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 中国东段中道7 陇州(又名陇关,汧县,现宝鸡市陇县)

 金色年华554 2017-12-05

陇州 又名陇关 现陇县。

千阳,又名汧县 建国后并入陇县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省宝鸡市西北。东临千阳,南接陈仓区,西北部与甘肃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灵台五县毗邻。宝中铁路和204省道贯穿全境,为陕、甘、宁“三省通衢”和边贸重镇。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关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海拔2466米,最低处海拔800.2米。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千河、北河等。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600毫米,年均气温10.7℃。矿藏资源主要有煤、大理石、陶土等。宝汉高速、212省道公路和宝中铁路过境。

中文名称

陇县

外文名称

Longxian County

别 名

陇州

行政区类别

县,宝鸡副中心城市

所属地区

中国 陕西 宝鸡

下辖地区

东风镇、八渡镇、东南镇等

政府驻地

城关镇

地理位置

关中西部,宝鸡市西北

面 积

2418平方公里

方 言

周朝国语、雅言——陕西西府方言

著名景点

关山牧场、龙门洞、景福山、药王洞等

机 场

宝鸡机场

火车站

陇县站

特色文化

陇县社火、陇州刺绣等

 

地理

陇县是关陇道去甘肃的必经之路。

地处陕甘交界的陕西省陇县,古称陇州,是历史上中原连接西域的通道。许多战事发生在古陇关。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唐玄奘去天竺国取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都由陇关道经过。

陇县行政隶属陕西省宝鸡市,地处渭北高原西部边缘地区(关山东麓),位于东经106°26′32″~107°8′11″,北纬34°35′17″~35°6′45″,东连千阳县,南邻宝鸡县,西北与甘肃省的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等县接壤,南北宽57.6公里,东西长59.7公里,境内川原狭小,山大沟深,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有“关陕锁钥”。[4]

陇县是一个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复杂的少数县之一,它位于关山和渭北高原西部的千山之间,其县城坐落在千河谷地的中部,总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全县有大小山头3429座,大小沟道1746条,主要河流四条,四条河的主要支流64条,其中最大的千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斜贯县境中部,其余三条分别流向南、北,交错切割,自然形成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梁峁谷坡,彼起此伏的复杂地形。陇县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构造系统代表着不同的构造形式的综合,境内可分为五个地貌单元:千山低山丘陵、黄土梁沟壑区;合谷阶地区;关山山区;六盘山丘陵山地区;景福山区。[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28ed7f0100q7y5.html

秦人之所以能够进入渭河平原并非是他们获得了诸候的地位,并就此在渭河平原得到了封地。而是周王需要他们就近为王朝放牧马匹。这个地点被选在了渭河的最西侧,古称“汧渭之会”,也就是妍水与渭水的交汇之处。

关于渭水的位置大家都比较清楚了,不过对于汧水来说,很多人就不清楚它在哪里了。其实这也难怪,因为这条对秦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河流现在叫“千河”了。这条发源于陇山东麓的河流并不长,在离开陇山之后就南行也渭水相交。一般而言,两河相交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区都比较肥沃,在长江以南地区,是用来种植水稻的好地方。而在北方地区,这种三角洲很多时候则因为水草肥美,而成为牧业发达的地区。“汧渭之会”显然是一个为周王牧马的好地方。一方面是因为它水草肥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处在渭河平原的最西面,不会对镐京的战略安全造成大的影响。更何况它的西面还有姬姓的封国据守的要害之地。

对于秦人来说,千河还有更深的意义。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每当我们要在山脉当中寻找合适的道路时,往往会沿着河流上行,这样一般总会有所发现。也就是说河流与道路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这一规律对于秦人所据有的“关陇古道”(有时也被称作“陇关古道”)来说,这一规律同样成立。这条沟通关陇的通道在陇山的东侧正是沿着千河谷地进入渭河平原的。

关于古人为什么总是选择河流两侧作为通行的道路需要解释一下。做出这种选择是很自然的:一是因为河流的水量并不一定是恒定的,因此在河的两侧很多时候会冲出天然的道路。即使河流的两侧是悬崖峭壁,没有道路可以通行。古人也可以沿着两侧的崖壁开凿石洞,插上支撑点,铺上木板形成道路。这也就是所谓的“栈道”(这是极端的情况,一般而言不需要)。另一个原因则是“水”的问题,无论是迁徙还是定居,人类都离不开水。而延着河流前行则可以随时补充淡水。因此你在今后的章节中会看到,在丝绸之路的很多地方,并不存在天然的障碍,也就是说完全可以选择最短的距离。但实际上还是会走一些“弯路”,这就是因为水的原因。

秦.周地缘关系示意图 

在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周王让秦非子为之牧马的区域就是陇山—千河—渭河所形成的三角形地区。如果你对这一概念仍然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任何一张〈中国地图〉上都能找到的宝鸡市就是这个三角地带的所在处。如果说陇右地区是秦人的第一故乡的话,那么宝鸡所在的千河以西地区则可以称之为秦人的第二故乡了。事实上,人是可以有很多故乡的,只要你或你的先人后代在那个地方呆的时间足够长。秦人马上有机会将“故乡”的概念再向东推移了。

最终改变秦人命运的事件跟一个著名的典故有关,相信在坐的每一位都从小听过这个故事。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司马缸砸缸之类的正面教材。而是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而存在于世的。尽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向他学习的可能性,这个典故就是——烽火戏诸侯。关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内容就不再重复了。其实这一类的故事都差不多,总之在这类故事中,历代皇朝(王朝)基本上都是“被亡于”美女的枕头,而不是敌人的拳头之上的。这里并无意于深入探讨佛洛依德的“性欲论”是否有道理,因为这样有可能最终推导出某位公公谋朝篡位的合理性(前提是他从生理到心理上对于异性没感觉)。

