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淋巴系统(人体形态学课件)

 王志斌s1e5v8m6 2017-12-05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细胞淋巴组织淋巴器官组成。





对于淋巴管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其缺少直观、感性的认识。但是,如果淋巴管道发生阻塞,将引发明显的淋巴水肿,你就不会无视它的存在!








这是同一个人的两下肢,右下肢发生了淋巴水肿。




在新鲜尸体标本肢体末端点状注射墨汁,由于毛细现象,墨汁就会沿着淋巴管道上行,将淋巴管道染成黑色,所以标本中黑色的丝状结构就是显示的淋巴管。








组织液中的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淋巴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沿淋巴管道向心性流动,途中经过若干淋巴结,获得淋巴细胞,淋巴内的细菌、癌细胞等则被滤过消灭。淋巴液最后由淋巴管道流入静脉。因此,将淋巴系统视为静脉的辅助部分。




淋巴管道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部分。它以膨大的盲端起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接纳没有进入毛细血管静脉端的组织液,从而形成无色透明的淋巴液。




毛细淋巴管管壁很薄,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壁外无基膜,在相邻内皮细胞的边缘呈瓦片状互相覆盖并向管腔内飘动,内皮还借胶原细丝附于结缔组织,当组织液增多时,胶原细丝可将内皮拉开,形成开口管内的单向内皮间隙,其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大。除上皮、牙釉质、角膜、晶状体、软骨、脊髓和脑外,毛细淋巴管遍布于全身。





由于毛细淋巴管通透性比毛细血管大,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脂滴、细菌、异物和癌细胞,都较容易通过这种活瓣而进入毛细淋巴管进行扩散。








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径较细,管壁较薄,瓣膜很多。淋巴管在向心行程中,通常经过一个或多个淋巴结。淋巴管亦分为浅、深两种,浅淋巴管位于皮下,常与浅静脉伴行,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深淋巴管与深部的血管伴行,收集肌和内脏的淋巴液。




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汇合而成,管径较细,管壁较薄,瓣膜很多




淋巴管管径较细,管壁较薄,瓣膜很多




淋巴管遍布全身。



























全身各部浅、深淋巴管,经过一系列淋巴结,汇集成相应的淋巴干,全身共汇集成9条淋巴干。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干。胸腔器官及部分胸腹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支气管纵隔干。腹腔不成对器官的淋巴管汇合成1条肠干。下肢、盆部和腹腔成对器官及部分腹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腰干。9条淋巴干最后合成2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分别注入左、右静脉角。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导管,长约30-40cm,通常起自第1腰椎体前方的乳糜池。乳糜池为胸导管起始处的膨大,由一条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而成。胸导管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左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静脉角前,还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胸导管主要收集两下肢、腹盆部、左半胸、左上肢和左半头颈部的淋巴,即人体3/4的淋巴回流右淋巴导管位于右颈根,长约1.5cm,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右淋巴导管收集右半头颈部、右上肢和右半胸部的淋巴,即人体1/4的淋巴回流










淋巴结是淋巴管向心行程中不断经过的淋巴器官。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质软色灰红。




淋巴结隆凸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进入,而其凹陷侧称淋巴结门,有12输出淋巴管及血管和神经出入。





全身淋巴结数百个,常聚集成群,亦有浅、深之分。在四肢淋巴结多位于关节的屈侧;在体腔内多沿血管干排列或多位于器官门的附近。当局部感染时,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可沿淋巴管侵入,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掌握淋巴结群的位置及收纳范围和流注方向,对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



















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呈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受暴力打击易破裂。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有膈、脏两面,膈面光滑与膈相对;脏面凹陷,中央有脾门。脾的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可作为触诊的标志。




胸腺位于上纵隔前部,胸骨柄后方,分为不对称的左、右两叶。呈扁条状,新生儿为灰红色,老年人为淡黄色,质柔软借结缔组织相连。胸腺有明显的年龄变化。新生儿体积相对较大,随年龄增长继续发育,青春期发育到顶点,重达25-40g以后逐渐退化,绝大部分被脂肪组织代替,至老年仅15g左右





扁桃体包括舌扁桃体咽扁桃体腭扁桃体等,其中以腭扁桃体最大。扁桃体属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一个易于接受抗原刺激的周围淋巴器官,内有大量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应答,对机体有重要的防御、保护作用。同时也容易遭受病菌侵袭,常常引起炎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