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资深评标专家的痛苦

 渐华 2017-12-05

        从我国于1987年在工程建设领域开始实行招投标制度直至本世纪初,评标被认为是很神秘、很严肃、很专业的一件事,因此被聘为评标专家会感到很荣誉。那时候通知专家参加评标,多数情况下专家会欣然接受,其中不乏院士、大师以及其他一些资深专家。可近十几年的情况不同了,很难将资深专家请到评标现场。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1、不愿意被当工具使


        有些资深专家坦言:现在招标很多是走形式,为了完成程序的要求,既然如此,我们不是被作为举手工具使用吗?

       

2、评标工作量较大,劳动强度难以承受


        通过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某年公开发包的1118个施工标的投标人数量进行过统计,结果表明:投标人数量在10家以上的标段有432个,占统计总数的近40%。


        更为严峻的是投标人数量超过10家的432个标段中竟有56个标段的投标人超过30家,其中最多的两个标段投标人数量均达到58家。在较短的时间和封闭的评标环境中既要熟悉招标文件的要求,又要翻阅如此多的投标文件,最后还要提供书面的评标意见,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3、性价比太低


        “性价比太低”这句话是一名资深专家的原话,这种表达不一定很准确,但其进一步的解释是:“评一天标的报酬是800—1000元,而参加初步设计评审或参加一些设计方案的论证,一天的报酬有好几千,因此谁愿意评标呢?”


        就此而言如果是外地专家可能就更不划算了,因为外地专家往往需要评标的前一天报到,评标结束的后一天返程,这样连前带后即使真正的评标时间只有1天,但实际占用3天,区区数百元或千元的报酬,与其实际的脑力和体力支出也是不成比例。


4、评标的环境过于压抑


        一位资深专家在谈及不愿评标的话题时谈到:“资深专家不愿意参加评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评标环境太恐怖,视评委如犯罪嫌疑人,例如,签什么《承诺书》,收缴手机,等等,极大地损伤了评委的自尊。”有了这样的感受,谁还会再积极参与呢?

        

5、部分资深专家是为了避嫌,所以不愿参加


        一名资深专家对不愿参加评标做出如下解释:“每次评标前总会有很多单位的领导打招呼,得罪哪一家都不好,因此索性不去参加是最好的选择”。这种解释也很有代表性。


(来源:标书制作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