地缘关系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在这出大戏当中各方都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又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并非所以的历史事件我们都需要关注,只有某一事件的发生,足以改变某一时期的地缘关系时,我们才需要做详细分析。而周幽王所导演的这出大戏显然符合这个要求。在周幽王决定讨好他那位新娶的美人之时,周人正面临着北方戎族强大的地缘压力。事实上这种压力并不是第一天存在了。就象秦人有第一故乡、第二故乡一样,周人也并非一开始就定居于“泾渭”相交的镐京王城的。最初他们所生存的区域是在泾水的中游,一个被称作“豳”的地方,现在则属于陕西彬县境内。这些名词可能会让很多朋友感到陌生,其实不记也罢。大家将注意力集中〈秦.周地缘关系示意图〉上就可以了。

和其他的水系一样,东西向的渭水也有很多的支流,其中最大的两条就是南北向的泾水和洛水。这两条河流又和他们的众多支流在渭河北部的高地上形成了各自的水系。并因此而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中的分水岭叫作“子午岭”,与注意,这与三国时魏延所希望出奇兵的“子午谷”不是一回事,后者在秦岭之上。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条小山岭排列的中规中矩,以至于跟“本初子午线”平行了。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它所分割开的两个地理单元。如果依他们的方位来命名的话,我们可以称陇山—子午岭中间的高地,也就是泾水流域为“陇东高原”;而子午岭—黄河之间的区域为“陕北高原”。

单从这两个名字你也可以看出,前者和陇右高原一样被划归为甘肃的一部分(甘肃亦可简称为陇);而后者则好渭河平原一起成为陕西的一部分。

 

 对于已经决定东迁的周王室来说,放弃渭河平原的祖地是一个无奈之举。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那些姬姓贵族在有更好的选择之时,不愿意再承担来自犬戎的地缘压力了。毕竟现在天下已经姓姬了,而河洛地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就此放弃祖地,对于崇尚祖先崇拜的周人来说,还是很难接受的。即使出于对犬戎灭国的仇恨,贵族们也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继续犬戎战斗下去。

这个重任就被交给了“秦”人,作为对秦人忠勇护主的奖赏。岐山以西的土地被正式的封建给了秦人。当然,这些土地大部分已经被犬戎所占据了,要想得到就得靠实力去夺取。而秦非子的继承人也正式的由附庸晋升为“伯”的爵位。这个爵位在五等分封制度中位列第三等,应该说还是个不错的封号。周王的这种做法其实很象2700多年后,国军在去台湾之前大封“反G救国军”的做法。反正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做成做不成于周人来说都没有损失。

对于秦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因为之前他们在陇右的征战当中,也无法从周王室那里获得直接的支持。反正都是要靠自己,能够将饼画得大点,未尝不是件好事。有一种说法是秦人在之前已经将活动中心从陇山以西搬至陇山以东了。也就是从关陇古道西侧的秦邑搬至东侧的陇县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周人在犬戎入侵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东迁的计划。对于秦人来说,这是一个向渭河平原渗入的好机会。相比于陇右地区,渭河平原显然要更具有吸引力。

由于千河与渭河之间的土地,是周王让秦人为之牧马的地方,也就是说属于王室牧场的性质。因此秦人在此之前,虽然能够在渭河平原的西头活动,但始终更象是一个打工者的身份。周王原先给他许下的土地仍是在陇山以西。这次之所以将秦人的封地,划定在岐山以西,主要是因为岐山是周人的发家之地。而且也很有可能是周人历代先人的埋葬之地(可参考周公庙考古的新闻)。因此即使周人已经无力西顾,在名义上也不能放弃。

最后的事实证明,周人的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如果秦人不能够战胜犬戎,那么孤军奋战的他们也不可能得到岐山以东的所谓“封地”;而如果秦人能够最终战胜犬戎,那么将整个渭河平原纳为所有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最终第二种可能成为了现实,秦人成为了渭河平原的主人,在这种时候,他们已经对陇右暂时失去了兴趣。能够进入中原参与争霸的行列,成为了他们的新目标。

[陇关道]

唐代陇关道、萧关道示意图(陇关由故关大震关和新关安戎关2关共同构成)  

 

陇关道开辟于西周时期。西周初年秦人居于“西陲”,即今甘肃天水一带,周孝王时召至汧渭之间(今宝鸡、千阳一带)封为“附庸”,建筑城邑。西周末年因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有功封为诸侯,并赐以“岐以西之地”。春秋时期秦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在秦人势力逐渐扩展的过程中,形成由关中通往陇西的这条道路。秦代时属于驰道一段。西汉时辟为驿路干道。

陇关道是沿渭水北侧西去,循汧水过陇州(今陇县),翻越陡峻的陇坂,通往“西陲”的驿道。因途经陇坂,初名陇坂道。西汉建陇关后,改称陇关道。又因途经汧阳、陇州,亦名汧陇道、陇州道。

汉代陇关道的经行路线大体为:由汉长安城横门北出,过横门桥;或由雍门西出经交道亭过西渭桥,经渭城(今咸阳市东北)、槐里(今兴平县)、邰城(今武功县东)、雍县(今凤翔县南)至汧阳,西行50里进陇坂东口,穿行山谷50余里至关山上的马鹿镇,西北行20里至阎家店。由阎家店分岔路口,西北经陇县(今甘肃清水县秦亭附近)、略阳县至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北),再西行达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由阎家店西南行,穿越60余里峡谷,经清水、上邽、冀县亦达陇西郡。陇西郡又西,经河西四郡,达于西域。

