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琼:艾蒿、蒲扇与母亲

 老鄧子 2017-12-05

我们家后院有一块空地,一到春天就长出绿茵茵的叶子。很小的时候,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植物,只是经常看见母亲,在那块绿色中转悠。

枝繁叶茂的时候端午节到了,母亲用镰刀把 那郁郁葱葱的大片艾蒿砍回家,扎成小捆,然后装在平板车上,拉倒街上去卖给城里人,我这才知道那些植物叫艾蒿,也叫艾叶

每次上城,我坐在平板车上,随母亲一同前往。买的人多了,我也帮忙收拾那些别人挑选剩下的零散的艾叶,放在板车上带回家,母亲说她另有用处。

卖完了艾蒿,母亲常常买一些,我们兄妹爱吃的糖果之类的零食,我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我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好奇地问母亲:‘‘城里人买这些艾蒿做什么?’’母亲告诉我,端午节的时候,各家各户都要将艾蒿置于家中,或插在门楣的左右两边‘‘避邪。’’她还说,艾蒿的梗干枯后洗净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痒,散寒驱痛,对人体有很大的抗菌作用。

艾蒿还可以做清明团子。记得小时候,每到清明节母亲就采回一篮子艾叶,挑掉硬梗、枯叶,用清水淘净泥沙,然后用水绰一下,去掉苦味,再放一些米粉,糯米和咸肉及春笋,做成一个个清明团子,我们吃着母亲亲手做的、色香味俱全的清明团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时,母亲总是乐呵呵地看着我们兄妹几人。

夏天的时候,母亲就拿出端午节准备的艾蒿,去掉叶子,用它的梗做成蒲扇,驱赶蚊虫,我们睡在凉床上,母亲就用她做的艾蒿扇子,不停地给我们扇着风儿,赶着蚊虫。蚊虫闻到艾蒿那种特殊的味道就远远地离开了,我们兄妹几个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有时,我们从梦中醒来,会发现身边烟雾弥漫,那是母亲用剩下的艾叶,扎成的长长的草把子驱赶蚊虫。无论夏天多么炎热,蚊虫多么蜇人,我们都睡得很香。

现在每年端午节,我无论如何也要买一把艾蒿回家,我端详着艾蒿上那些嫩嫩的叶子,它没有娇艳的色彩,但质朴,本色纯洁,不加修饰,却楚楚动人。我深吸着它散发的香气,发现它比什么花都好闻,浓郁淡雅,令人心旷神怡。我闻到艾蒿的香味,仿佛就闻到了母亲身上特有的味道,看到了艾蒿就会追忆起我对母亲思念。

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常年患病,病史几乎与我同龄。她身才瘦小,性格温和,勤劳善良。年届不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略显苍老,憔悴的面容,记录了她多舛的坎坷经历。

父亲是她唯一的亲人,她俩相敬如宾,母亲短暂的人生只有43个春秋。她从来不吃肉,一再说自己是素食者。

后来父亲告诉我,她得了癌症,可是,那时科学不发达,查不出病情。有一天,她瘫在椅子上,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父亲把她扶到床上,她的头歪向枕头,痛苦地抓挠胸口,但一声不吭,眼睛直愣愣地看着墙上,我作文竞赛获得的奖状,我知道,那是母亲对我美好前程的憧憬。为了激起她生活的勇气,我只能继续努力,与时间竞争。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军校,刚到军校就收到母亲的来信。

军校纪律严明,第一年是不可以回家探亲的。那一年,我每周都收到母亲的一封来信。母亲只读过四年书,字写得歪歪斜斜,信的内容也很简短,有时只有几个字,但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母爱。每每读到母亲的来信,我总是声泪俱下,仿佛看到了充满母爱的温情目光,在抚摸着我的脸;看到母亲的信,我就会想起和母亲一起到地里种菜,到后院砍艾蒿,做蒲扇的情景。我恨不得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偎依着母亲,闻着她身上那浓浓的艾叶味。

终于有了假期,当我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时,父亲伤心地告诉我,我刚入学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她的那些信都是事先写好的。此时的我,已是泪流满面,难怪母亲的信从来不提自己的身体状况呢。可见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呀,她以乡下人的淳朴影响了儿子的一生。

我跪在母亲的坟前,涕不成声,想起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心里一阵阵痛楚,失去母亲的疼痛,沉得就像一座永远搬不动的大山压在心头。我多想和母亲在一起,好好孝敬她呀,可惜再也没有机会了。


▋作者:童琼,笔名立里,安徽省广德县人,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敬亭山诗词学会会员,广德诗词学会理事。爱好文学,散文,诗歌散发于省、市、县级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著有《絮语集》——【琼花璀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