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绝骗局,得像保守国家秘密那样保护个人隐私

 GXF360 2017-12-05

  作者:朱达志

  11月27日,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民蔡先生收到了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发短信者冒充蔡先生的女儿“小丽”,称手机掉水里开不了机,只好借同学手机说一件十万火急的事:学校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来校面授培训,一堂课46800元,名额有限。之后,“女儿”又发了一条短信:“46800元是一门课程的培训费,可是我报了两门培训课程,还需缴纳46800元。”蔡先生两次汇款后,故事还没有结束,“女儿”称自己可以直接保送去哈佛,学费是2万美金。为了女儿的大好前途,蔡先生再次汇款13万多元到“女儿”给的指定账户。

杜绝骗局,得像保守国家秘密那样保护个人隐私

  三笔汇款发生之前,蔡先生的确给女儿打了电话,想核实一下情况,但没打通,于是深信女儿的手机真掉水里了,就先后三次给“老师”汇去22万多元现金。直到下午4点,蔡先生才拨通女儿的电话,问清情况发现被骗报警后,警察帮忙追回了最后那笔大额汇款,但前面两笔的小10万元已被骗子成功转走。

  可怜天下父母心!很多上当受骗的家长,之所以那么不计成本和代价地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搭桥,并且表现得那么急迫,恰恰是因为自己以前在受教育方面欠账太多,热切希望子女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超越自己、成就人生、光宗耀祖。在这种时候,我们总不忍心说什么“不是骗子骗术高明,而是家长智商欠费”之类风凉话。该谴责的,当然是那些丧尽天良的骗子。

  不过,光谴责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殚精竭虑地想办法,不能再给骗子以任何欺骗家长的可乘之机。案件发生后,警方积极破案、严厉打击、追回损失等,当然是必要而且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诸如此类的低级骗局会屡屡上演并频频得手。除了提醒家长增强防范意识和骗术识别能力外,还必须从根本上斩断不法分子的行骗路径。

  报道披露,蔡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期台州各地已有多名家长中招,仅11月27日当天,当地的报警平台就接到同类报案6起。骗子们究竟手握了什么法宝,才可以如此肆无忌惮地集中行骗?简单分析即可知,他们手中的法宝,就是那些本应被严密保护的个人信息。

  国内的个人信息保护状况,一直以来都广受诟病。近十几天,新闻报道了全国各地多起政府及高校官网泄露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案例,部分省市政府相继发布通知要求自我排查,及时处理涉及的已泄露的公民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这些泄露公民个人隐私的情况,所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很多人的通讯信息、身份证号甚至家庭及社会关系状况,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商家及不法分子只需花很小的代价,就可以轻松获取那些重要的信息。

  更可怕的是,不法分子不但能轻松获取被骗者的通讯信息等个人隐私,而且还能获悉他们的日常通讯内容及手机使用习惯,不然骗子不会知道蔡先生女儿的关机时间,更不会惟妙惟肖地模仿小丽的说话(短信)风格,从一开始就让蔡先生放松警惕。

  所以,要想最大限度地杜绝类似骗局一再发生,唯有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加大力度,釜底抽薪,这才是相关部门当下最应采取的行动。这一方面要求政府和商家、学校、企事业单位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求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如果能像保守国家秘密那样保护公民个人隐私,那么像蔡先生这样的被骗故事,必将越来越少,乃至绝迹。(朱达志)

[责任编辑:陈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