隋唐时陇州道是长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驿道。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经青海西巡张掖;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去“天竺(今印度)”取经;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西行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所行皆陇州道。其经行路线为:从长安朱雀门都亭驿西北行,经临皋驿(今西安西郊枣园村附近)18里至渭桥,再西40里至咸阳县,咸阳西行20里至温泉驿,再西行30里至始平县(今兴平县),兴平西行20里至马嵬驿,再西行30里至武功县,中经望苑驿。武功西70里至扶风县,县东10里有杏林古驿。扶风县西30里至龙尾驿,又西20里至岐山县。岐山县往西,中经横水店50里至岐州治所凤翔府。凤翔府为京西重镇,西通陇州,南接散关道,东北经麟游、奉天通邠州,为交通枢纽。自凤翔西北向西70里至汧阳县(今千阳县西北5里许),循汧水河谷西北行80里至陇州治所汧源县(今陇县)。陇州又西61里至安戎关(大震关),过关西行至小陇山分水岭,有分水驿于陇坂通道最高处。盛唐时西出陇右者多由此道,如著名文人岑参赴安西、王维赴张掖、高适去武威、杜甫往秦州皆在陇坂留有诗赋。由分水岭西南行105里至秦州清水县,再西行120里至秦州治所上邽8县(甘肃天水),秦州向西,经兰州至凉州。或由临州狄道(甘肃临洮)县西行到鄯州(青海乐都),出大斗拔谷至甘州张掖,接凉州通西域驿路。

宋、元、明代时陇关道仍为官驿大道。清代时通往甘肃、新疆的官驿改行萧关道,陇关道自凤翔以西降为地方道路。原陇关道自凤翔改南折向宝鸡成为四川官路的一段。四川官路在关中西部的路段,起自长安县京兆驿,经咸阳渭水驿、兴平白渠驿、武功邰城驿、扶风泉驿、岐山阳周驿至凤翔府岐阳驿后,折南行,经宝鸡陈仓驿入连云栈道北栈。

 ​

 

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镇东老爷岭,古称大陇山,又谓陇坂。这里山高林深,一径之穿,因山设关,俗称关山。昔汉武帝经关时遇雷震,故名大震关。自汉迄唐至明,直为关中通往陇上的孔道。唐乾元二年(759年)大诗人杜甫避乱到秦州,曾越此关赋诗:“迟迥度陇怯,浩荡及关愁”。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自然是关陇要隘、商贸驿运重镇。明代设关山寨,驻防长宁驿,担负陕西陇山至甘肃清水的驿运事务,并供车、马、钱、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驿丞从陇山移驻长宁驿,马鹿镇即为当年驿站储备物资的仓库重地。这里天然森林中盛产木耳、松籽、酸梨、猪苓、麝香、鹿茸等,驿东南清水县百家乡盘龙村,至今还立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43年)的《关山驿路碑》。马鹿镇西北碑楼村是安戎关故址,《陇州续志》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52年)陇州防御吏薛逵建。此后,将大震关改名故关。以安戎关为新关,此地凭高踞险,襟带华戎,自古为关中要隘。”

 

历史沿革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元和郡县志》卷2:陇州“因山得名”。故治在今陇县南。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移今治。隋开皇五年(585年)改汧源县,元省汧源县入陇州,1915年改为陇县(1918年批准)。仍因陇州为名。[1]

陇县出土了大量的齐家文化的玉器

陇县建制较早,商代为矢国领地,周代(约公元前771年)为秦非子驻地,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为“汧邑”,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邑为“县”,置陇关,故有"秦都陇关"之称。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关经过。北魏孝明帝时(公元517年)于“汧县”又置“东秦州”,因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秦为“陇州”,历经五代、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后(公元1913年)改州为陇县,1961年千阳并入,1964年重新恢复陇县县制至今。[2]

夏、商《禹贡》载,为雍州之域。

周西周初期,周公推行分封制,汧水上游一带为矢国封地。孝王八年(前890),秦人首领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十三年(前885)封非子为附庸,在汧水之滨(今牙科乡磨儿原)筑秦城。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非子五代孙)迁都汧邑(今东南镇郑家沟原)。东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到秦文公四年(前762),在汧邑建都14年。春秋时期,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今东南镇苟家沟村建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推行县制,改汧邑为汧县。[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汧县,属内史。

西汉初期,分汧县西部置郁夷县(治所今固关街东)。新王莽地皇四年(23),改郁夷县为郁平县,属右扶风。

东汉撤销郁平县,辖地并入汧县。灵帝中平六年(189),汧县改属汉安郡(治所在今宝鸡市西北)。献帝时撤郡,汧县复属右扶风。

三国魏初,隃糜县辖地并入汧县。[2]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分汧县西部,在郁夷县故址设陇关县,后撤销,辖地仍归汧县,属扶风郡。

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建平元年(330),在汧县设陇东郡,后撤。建平二年(331),将陈仓县(今陈仓区)千河以西部分辖地划归汧县管辖,属扶风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在汧县置东秦州,复设陇东郡。东秦州领陇东等3郡。太平真君元年(440),改东秦州为南秦州。四年(443)撤销,陇东郡改属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六年(445),改汧县为汧阴县。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汧阴县南部,于南由谷口置南由县(今宝鸡县香泉乡),划属武都郡(治所苑川县,即晋陈仓县)。正光三年(522),分岐州、泾州部分地方于汧阴县,复设东秦州,治所汧阴县,仍领3郡。孝昌二年(526),析汧阴县东南部,在长蛇川口(今宝鸡县香泉乡东)置长蛇县,属东秦州的陇东郡。三年(527),东秦州为万俟丑奴所占据。孝武帝永熙元年(532),于今杜阳乡堡子身村,复置州、郡、县治。东秦州仍领原3个郡,治所汧阴县,陇东郡领汧阴、长蛇2县。[2]

