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水木年华138 2017-12-05

摘要: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轻身“药物,并不能等同于使减轻体质量,身体行动轻捷灵敏,其含义是广泛的。 “轻身”的含义是广泛的,从药物的功效理解,包括了祛湿、活血、补气、安神等多种功效。对轻身的正确理解对于中药的现代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The slimming medicine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ooks did not hold the same meaning asweight reduction and body light and agile, its meaning was extensive. The term of‘slimming’also had other meanings, suchas dispelling dampness, promoting blood movement, supplementing vital energy and tranquilization and so on. It is important to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exactly.

在历代的本草著作中,论及药物功效时,提出“轻身”的概念,认为某些药物可以“久服轻身”。近年来,随着对一些代谢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等的研究深入,药物的“轻身”作用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正确地理解药物“轻身”的含义及其功效,对于临床防治疾病、基础研究和本草学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轻身”药物的分类

粗略统计,《神农本草经》118味,《本草别录》62味,《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各5味,《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各2味、《开宝本草》、《证类本草》各1味(上述记载药物有少量重复)。历代本草记载具“轻身”功效的药物达200余味。

根据《中药学》统编教材对中药的分类,可以将具有“轻身”功效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①益气健脾类:人参、白术、山药等;②温肾助阳类:肉苁蓉、肉桂、紫石英、蜀椒、仙茅等;③滋阴益肾类:地黄、天门冬、葳蕤、黑芝麻、枸杞子等;④滋养肺胃之阴类:黄精、麦冬、石斛;⑤祛风湿类:细辛、防风、羌活、地肤子等;⑥解表类:柴胡、升麻、紫苏、桂枝、牛蒡子等;⑦补肝肾强筋骨类:牛膝、菟丝子、杜仲;⑧渗湿类: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等;⑨安神类:远志、石菖蒲、柏子仁、龙眼肉等;⑩平肝熄风类:赤箭、甘菊花; 收涩类:藕实茎、芡实、赤石脂、禹余粮等; 活血类:益母草等; 清热凉血类:犀角、苦参等; 化痰药:葶苈子; 杀虫药:雄黄、雌黄;理气类:旋覆花、蔷薇、檀香; 玉石类:玉石、青玉等; 蔬果菜:莴苣、野蚕豆等。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对“轻身”功效定义的认识

目前对轻身的认识,不外乎以下两类:有学者认为,“轻身”是道教学说在本草著作中的反映,所谓“轻身”即是道教中追求的所谓“登仙”。第二,“轻身”含有使减轻体质量,身体行动轻捷灵敏之意[1]。

药物的“轻身”功效是多方面的

1、从历代本草著作的描述来看,笔者认为中医轻身的功效主要见于以下6个方面。 金石药物的“轻身”功效 如历代本草中,有一部分金石药,即以某些金属如铅、汞、金、银,或如钟乳石、云母、硫黄等被赋予了“轻身”的功效。如《神农本草经》上曰:“食石者,肥泽不老”、“饵丹砂、雄黄、雌黄、云母,各单服之,皆令人长生飞行”[2]23。现代研究发现金石类药物中含有铁、硅、钾、钠等。云母等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或硅的氧化物,同时含有多种其他微量元素;紫石英、禹余粮由铁的氧化物和其他微量元素组成。一般都含有磷、钾、钙、镁、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多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摄入可以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自然可以“轻身”。

2、 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的“轻身”作用 历代本草中所涉及到的具有“轻身”功效的药物,包括了部分祛风湿、活血的药物,如细辛、防风、羌活等。从中医理论分析,这些药物主要治疗风湿痹痛、关节疼痛、肢体不利等症,而这些症状本身就会造成身体的活动不便,因此,这些药物治疗后,使机体关节通利,血脉气血调和,筋脉得养,四肢百骸气血流通,自然能“轻身”了。如《本草纲目》引王嘉谟言曰:“羌活本手足太阳表里引经之药,又入足少阴、厥阴。名列君部之中,非柔懦之主,小无不入,大无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风之邪,利周身百节之痛,故能轻身也”[3]579。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3. 补肝肾,强筋骨药物的“轻身”功效 历代本草中记载了一些补肝肾的药物具有“轻身”的功效。如中认为补肝肾、坚筋骨的杜仲具有“轻身耐老”的作用。李时珍发挥说:“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而张隐庵则说:“久服则金水相生,精气充足,故轻身耐老也”。再如论及补肝肾的枸杞子时,李时珍说:“此药能除邪热,明目轻身”。并举例说“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返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陈修园则说:“(菟丝子)久服,肾水足则目明,肾气壮则身轻。华元化云,肾者,性命之根也。肾得补则延年”[4]85。肾精得充,四肢百骸得养,活动起来轻捷有力。肝为罴极之本,主筋,其华在爪;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主骨生髓。肝血得养,肾精得充,四肢百骸得养,活动起来轻捷有力。因此,一些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就具有了“轻身”的功效。如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龟板)久服轻身不饥者,言阴精充足之效也”[4]65。再如滋阴之葳蕤,《神农本草经》认为其久服“主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黯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2]48。张隐庵解释说:“跌筋者,筋不柔和也。结肉者,肉无膏泽也。诸不足者,申明以上诸证皆属于津液不足也。久服则津液充满,故去面上之黑黯,好颜色则肌肤润泽,且轻身不老”[4]97。

