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演义】第一百六十四回 六足传奇3:穿隅过隙

 一个人幸福dtoq 2017-12-04

  泥盆纪末大灭绝似乎并没有对演化初期的六足类节肢动物造成什么影响。这并不奇怪,那个时代的六足动物不过是一些几毫米长的小虫,在腐殖堆里苟且偷生;靠一片枯叶,一丛真菌就可以供养一个种群繁衍几个世代,丝毫不必在意外界的海陆变迁,寒暑易节。进入石炭纪后,茂密的植被为陆生节肢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有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气供应,六足类也开始稳步发展,它们的体型增大,结构也更加复杂。


六足动物(其实也是所有节肢动物)的演化方向:从蠕虫形态的,身体分节的蜕皮动物祖先(A),经历附肢出现(B),外骨骼发育,感官和神经系统强化(C),体节愈合,身体分部,附肢分化(D),最后形成高等节肢动物的形态(E)。本回介绍的动物基本介于D阶段到E阶段之间。图片来源自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泥盆纪和石炭纪的“六足动物”并不只有六条腿,它们的大部分体节上都还保留着成对的附肢。不过,这类动物的体节和附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身体中部的三个体节上的附肢特别发达,主司爬行,这也是“六足类”这个名字的由来。


晚石炭纪双尾纲动物Testajapyx thomasi,和现代的铗𧈢一样,尾须特化成钳状。这个标本肛吻长5厘米左右,几乎和现代的伟铗𧈢一样大(第一百四十三回 六足传奇2:草蛇灰线)。图片来源自[1]。

 

Testajapyxthomasi复原图,可以看到它的腹部体节上还残留有附肢退化的痕迹,这些结构在现代双尾虫身上已经完全消失。图片来源自[1]。

 

  泥盆纪的昆虫只留下少量残片化石(主要是有疑议的口器),但在早石炭纪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完整的标本。这些早期昆虫分别属于单尾目(Monura),缨尾目(Thysanura)和石蛃目(Archaeognatha),它们组成了昆虫纲中最原始的类群:无翅亚纲(Apterygota)。

 

晚石炭纪的单尾目昆虫Dasyleptus化石。图片来源自[2],标尺长度3毫米。

 

Dasyleptus复原图,肛吻长大约3.5厘米。图片来源自[1]。

 

晚石炭纪的缨尾目昆虫Ramsdelepidion schusteri复原图,肛吻长大约6厘米。图片来源自[1]。

 

  DasyleptusRamsdelepidion的发现意义重大,它们保留了许多甲壳类的特征(比如双肢型附肢的痕迹),为六足类和甲壳类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据。现在更多的研究者把六足动物完全合并到甲壳动物之中,共同构成一个新的类群:泛甲壳动物(Pancmstacea)[3]。这些化石昆虫的头部体节还没有完全愈合;上,下唇须的形态还很像步行足;胸部和腹部体节差别不大,尤其是腹部还有很多没有退化的脚,使它们看上去像介于蜈蚣和昆虫之间的动物。

  单尾目昆虫已经全部灭绝,但缨尾目和石蛃目都延续到现代。缨尾目的昆虫被称为“衣鱼”,体长大约1厘米左右,身体扁平,柔软;头尾生有细长的触角,尾须和中尾丝,对声音和震动极其敏感。体表有银色的鳞片,如果用手去抓,会在手指上留下类似摸过蝴蝶翅膀那样的鳞粉,滑腻腻的,衣鱼则借此逃脱。衣鱼喜欢啃食书籍纸张,经常在书堆中成群出没,古人把它们叫做“书虫”,“书蠹”或“蠹鱼”。笔者在农村时,存放旧书的库房里到处都是。后来进到城里,就再也没见过它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