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撤销南由县,辖地并入汧阴县。

废帝元钦二年(553),改汧阴县为杜阳县,改东秦州为陇州,治所杜阳县,陇州之名此始。领平凉、陇东2郡。陇东郡领杜阳、长蛇2县。

北周明帝二年(558),因避水患,迁州、郡、县治所于今县城址。武帝天和四年(569),陇州并入岐州。五年(570)分长蛇县地设汧阳郡及汧阳县。不久,撤郡,汧阳县仍属陇东郡。大象二年(580),改杜阳县为汧阴县,恢复南由县,复设陇州,治所汧阴县。领陇东、平原2郡,陇东郡领汧阴、长蛇、南由、汧阳4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销陇东郡,以州领县。撤销长蛇县,辖地并入南由县,后又分出复设。五年(585),改汧阴县为汧源县。十八年(598),改长蛇县为吴山县。开皇末,南由县改属岐州。炀帝大业三年(607),撤销陇州,汧源、吴山、汧阳改属扶风郡。义宁二年(618)复设陇东郡,治所汧源县。[2]

唐武德元年(618),改陇东郡为陇州,治所汧源县,领汧源、汧阳、吴山和华亭(今甘肃省境内)4县。武德元年(618),于南由县设含州,四年(621)撤销,南由县复属陇州。天宝元年(742),改陇州为汧阳郡,治所汧源县。乾元元年(758),复改为陇州,治所汧源县,领汧源、汧阳、吴山、南由、华亭5县。上元二年(761),改吴山县为华山县,后又复名吴山县。元和三年(808),撤销华亭县,辖地并入汧源县,撤销南由县,辖地并入吴山县。陇州领吴山、汧源、汧阳3县。[2]

五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仍设陇州,治所汧源县,领汧阳、汧源、吴山3县。后周世宗显德中(946~959),分汧源县西北部复置华亭县,仍隶陇州。

北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分吴山县西部于古南由县地设陇安县。太平兴国初(976),华亭县改属平凉府。陇州领汧源、汧阳、吴山、陇安4县,治所汧源县。熙宁五年(1072),陇州改属秦凤路。

金初改秦凤路为熙秦路,撤销陇安、吴山县,辖地并入汧源县。大定二十七年(1187),分熙秦路东部设立凤翔路,陇州改属凤翔路,复设吴山县。太和八年(1208),复设陇安县。陇州领汧源、汧阳、吴山、陇安4县,治所汧源县。[2]

元初,陇州改属巩昌路。世祖至元七年(1270),复撤吴山、陇安2县,辖地并入汧源县。陇州领汧源、汧阳2县,治所仍设汧源县。延祜四年(1317)十一月,撤销汧源县,辖地由陇州直管,领汧阳一县。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陇州隶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凤翔府,领汧阳一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改汧阳县隶凤翔府,陇州仍属凤翔府。

清世祖康熙二年(1663),陇州改属凤邠道凤翔府管辖。[2]

民国2年(1913),改陇州为陇县,属关中道。17年(1928),撤销道制,以省领县,陇县归陕西省政府直属。24年(1935),改属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凤翔)管辖。28年(1939),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往宝鸡,陇县仍属其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批准,1958年11月撤销千阳县建置,属地归并陇县,并将陇县管辖的县功、新街两社划归市管。1961年9月恢复千阳县建置,陇县辖区仍旧。

2011年,陇县辖12镇1个管委会。下辖地区:城关镇、东南镇、东风镇、八渡镇、温水镇、天城镇、曹家湾镇、火烧寨镇、李家河镇、固关镇、河北镇、新集川镇、关山管委会,政府驻地:城关镇。[3]

 

 

风景名胜

大震关(陇关)

陇关 

 

大震关亦称陇关,位于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是唐中叶以后防御吐蕃的要地。在陕西陇县西陇山下,即陇关也。章怀太子曰,陇关,陇山之关也。今名大震关。《元和志》:大震关,后周置,汉武至此南雷震,因名。《唐书地理志》:汧源县西有安戎关,在陇山,本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筑,更名。《通监江》:“自薛逵徙筑安戎关,由是汧陇之人,谓大震为故关,安戎为新关。”新关在故关西,与故关并为戍守处。 大震关 亦称陇关,位于今清水县东陇山一带。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率百官到崆峒山巡游,经清水,翻越陇关,因雷震惊马,后人称为大震关。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于此设置关隘。

诸葛垒:三国时期,清水一带处于蜀魏相争之地,司马懿在今太石河口修筑上募城,又称司马垒;诸葛亮在南道河口筑起下募城,又称诸葛垒。两军垒遥相对峙。

陇关遗址

唐代原州七关之一,旧号大震关或大振门。在泾源县城西1.9公里处,香水河北岸,隆德--泾源公路通过。现为泾源县香水镇永丰村即官庄。遗址呈正方形,边长各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开东西二门,东门建有瓮城,长49米,宽38米,城址现已被垦为农田,城墙残高约1米。地面散布大量唐代砖瓦陶片,也有汉代绳纹瓦片,近年先后出了土唐、宋、元代瓷器及"开元通宝"等铜币。

周孝王封非子于秦,秦邑初设于今天水境陇山(大震关)西麓,从此秦在陇右开创基业,后又迁邑于今天水市西与礼县交界的西犬丘。历百余年发展,羽翼渐丰,后,又历春秋、战国时数百年攻伐,终于统一了六国。天水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大后方作用。

汉初设关,位于县西50公里的固关乡关山顶东坡洪家滩。因处陇山,故名陇关(或陇山关)。

汉太始二年(前95)正月,汉武帝巡行回中,经陇关遇雷震,改陇关为大震关。

北周天和元年(566)改名大宁关,隋代复名大震关。西汉末年,王莽置四关(东函谷关、西陇关、南武关、北萧关)将军,遣右关将王福守此关。东汉建武二年(26),大司徒邓禹战赤眉义军于陇山。唐武德五年(622),突厥入侵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攻陷大震关。天宝十五年(756),大震关使郭英乂在此斩安禄山使高嵩。广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关,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大历三年(768),凤翔节度使李抱真部将李晟率兵五千,出大震关,破吐蕃于临洮。