4. 利水渗湿、化痰浊药物的“轻身”功效 痰湿为阴邪,性寒而黏滞难解,容易阻滞气机,出现气机不畅之脘痞、胸闷、头目、关节重着疼痛,或停留于局部,出现水肿等症,“因于湿,首如裹”,痰湿使肢体或困重,或活动不便。经过治疗以后,水湿得去,则身体相对轻盈,也可认为“轻身”。故一些利水渗湿的药物也被古人认为有轻身的功效。如泽泻等。如陈修园说:“薏苡仁久服轻身者,以湿行则脾健而身轻,金清则肺治而气益也”[4]55。清代叶天士在解释猪苓的功效时论述到“猪苓味甘益脾,脾统血,脾旺故耐老。辛甘益肺,肺主气,气和故身轻也”[5]。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5. 散表邪,调和营卫药物的“轻身”功效 本草中还有一类解表的药物也被认为有“轻身”的功效,如柴胡、升麻、浮(水)萍等。对于升麻,张隐庵说:“主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气……久服,则阴津上滋,故不夭;阳气盛故轻身;阴阳充足则年长矣”。对于桂枝,张隐庵则说:“桂禀少阳之木气,通利三焦……三焦通会元真于腠理,故轻身不老”[4]23。陈修园则认为“风行周身者,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者,关节之风也;身重者,病风而不能蹻捷也。防风之甘温发散,可以统主之”[4]34。

从历代医家的论述可以看出,解表药之所以有“轻身”的功效,主要是因为解表药有解除表证,散表寒、通经络、利表湿、和营卫的作用。表邪客于肌表,使营卫失和,经气不舒,会出现头身疼痛、关节疼痛拘急等症状。也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之理。解表药物通过散表寒、透表热、祛表湿、和营卫等作用使营卫和谐,血脉和利,即为“轻身”。

6. 安神定志药“轻身”功效 本草著作认为远志、石菖蒲、柏子仁、龙眼肉等安神药物具有轻身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这些药物中有的能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或有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或可提高智力和记忆力,而起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这可能是安神药物具有轻身功效的另一解释[6]。

其他的,如补中益气等类药物也具有一定的轻身功效,此不赘述。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正确认识药物的“轻身”功效

1. 轻身药是道家服食思想的一种反映 “轻身”是魏晋服食风气在本草著作中的反映。众所周知,方士之术始于秦汉,盛于魏晋南北朝。服药炼丹,追求长生不死,得道飞升是道教的主要内容之一有些道家人物为此而精研药物成为医药学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一些思想不可避免地被带到本草著作中来。

服食起源于道家,养生既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为。道家希望通过养生,因修得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达到“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与天地永存的境界。如梁武帝萧衍赐给道士陶弘景黄金、朱砂、雄黄等以供烧炼,“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及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7]。

在道教人物的提倡与影响下,寻求仙药与炼制金丹的风气很盛。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云:“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物,体生毛羽,行厨立至”。所谓上药,有五芝,即通常所说的灵芝草,还有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余粮等,“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葛洪根据《神农本草经》“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的原则,将仙药作了区分,他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或云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苟杞也”[2]66。在葛洪开列的仙药中,被列在上的以矿物居多,被列在次的则以草药居多。道家认为金丹原料采自天地之间,丹砂可治身体五脏百病,久服通明不老;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空青、曾青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石胆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金性不腐败,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8]。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2. 药物“轻身”功效对现代药物开发的启示

2.1“轻身”药与减肥 本草中记载的“轻身”药与减肥有较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表明祛痰化浊,利湿降脂类药物如苍术、荷叶、薏苡仁等;活血化瘀类如益母草、丹参等; 滋阴养血类如旱莲草、当归、女贞子等;益气健脾类如黄芪、人参、白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肥作用。

但轻身是否意味减肥呢?笔者收集了近l5年来公开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报道42篇,将其使用的药物品种和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这42篇报道中,累计使用中药130味,按目前《中药学》的分类方法分类,涉及到解表、清热,泻下,祛风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理气、消食、驱虫、止血,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平喘、平肝熄风,补虚,收敛、外用及其它等16类药物,其中本草标有“轻身”作用的药物有48味,占37%。本草载具“轻身”功效者有泽泻、自来、甘草、柴胡、生地黄、桂枝、薏苡仁、茵陈、苍术、枳壳、草决明、芒硝12味。这些都是临床较常用的减肥药物。不难看出,在临床用于减肥的药物中,“轻身 药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在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中,“轻身 药所占比例更高。说明轻身药用于减肥是有一定意义的。

