰。目视右掌(图4-9)。

5.腰向右转至极点时,左腿屈膝,身体后坐,重心移于左脚,右脚脚尖翘起,成右虚步。同时,右臂屈肘下坠,收前臂、掌、旋手腕转至掌心向下,再向前坐腕成立掌,掌尖向前斜上方;左掌扶于右腕一同划弧转腕,由俯掌变为仰掌仍轻扶于右腕处。目视右掌(图4-10)。

【要点】

1.扣脚向右转体时,上下相随一起转动。转动中保持身体中正。

2.松腰、松胯、松肩、松膝,立于全身的松沉劲带动两臂回收持掌,以蓄劲为下一个动作做准备。

3.前挤时不得与动作2蓄劲断开,注意利用脚蹬、腰转、臂伸的合力,意在右掌掌心。

4.动作关键是腰的旋转,其实将整势动作连贯起来看,都是在腰的全圆形旋转下由右向左再向右再向左做的动作。身体后坐时,要通过左膝松力带动,不可生硬后坐。

三、单鞭

【练法】

1.右膝前弓,重心前移,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微向内扣,左腿自然蹬直,成右弓步。同时,两掌随身前移,向前方推出,右掌心微微有吐劲,掌心侧向前;左掌仍扶于右前臂内侧,掌心斜向里。目视右掌(图4-11)。

2.重心偏于右腿,扣右脚脚尖对右侧斜前方,左脚提起弧形向左后方迈步,落地后脚尖向左内侧斜前方,沉身蹲成左半马步。同时,右臂不动,松腕、指尖向下,撮拢五指成勾;左掌心向里,由仰掌经左颊前,边平捋边变成立掌向左推出,掌心向外,掌尖向上。目视左掌(图4-12)。

【要点】

1.右手撮勾时吸气,松腕垂指,凸出腕顶,五指轻轻捏拢,掌心含空。右手变勾后要伸到原掌心位置。

2.左掌平捋时,眼要随手动,但不得死盯着手,应通过手指尖上方向远看。马步时,腰部松垂,裹裆护臂,尾闾正直,满身轻利,头顶上悬,松肩坠肘。

四、提手上势

【练法】

1.左脚以脚跟为轴,扣正脚尖,重心逐渐移于左脚,右脚尖内扣,两腿屈膝半蹲。同时,右勾手变掌由右肩侧向下、向里,掌心向里,环抱于胸前;左掌由左肩前由上向下、向胸前落,合于右腕内侧,掌心向里,掌尖斜向上方。目光内含,注视双掌(图4-13)。

2.右脚向前移步,随之左脚跟上移步,脚尖略外展,上体左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上外展,上体左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上提起,转动前臂内旋成掌心向上,至额前方;左掌翻掌掌心斜对地面,按至左腿外侧近膝部,虎口向右。目视左前方(图4-14)。

【要点】

右掌上提时,要引领脊背伸长有长身之意,上下要同动,提起右手仍要沉肩坠肘。

五、白鹤亮翅

【练法】

1.两脚不变,腰向左松转,身体随之左转;两掌基本保持不变,左掌有下按之劲;身体略起,目随身转(图4-15)。

2.两脚依然不动,腰继续向左后转动,再略向上回环转起。同时,左掌从左后方向后、向上举起,举至右额上方;右掌同时向右额上方划弧,两掌心均向外,两肩下沉带动手臂略下降,两掌尖相距约与肩宽,两腿弯曲,身体转正。目视前方(图4-16)。

【要点】

1.转身按掌时防止身体过分前俯,甚至形成低头猫腰的错误;所以,转身时要屈膝松腰,以腰为轴。

2.整个动作要突出转腰动作,也不能忽视左掌起时的以掌领臂、臂领身再至腰的贯串。

六、搂膝拗步

【练法】

1.以左脚跟和右脚掌为轴,上下同时向左转体,两脚尖均向前,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尖翘起,成左虚步。同时,右掌从右额前下落由掌心向外转为掌心向内,掌尖斜向左前下方,置于右耳外侧方;左掌向下弧形下按,屈臂,掌尖向前斜上方,略与肩同高。目视前方(图4-17)。

2.左脚向前移半步,逐渐踏脚,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掌向下经膝前搂至左腿膝关节外侧,掌心向下,掌尖向前;右掌从右耳侧向前、边内旋边向前推,由侧掌推至臂直时变成掌尖向上。目视右掌(图4-18)。

3.重心后移,屈右膝,身体后坐,左脚回收半步,脚尖上翘,成左虚步。同时,右掌回收,左掌自下而上划弧至右掌尖前上方,掌尖向上,右掌护于左肘弯内侧。目视左掌(图4-19)。

4.左脚向前移半步,屈膝前弓恢复成左弓步。同时,右掌先提于右脸侧,再向前推出,掌尖向上,掌心向前;左掌下按于左膝上方外侧。目视右掌(图4-20)。

5.重心完全移于左脚,上右脚,成右虚步。同时,左掌上提,右掌下按。本动作与动作1相同,唯左右不同(图4-21)。

6.右脚向前迈半步,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下搂,左掌推出。本动作与动作2相同,唯左右不同(图4-22)。