关中诸塞之一的西塞大震关,位于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是闻名古今的著名古代军事关隘。大震关又称陇关、大宁关、故米。关西坡面陡峭,四周山峦屏蔽,唯群峰间一条峡谷可达关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抵”之势,东距陇县城40公里,西距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35公里,海拔2312米。其地貌呈“凹”字形,是屯兵之有利地形。关隘的东西道均宽约2米,旧时衬铺的卵石路面至今可见。

据史料记载,大震关始建于汉代,因处于陇山顶,故名陇关。汉元鼎五年更名大震关,相传因武帝刘彻登山至此遇雷震而得名。北周天和元年为避讳而易名大宁关。唐宣宗大中六年,陇州防御史薛逵上疏朝廷:大震关位置偏僻,缺少井泉,远汲河水;而二桥近临涧水,依托狭谷,有克物营垒之势;建议将关址迁至二桥附近。朝廷采纳了薛逵的建议,废除大震关,新设安戎关。因而,当地群众将大震关称之为故关,而称安戎关为新关。

大震关设于陇山顶,是由陇山的自身特点和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的。陇山山脉横亘于陕甘之间,西北至六盘山,东南接秦岭,绵延千余里,横跨十余县,山势挺拔,蔚为壮观,古代就有“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之说。诗人称其为“呼吸近高天”、危峦傍日悬”。高大雄伟,使陇山成了陕、甘两省之自然分界和古代中原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间的天然屏障。但是,由于其东坂千河谷地与关中沟通,陇山自古又是贯通东西的交通要道,翻越陇山之后可南达四川、西去甘肃、北上宁夏,其军事地位显赫,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一系列军事事件。公元26年冬,赤眉军上陇山准备西进,隗嚣派邓禹赶至大震关,截断了赤眉军的后路;公元140年9月,东汉朝廷令扶风、天水筑陇道坞300所,驻屯军队,羌人火烧陇关;公元228年,魏军由张郃率领,取陇关道打败了蜀将马谡;公元332年,秦州刺史遣兵攻打刘曜,经陇山夺取位于今郑家沟的汧城;公元524年,天水羌人起义,将领莫折天生在陇关大败前来镇压的雍州刺史;公元756年,安禄山遣部将携物诱惑千、陇将士,被大震关守关使擒杀。

安戎关在县西40公里的固关乡关山沟二桥。

唐大中六年(852),陇州防御使薛逵奏,“……伏以汧源县西境切在故关,昔有堤防,殊无制置,僻在重岗之上,苟务高深。今移要会之中,实堪控扼。旧绝井泉,远汲河流;今则临水挟山,当川限谷,危墙深堑,克扬营垒之势,伏乞改为安戎关……”。

自薛逵徙筑安戎关于陇山下后,大震关称故关,安戎关称新关。大震关与安戎关相距10余公里,同为关防戌守处。此地两山对峙,当川限谷,形势险要,为逾越陇山西行的要道。后唐高祖乾元年(948),上景崇叛,以凤翔附蜀。蜀将韩保贞赴援,出新关,屯军陇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逾陇关,攻取秦、巩诸州。明初徐达克陇州,逾陇关。1949年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关歼灭马继援骑兵第14旅,打开西进大门,挺进兰州。

不少以民族大义为重,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公主和传播、交流文化的僧侣,也曾经过大震关。公元109年,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出大震关,与新疆伊犁河流域的乌孙王成婚;公元627年,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过大震关去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出大震关,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

杜甫、岑参、卢照邻、王勃、皮日休等许多文人学士经陇关道过大震关,往来于祖国东西,沿途留下了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壮美诗句,他们或歌颂祖国美丽山河,或描绘陇山的险峻,或直述陇山的军事地位,或记载将士的军营生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大震关还吸引不少帝王来此巡幸。汉武帝就曾数次登陇山,到大震关巡视。

大震关在交通和军事上的地位,使其久负“关陕锁钥”之誉,被视为关中诸塞中的西塞。潘岳在《关中记》中将关中界定为“东至函谷关,西至陇关”。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认为“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五关之中谓之关中。

薛逵废大震关后,新建的安戎关位于关山沟二桥村前,距陇县城约20公里。此地东南为绝壁,西北是重山,地势险要,沟壑纵横,灌木丛生,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为秦陇要冲,历代都在此设有关隘。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时,在此全歼了国民党马步芳的“精锐铁骑”骑兵14旅,打开了西进的“大门”。

如今,随着陇海铁路和宝天、宝平、西兰(北线)公路和宝汉高速公路的开通,大震关、安戎关虽已失去了昔日的风姿。然而,作为自然和人文景观合一的风景名胜,它们却都不减其魅力。从宝汉高速出陇关收费站,登上大震关,可北望崆峒、西视张(家川)清(水)、南观宝鸡(县)、东见秦川;北部黄土高原褐黄色的肌肤,西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南部望不到头的莽莽林海;东部坦坦荡荡的秦川尽收眼底。在这里,春可观山花,夏可赏绿湖,秋可闻果香,冬可望雪原。大震关一年四季都有收不完的美景,春夏秋冬,都是一首写不完的诗章。诱人的景色,加上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这座古老的关隘如一坛用之不竭的陈酿,惹得一批批学者、文化人来此旅游,而每次游览都使他们陶醉于其中,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新关安戎关则以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令他们流连忘返。

崔涂(唐)的《陇上逢江南故人》选自全唐诗:卷679-78。

三声戍角边城暮,万里乡心塞草春。

莫学少年轻远别,陇关西少向东人。

 

 

关山公园

陕西省关山公园位于陇县西南35公里的关山林区,总面积6982公顷,规划有向阳川、八龙潭两个景区,60多个景点。是一处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草原风光为陪衬,具有多功能的山岳型省级旅游胜地。

这里自然风光以谷为幽,以林见郁,以水示秀,以云而神,公园气象景观独特,植被垂直带状分布明显,碧潭、飞瀑相映成趣,古树参天蔽日,草原辽阔柔美,马群遍野,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美誉。[18]

 

 

龙门洞(灵仙岩)

