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如何师生互动促进儿童积极的心理的培养

 孙丽霞123 2017-12-05
  安口镇学校:孙丽霞

  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上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同时他们身上也寄托着家长的无限期望和遐想。在这两方面如果掌握不好度,都将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事实证明,过度照顾和过高期望不但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容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问题是,是仅仅偏重孩子学业方面的进步,还是更关注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呢?

  一、积极的心理品质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似乎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做教师的应该像果园的园丁精心照看嫁接到野生植物上的果树,爱护它的每一枝、每一叶那样,爱护和保持孩子身上的一切好品质。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不是原谅他们的一切缺点和错误,也不是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无休止的说教……真正无微不至的关怀,应该是培养儿童优秀的道德品质,并不断地使这些品质得到巩固。”

  近年来盛行的西方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积极心理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积极心理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方面,主张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幸福。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品质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创造力、自制、坚持、社交智慧、责任心、审美、希望与乐观等。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就是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发扬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使之愉快地度过人生的起步时期,并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呢?发掘和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当务之急。当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是需要多方面教育因素合力完成的工程。

  二、师生互动促进儿童积极的心理的培养

  开明放手的家长培养出活泼开朗的孩子。

  孩子是需要大人的照顾、教育和管理,但是如果成人约束过紧,管理过细,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就会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使之缺乏独立性、创造性。要想培养出活泼开朗有创造性的的孩子,家长就要多给他们自由和主动权。有人说快乐只能源于自由。只有在自由自主的、不受压抑与束缚的体验中,儿童的需求与愿望、好奇心与兴趣才能得到满足,儿童的尝试与探究、意识与行动才是独立和开放的。

  关于解放孩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以“五个解放”和“一个给与”为内容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度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陶先生的话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积极健康的教师培养出乐观向上的孩子。孩子从踏进学校的大门起就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收入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眼中,无不时刻影响着他们幼小的心灵。教师自身的行为和心理品质是影响孩子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科学教育的理念,那么他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有时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孩子不安、疑惑、焦虑、失望、伤心,严重时则会对孩子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教育实践中,这种伤害更多的是由于教师的无意识行为引起的。与身体伤害相比,它更具有内隐性,但是有时其后果却是严重的,并可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教师素质之差令人吃惊,也许她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觉得好玩,却全然不顾对幼儿心理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鉴于此,为了使孩子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做一个充满阳光的老师,以自己的积极心态影响孩子,给孩子以安全感,培养出一个个乐观向上的孩子,“尊重我们的学生,就像尊重我们自己一样,不让他们的身体、人格受到伤害”。

  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出聪明优秀的孩子。丰富多彩的的活动赋予孩子们的生活斑斓的色彩。这些活动如果组织得好,就会有力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就会流于形式,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过去就像烟花散尽,不留一点痕迹。

  作为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形式,游戏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合作精神与社交能力;音乐可以激发孩子的想像力,通过歌唱可以陶冶情操,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合理的宣泄;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专注的品质……

  温馨优美的环境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不同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所谓“处脏则恶,见洁即喜;阴暗令人神伤,明丽使人舒畅”。当前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园舍的环境建设,尽可能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温馨优美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孩子爱美的情操。在美好的环境中,在美好事物的感染、陶冶下,有利于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不能让孩子只做旁观者,老师和家长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孩子们也参与进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的环境。如通过种植花木、教室及家庭的布置等,让孩子做美化家庭、美化学校的小主人。孩子在感受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活动中,能体会到莫大的愉悦,这对培养孩子活泼愉快的性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谁不希望孩子能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幸福的童年和光明的未来?但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并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它是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多方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的一个理想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