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竟然这样说:读书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

 昵称41082923 2017-12-04

《见字如面》推出抉择专题,只有三封信,但每一封都有异常的重量。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一直在倡导读书,他有一封写给网络时代青年人的信被《见字如面》选中,其中内容,细思汗颜。

陈平原

陈平原教授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没用鸡汤浇灌我们,上来就用一番大实话打得我们这些好学生措手不及:“开卷未必有益。”几个意思?“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成功,有更多的人是读了一辈子的书都不成功。”振聋发聩呀,原来读书跟成功没有必然联系。看看我们周围,如果“成功”就是多挣钱、就是特有名,倒也真不一定非读书不可。只是,这个残酷的事实从一位教授嘴里说出来,还是让人意外。

用陈平原教授的句式,还可以发展出很多颠覆性的观察。比如“读书未必可以做个好人”,因为很多不读书的人也是好人,很多坏人也爱读书。比如“读书未必提高修养”,因为很多不读书的人照样品格高尚,很多猥琐苟且的人也爱读书。那我们究竟是为什么要去读书呢?陈平原教授说:读书“真正好的状态是不断总结自己的道路,然后自己做调整。”在《见字如面》这封信的解读中,史航将其解读为“为自己的崛起而读书”。这话也超级实在,毕竟大梦想是由无数小梦想构成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主题书雕

陈教授说,互联网时代“阅读的同质化太严重了”。其实,热点的趋同与感受的趋同还是有差别的。陈教授说,“在今天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要让自己的立场、视野和趣味不受周围环境的诱惑,是很难的。”这可不是互联网的错,独立的感知和思考从来都是件很难的事情。陈教授和《见字如面》的用意都在于提醒我们,没有独立思考,读书是没用的。陈教授说:“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还在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真的了不起。

某网上书店热门书籍推荐

“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陈教授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在今天看却大有深意,因为美好的精神生活是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见字如面》选择的这封信中,陈平原教授最终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你很久没有读书了,而且你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话,那就说明你已经堕落了。”没有美好的精神生活,人跟猪的差别是有限的。

附:信件原文

读书这个行为

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

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 2013年4月3日

“开卷有益”这句话经常被提及,影响很深。但我认为,“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是值得推敲的。现在我们知道读书多的人会成功,但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成功,有更多的人是读了一辈子的书都不成功,所以读书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年龄、职业、心境、阅读目标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你的读书。

古今传诵的众多有关读书的名言,其实大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面对普通读者跟面对文人或者官员、跟面对帝王去谈读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王国维借宋词来谈读书的“三境界”,就只更适合于学者,而不适合于其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真正好的状态是不断总结自己的道路,然后自己做调整。任何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方法基本上只适合于自己。

章太炎先生曾经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也就是说,从老师那儿学到的,远远不及从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人生规划里面获得的多。所以,我总结了他读书的体会: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

在今天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要让自己的立场、视野和趣味不受周围环境的诱惑,这是很难的。有了大众传媒以后,阅读的同质化太严重了。其实每个人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一个数学家、一个文学教授,他们的趣味不一样是完全正常的。读书人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有了那个基点之后再来谈读书。

去年,我在一个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词,有句话今天在各个大学的校园网里面广泛传播。我说:同学们毕业离开学校了,我送你们的话是: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你很久没有读书了,而且你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话,那就说明你已经堕落了。

读书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还在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