龙门洞森林公园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陕甘交界的陇县新集川乡境内。宝中铁路从东侧穿过,212省级公路可达景区。距宝鸡市119公里,西安市300公里,平凉市100多公里。是宝鸡市北线旅游的重点景区,是独具特色的融道教名胜、原始森林、喀斯特岩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龙门洞古称灵仙岩,因元代丘处机创建道教全真龙门派而誉满神州,素有“关山第二华山”之美誉。

龙门洞森林公园面积2014公顷,海拔1286.7—2032.4米。由龙门洞、景福山、雷神山三大景区组成,辖6山3河26峰118个景点,近千种动植物。园内有36洞24潭,6瀑5泉,殿宇楼阁35座,秀峰奇石34处,摩崖石刻4处,碑碣73通,诗词楹赋400余首。是一个以道教文化为依托,山水风光相陪衬的具有道教文化朝圣、洞潭森林探险,观光登山攀岩,避暑疗养度假的旅游区。森林公园内道教胜迹,山峦地貌、峡谷、洞穴、池潭、奇石、森林、天象等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动植物11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动植物有玉兰、水曲柳、金钱豹、麝等,200年树龄以上古树160余株。园内的重要景点有混元顶、龙门峡、水帘洞、丘祖洞、丘祖楼、定心峰、朝元峰、景福山、御屏峰、八仙崖、蹑云桥、王母宫及悬索、黑虎潭、双龙潭、令箭石、牡丹石、试斧石、谈玄石等。开设有朝山祭祀、考察学习、攀岩、烧烤、骑马、登山、森林沐浴疗养等旅游项目。每年古历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举办庙会,不定期举办龙门洞与丘处机道教思想理论研讨会。[18]

 

古密须国遗址

http://gansu./system/2016/01/31/011253318.shtml

密须国

当年,周文王率师西越陇山,征伐密须国,凯旋而归;此次前往关中的路线则是凭吊密须国,然后翻越陇山前往千阳。

从灵台前往千阳,走便道,正好路过位于百里镇的密须国。道路随着达溪河伸向陇山深处,两边每道山沟里几乎都要汇入一条小河,即便如此,河水流量还是很小,与宽阔的河床不相符合;与密须国丰厚的底蕴及遗响也不匹配。但这条异常安静的河流确实在历史进程中掀起过非同凡响的波浪,随便掬起一捧水,都能看到凄美爱情,随意倾听一段风,都能感受到惊雷霍霍、万马奔腾,密须国与密康公,百里奚,白起,汉武帝,陈友谅,北普润马坊,三女峰与三女川,等等,与中国重大历史都有联系。

百里乡古密须国遗址,乡政府门前附近的仿古建筑,如同鹤立鸡群,一下闯入我们的视线。穿过大门进入遗址城,城楼分布在500米长的围墙间,异常壮美。

穿越深邃的时间隧道,回到公元前12世纪的商朝后期,滔滔的泾河与达溪河两岸,田野肥沃,气候宜人,养育着密须、共、虞、周等部落方国的子民。密须国则是这些部落中的强国和盟长,拥有当时能够代替商王朝征伐诸侯,号令天下的“密须”之鼓。在商朝衰落时,密须国与周部落势同水火,竞相争夺天下的统治权。为扫清伐商的障碍,保周后方安全,周文王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多次侵扰民众为由,兴兵前来讨伐密须国,双方与公园前1076年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在战争中,密须国王由于资源短缺等原因失败,被左右近臣捆绑交给周文王后处斩,古密须国由此灭亡。周文王征服密须国后,筑台祭天以慰灵。

矗立在灵台县百里镇的密须国“龙图腾”

根据文献资料,这里发现过古代动物化石,也承载过仰韶、齐家、商周等文化,延续到这座独立在寒风中的校门,然后转给西侧的学校。

继续东行,山坡开始变得陡峭,后来就上到陇山的一个峰岭上,汇入从山顶经过的盘山公路。从此向东方眺望,大千世界,莽莽苍苍,无数山峰如簇如拥。山间生态也明显变化,可牧马牧牛。从达溪河开始,到山岭及下山过程中,不断看到有关马的地名。

陇山、关山是古代著名牧场,秦国由于周室牧马有功而崛起,至今在镇远、陇县、千阳等地都有春节期间耍马社火的习惯。不同之处在于,镇原是骑纸糊的假马,而陇县则骑真马。虎生兄说陇南地区也耍马社火。由这些民俗情况与地名推测,陇山(尤其是主峰关山周边)不但养马,也滋养出了马文化。如今,时移世易,剽悍威猛的骏马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而马文化还顽强存在着。

关于地名,还有个现象,关山、陇山两侧有张家川、张家山、张家庄、张家塬、张绵驿等等与张家有关的地名,或许与张骞及其子张绵有关。

千阳是此次考察的最东边。沿千阳河谷到陇县大约42公里,途经两个古代驿站:首先是罗家店村,从店名看,可能是丝绸之路繁荣时粟特人所开;第二个古代驿站是草碧镇。临近关山的两个地方都盛行马社火。

途中顺路考察磨儿塬古城遗址,城墙保留着几百米,有些专家研究认为是春秋时期城池。从文化层看,有齐家的,也有春秋战国及汉代的,较为丰厚。秦人先祖顺着千河进入关中,或许这类古城能作为注脚。

 

樊河

樊河向南:关陇古道的另一出口

樊河 

大众心目中和各种资料里的关陇古道,都要归结到张家川县城。殊不知,翻越陇坂到马鹿阎家恭门镇,沿樊河南下,到清水,直接可以到陇右天水。

发源于关山一侧大河口羊肚子滩的樊河,从老庵寺峡流出,途经河峪、付川、麻崖、恭门、毛磨、天河,最终由北向南进入清水,汇入清水牛头河。

史料记载,处于关山林缘地带的河峪曾经是比较繁华忙碌的关驿,旅人翻越关山,在河峪稍作休整,就可以沿樊河而下,到清水新城,再由清水到天水。一直以来,这一条通道被人们忽视。未见文献,也无人提及。这条通道到天水,至少要缩短三分之一的旅程。古人翻越关山,到河峪,顺河而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从河峪发现的《河峪关驿颂德碑》上可以看出河峪关驿过去的繁华,旅人可以由河峪南下到恭门,再由恭门到张家川,再到陇右天水。如果人少,轻装简从,大不必绕道,直接沿樊河南下。