7.以左脚跟和右脚掌为轴,上下同时向左转体,两脚尖均向前,重心移于左脚,左脚尖翘起,成左虚步。同时,右掌从右额前下落,由掌心向外转为掌心向内,掌尖斜向左前下方,置于右耳外侧方;左掌向下弧形下按,屈臂,掌尖向前斜上方,略与肩同高。目视前方(图4-23)。

8.左脚向前移半步,逐渐踏脚,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时,左掌向下经左腿膝关节外侧,掌心向下,掌尖向前;右掌从右耳侧向前、边内旋边向前推,由侧掌推至臂直时变成掌尖向上。目视右掌(图4-24)。

9.重心后移,屈右膝,身体后坐,左脚回收半步,脚尖上翘,成左虚步。同时,右掌回收,左掌自下而上划弧至右掌尖前上方,掌尖向上,右掌护于左肘弯内侧。目视左掌(图4-25)。

【要点】

1.搂膝拗步中,凡掌向前推出时,要以无名指引导前伸,边伸边旋腕;至终点时,拇指尖要正对鼻尖,意念由无名指尖转到中指尖、食指尖,再达于掌心,成立掌。

2.凡手搂膝时,欲左先微向右转腰,欲右先左转腰。弓步时切记膝盖不出脚尖。推出手的回与推都要注意腰的动作支配手脚运动,上下协调一致。

七、手挥琵琶

【练法】

1.重心落在右腿,左脚向前迈半步,重心前移,左脚掌逐渐落平,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左掌以小指领先,边向前伸展,边向内旋腕,转为掌心向外斜对地面;右掌随左掌弧线向前伸出,掌尖转为向内斜向上,置于左腕内侧。目视左掌(图4-26)。

2.重心完全移向左脚,右脚向前上步,与左脚平行并步,两脚间距约一拳宽,重心回落于两脚之间,两腿屈膝半蹲。同时,两掌向前、向上、向回沿左侧上方向胸前微微收回,屈臂沉肘。左掌在上,掌尖向上,虎口对下颌;右掌在左前臂近肘弯内侧,掌尖斜向前上方。目视左掌(图4-27)。

【要点】

1.左掌按出与左腿屈弓及腰部左转要协调一致。两掌在运动中始终保持等距,完成动作后,重心落在左脚,意在左掌心。

2.并步会掤时,左掌由掌尖领掌,掌领腕、领肘、领肩,最后长身,与右脚收步,上下一气贯通。完成动作后,左拇指对鼻尖,两腿弯曲,肩松肘垂。

八、搬拦捶

【练法】

1.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向前上步,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时,两臂向右、向前、向左弧线伸推,左掌尖向上,虎口对面部;右掌心转为向左,护于右腕内侧,两掌均为立掌。目视左掌(图4-28)。

2.重心后移,屈右膝身体后坐,左脚回抽半步,脚尖上翘,成左虚步。同时,两掌略向左侧划弧并回收,左掌随身体后移略下沉,掌势不变;右掌边收边转成掌心向上,置于右肋侧。目视左掌(图4-29)。

3.重心落在右脚,左脚向前移半步,落回原弓步处,恢复左弓步。同时,右掌自右肋侧向左前方冲出,拳眼向上;左掌护于右前臂近肘弯内侧,成立掌。目视右拳(图4-30)。

【要点】

1.两掌向左用腰推动搬掌,上下要合劲。

2.松腰、松膝,重心后移,左掌回拦。

3.冲拳时,右脚蹬地,重心前移,劲起于脚,传于拳面。


九、如封似闭

【练法】

1.下盘姿势不变。右臂微微抬起,左掌从右前臂下面转至右前臂外侧,掌背贴于右前臂外侧,掌尖向上(图4-31)。

2.重心后移,身体后坐,左脚回收半步,脚尖翘起,成左虚步。同时,左掌继续沿右前臂外侧向前抹出,右拳变掌向回抽掌。两臂交叉后,左右分开,两前臂向上竖直成平形状,掌尖向上,掌心向里,一齐收于胸前,掌尖高与鼻尖平。目视双掌(图4-32)。

3.左脚上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掌转为掌心向外,一起向前推出,臂腕与肩平。目视双掌(图4-33)。

【要点】

1.左掌向肘外伸掌时保持身形不变。

2.后坐与收掌一致,两掌回收时要坠肘。

3.两掌平齐向前推出,要用腰脊之力。


十、抱虎归山

【练法】

1.左弓步不变,右膝略向沉跪。两掌前伸,变成掌心相对,向左膝前上方沉按,掌尖向前斜下方。目视双掌(图4-34)。

2.右腿蹬伸,恢复左弓步。同时,右掌向前推出,臂腕与肩平,掌尖向前斜上方;左掌向左抹,置于腹前左侧,掌心向下,虎口向里。目视右掌(图4-35)。

3.重心移至左脚上,以脚跟为轴,扣左脚尖,右脚前掌外展,重心落于右腿,左腿略屈膝沉跪,成右弓步。同时,右掌向下、向后,搂膝至右髋旁;左掌由下上提于左颊旁为侧掌,向前边转腕边向右平弧划出,成仰掌,掌尖向右前斜上方,高与下颌平。目视左掌(图4-36)。

【要点】

与“搂膝拗步”相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