从老庵寺脚下的山边,骑摩托车沿河行走。河水清清泠泠,时肥时瘦,到麻崖,眼前一片开阔,河水也铺展开了,河滩石头星罗棋布,只好上公路。到恭门,镇东边的东堡子迎面阻挡,肆无忌惮的河水收敛成一股,向东穿东堡子大桥南去。樊河被新修的二级公路逼仄在恭门镇的东边,顺南山而下。骑车到南边的峡口,樊河向南而去,下面依次是毛磨、天河,再到清水。

天平铁路刚刚通车,再往下走,路面坑洼不平,河水忽左忽右,来往的大车横冲直撞,路上尘土飞扬,只好作罢。

也许是路面和河流的问题,这一条通道被古人忽视被今人忘记。但据当地老人说,过去到天水做生意都走这条道。二十年前,清水人还驮了苹果之类到恭门镇的集市上来卖,当地人成群结队地沿樊河去清水赶四月二十八的骡马交易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b4f8020102dynb.html

“汧国”借指从良美妓被误读千年(李娃)

“汧国夫人”很为我们熟知,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书画家郑板桥,以及一些文学家都有佳作赞美。“汧国”的词语解释是借指从良美妓,与诗人们的赞美有很大关系。可事实是,汧国一词被我们误读了一千多年。

“汧”在古代同“千”的意思。古时的汧水,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千水;汧县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千阳。《李娃传》又称《汧国夫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作者白行简。很多文史学家对《李娃传》的研究,都是针对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李娃的情感比较有争议。好像就没有去研究过“汧国”一词,或许是因为《李娃传》是传奇小说,汧国夫人本身就是莫须有的吧,从而忽略了“汧国”一词的真正含义。

事实上,历史上也确有个汧国夫人,比白行简笔下描述的汧国夫人晚五十多年。据《五代会要》载:“庄宗朝内职,又有昭仪侯氏封汧国夫人,昭媛白氏封沂国夫人,出使美宣邓氏封珝国夫人......。”可见后唐的汧国夫人姓侯,原是宫内的昭仪,被封为汧国夫人,也就是后唐庄宗的妾室德妃。我想,庄宗也是借用李娃的美名,来赞誉自己的妃子吧。那么,汧国夫人李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人,白行简为何要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以至于连白居易、郑板桥这样的名家都为之叹惋,为之赞美呢。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促成了汧国一词,成为了从良美妓的代名词呢?

笔者曾看过越调《汧国夫人》,也为之赞叹过。可当我读完《李娃传》的全文,却被这憾世之恋深深地折服了。字里行间不仅道尽了荥阳公子历经磨难,作者也对娼妓女子给予了同情和品格的赞美,完美的结局也博得了世人的赞美和认可。难怪白行简当年与李功佐论及妇女的贞操,当白行简叙述了汧国夫人的事,李公佐忍不住赞叹,怂恿他写《李娃传》。

故事的开篇,男女主人公的华丽登场,就很吸引读者。被父亲称之为千里马的荥阳公子,颇具才华,家境也很好。李娃是长安妓女,美貌妩媚,柔情似水。二人一见钟情,公子更是忘乎所以,宁愿花上百万也要打动李娃的心。李娃也对公子有情,但也恨他不学长进,恋着烟花柳巷。于是戏剧性的情节映入了读者的眼帘,他们此时不是不爱,而是不够爱!

荥阳公子和李娃交往了一年,钱财用光了,就变卖家童和马车,直到后来变卖衣服,已经是彻底的穷光蛋了。李娃设计到竹林神庙献祭品,向神灵祈求保佑她怀孕,又骗公子姨妈急病,进而甩掉了荥阳公子。当荥阳公子回到李家时,已经人走房空了。荥阳公子从此流浪街头,宁愿沦为乞丐,也不敢回老家见父亲。这其实是作者埋下了伏笔,注定荥阳公子日后会出人头地。

当荥阳公子的父亲,久等不见公子消息,来京办事竟偶然发现公子混在送葬的队伍里唱挽歌,气得令家人重打荥阳公子,不管他死活转身离去。荥阳公子一病不起被送往棺材铺,棺材铺的人给救起,他竟鬼使神差的走到了李娃的家门口。或许冥冥之中自由安排吧,李娃见他怜愐之心油然而生,照顾公子吃住养病,也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李娃支持他读书重返考场,竟然一举夺得功名。公子做了官,也没有抛弃李娃,恩爱有加,相敬如宾。荥阳公子的父亲也认可了他们的情感,正式迎娶了李娃。李娃嫁过来后遵守妇道,治家严格有条理,荥阳公子官至郡位,深受皇帝赏识,李娃也被封为洴国夫人。

这篇传奇小说,正如作者白行简在结尾所说的,“一个行为放荡的妓女,节操行为竟能达到这种程度,即使是古代的烈女,也不能超过,怎么能不为她感慨呢?”

 

 

文化

方言

陇县是陕西省的西大门,在语言划分上属关中西府方言。西府话听着好像与甘肃口音相近,其实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陇县方言中古汉语词汇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陇县方言历史厚重的表现。这里的苟家沟村是春秋时期秦穆公建都的地方,通过方言可以窥视这方水土上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历史等情况。[15]

 

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盛于宋、明、清时代。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民间就有“百戏”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白虎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全县各家社火昼夜不绝,随场变演,已形成赛社火的风习。

陇州社火脸谱

陇州社火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迁、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属造型艺术。陇州社火的表演内容:多以仙佛精道、神头鬼面;忠臣烈士、披袍秉笏;逐臣孤子、悲欢离合;钹刀赶棒,叱奸骂谗。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演义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经济发展等内容。

陇州社火的特色:马社火是陇州最普遍规模最大的社火。各类社火表演队前均有“黑虎灵官”开道。各类社火表演队的锣鼓队阵容庞大、节奏激烈、气势磅礴、震耳欲聋,表演者挺胸昂首、神采奕奕。展现出黄土地西部壮士的雄风。传神夸张的陇州社火脸谱形成主要特色。[15]

 

 

陇州脸谱

社火纯属哑剧表演形式,它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长时间的类似舞蹈雕塑造型的表演,观众只有从社火所扮人物绘画的脸谱上读懂内容,这就要求脸谱设计有谱可依。

陇州民间艺人根据对所扮角色的理解进行大胆细致的创作。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在突出人物的容貌特征方面刻画十分细致、具体、直观、给人一种原始清晰之感。

 

 

陇州刺绣

陇州刺绣艺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它以纯朴浓郁的地方乡土风味,它以浪漫、粗放、强烈、自然、多姿的造型,给人以美的欣赏。它以图案夸张、绣工精细、针角严密、地方泥土气息浓郁,每针每线都倾注着妇女们内心情思和良好的祝愿。

陇州刺绣品种类有:绣花枕、绣花门帘、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壁挂、百花帐、万名伞、五毒肚、香包、虎头帽、狗头帽、护袖、虎头鞋、猫头鞋、虎枕、猫枕、猪枕、五毒耳枕、秦枕、鲑枕、鱼枕、挂狮、挂龙、挂虎等种类。[15]

 

 

陇州皮影

皮影戏在陇州传承相当久远,大约从剪纸发展而来。由于皮影戏班组织相当简便,所需人员不多,演出诙谐富有乡村情趣,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全县仍有7家皮影戏班活跃在乡村。较完整地保留了西路皮影的原始风格。

陇州皮影

 

陇州皮影制作主要是已故老艺人陈召贤所兴起,他的制作艺术,为陕西西路皮影制作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制作的千余幅皮影制作(粉本),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纯熟的白描技巧。陈召贤从艺40余年,共刻制传统与现代戏剧人物、景物皮影3000余件。150余件皮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件作品各类展赛中获大奖,1989年他入选《中国民间艺人名人录》。

 

 

花灯

花灯制作:每年元宵节有儿童游灯之俗。民间品类众多,式样奇异。有花蓝、鼓儿、火罐、锂鱼、兔儿、轿车等,均为手提花灯。另有悬挂的宫灯、纱灯、转灯等,均属挂灯类。挂灯须请良工制作:手提小灯均为家制。正月初即动手扎制,至初十后,方纸糊染色,彩绘装点,以备出售。编制人员范围逐渐从南部乡镇扩展到全县各乡村。[15]

 

 

陇县窗花

陇州窗花有绘画、剪贴两类。主要以妇孺自制自用,形成春节喜庆、

陇县窗花 

布饰房屋的主要品。春节前上市出售。清代至民国初,以纯色纸刻剪,不加涂染,图案以花鸟、人物为主。建国后,单色窗花已全被染色窗花取代,其刻制精细、刀法娴熟、构图集中、染色鲜明,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每到年终腊月份,在陇县县城各街道、一些乡镇、村落随处可以看到心灵手巧的陇州民间艺人刻制的窗花、剪纸,形成一道道亮丽的民间民俗风景。

 

 

特产

陇县马蹄酥

陇县马蹄酥 

又名蜜馅儿,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现陇县食品加工厂生产。

马蹄酥是唐王李世民的原配夫人长孙皇后,归乡省亲时,传入其家乡陇州的宫廷膳食。长孙皇后原籍陇州香泉乡,如今孙家庄还有娘娘坟遗址。陇县东风乡相公山下的娘娘庙遗址,便是唐代为纪念贤良的长孙皇后奏于圣上减免陇州人民的赋税而建的祠堂。[17]

 

 

宁果

俗称宁果豆豆,是用面粉做成小丸子样,过油后撒上白糖,等冷却后,非常美味的食品。

 

 

油旋、酥馍

陇县的油旋饼和酥馍也是当地两大特色。油旋用发面在炭火锅内烤制而成,卷上核桃花生仁碎粒,香而不油,脆而可口。油旋饼也就一个烧饼大小,四周厚而中间薄,四周一圈一层都是烤干的,口味很独特。

陇州酥馍,皮酥馅儿香甜。稣面包油面加糖馅儿烤制而成。[17]

 

 

陇州羊肉泡

陇州羊肉泡的特点是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食后余味无穷,又有暖胃之功能。特别是冬季,常常排队去吃。陇县羊肉泡和西府其他地区的羊肉泡不同,馍(白面烤饼)顾客用手掰好,放在碗中,热汤中一过,加点粉丝羊血丝,撒上葱花,就着糖蒜,是陇县人日常的早餐之一。[17]

 

 

狗舌头

狗舌头,是一种类似于油旋的饼,但是狗舌头很大,很酥脆,上面有核桃渣,口味很适合青少年,和老年人吃,深的陇州人民的喜爱。

 

 

搅团、蜂蜜粽子

陇县搅团用本地自产的玉米粉制成,配之以油辣子、酸菜,风味独特。

蜂蜜粽子香甜糯软。

 

 

烤烟:自80年代初开始种植,现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5292万公斤,为全省烤烟第二大县,“关山”牌烟叶为陕西省三大名牌产品之一。

 

 

五味子:具有补心肾、益脾胃、增进食欲、强健神经的功效。食用酸甜可口,制作饮料味道鲜美,入药效力更为明显。其资源广布关山林区,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陕西神韵五味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五味子果酒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