2.2 “轻身”药与抗衰老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不饥轻身延年”的中药近30味,其中包括山药、蜂蜜、蜜蜡、茯苓、莲子、芡实、苍术、白术、天门冬、麦门冬、泽泻、赤石脂等。随后的历代著名中药方书中,也大量记载转录了不少可以减少饥饿感并用于救荒度馑的单药或组方,常见的还有黑大豆、胡麻、蔓荆子、红枣、黄精、松叶、松脂、松仁、柏叶、柏脂、柏子仁、杏仁、蒺藜、桑椹等。现代的一些研究表明,部分中药或其提取物确实有调控(抑制)食欲作用[9]。

中药材抗衰老与耐饥饿能力相关并非偶然。最近的研究证实,限制热量摄入是广泛适用于各类动物种属的抗衰老方法。因此,将减少饥饿感、抑食减重的中药与抗衰老中药整合研究,以实现“不饥轻身延年”的共同目标,是一个充满前景的崭新研究方向。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从红参中提取出的麦芽醇,可与体内自由基结合,抑制过氧化反应,降低脂褐素和增龄色素的沉积,延缓衰老。甘草、蒲黄、菟丝子中的黄酮化合物,芝麻中的木酚素,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甘草次酸、苍术醇、苍术酮、茯苓多糖等,也都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微量元素硒、锌、铜、锰等,已证明是有效的抗氧化剂或是构成抗氧化成分所必需的物质[10]。

2.3“轻身”药与调节免疫 上述轻身延年药中有相当一部分含有促免疫作用、免疫调节作用的化学成分。例如人参、天麻(赤箭)等含有多糖;人参含皂苷;女贞子、地肤子、大枣、连翘、牛膝等含齐墩果酸;青蒿含青蒿素(内脂类)。人参皂苷对甾体制剂引起的肾上腺和胸腺萎缩有拮抗作用,能维护胸腺分泌激素,促进T细胞的形成和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灵芝、白术也能促进T细胞的增加,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麦冬、黄精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细胞免疫功能[11]。

3.“轻身”药与补充微量元素 人体所需微量元素一般从食物和水中摄取。但部分人群吸收功能较差,容易缺乏微量元素,从而加速衰老。轻身延年药是提供微量元素的丰富源泉。前述金石类药物中含有铁、硅、钾、钠、钙、镁等。云母等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或硅的氧化物,同时含有多种其他微量元素;紫石英、禹余粮由铁的氧化物和其他微量元素组成;空青、曾青、扁青等由铜的化合物组成。前述多种动植物类药物中一般都含有磷、钾、钙、镁、铁等多种微量元素[12]。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4.“轻身”药与调节和改善神经功能 笔者注意到,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轻身”药多注有“养精神”、“养神”、“安神”、“安魂魄”、“强魂”、“保神”、“安心”、“安心气”、“不梦痛”、“魔寐”、“不忘”、“不迷”、“开心”、“益智”、“聪慧”、“先知”、“聪察”、“强志”、“令人喜乐无忧”等功能。如人参、女贞子、茯苓、赤芝、黑芝、青芝等。

现代研究发现轻身延年药中有的能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或有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或可提高智力和记忆力,而起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结语

笔者认为,历代本草中记载的“轻身“药物,并不能等同于使减轻体质量,身体行动轻捷灵敏,其含义是广泛的。总的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道教思想在中医本草著作中的反应,提示在中医本草学发展过程中,曾与道教有一定联系;第二,“轻身”的含义是广泛的,从药物的功效理解,包括了祛湿、活血、补气、安神等多种功效。对“轻身”药的正确理解对于中药的现代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中医谈中药“轻身”药辨析

参 考 文 献

[1] 陈可冀.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第1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538 CHEN Ke-ji.The Literature Essence of Gerontology of ChineseTraditional Medicine.VolⅠ.Beijing:Scientific and TechnicalDocument Press,1989:538

[2] 葛洪.神农本草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GE Hong.Sheng Nong,s Herbal Classic.Beijing:People,s MedicalPublishing House,1957

[3]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点校本.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LI Shi-zhen.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Beijing:Ancient Booksof TCM Press,1994

[4]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CHEN Xiu-yuan.Interpretation of Sheng Nong,s Herbal Classic.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82

[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287 YE Tian-shi.A Guide to Clinical Practice.Shanghai:Shanghai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4:287

[6] 王德仁.《本草纲目》中轻身延年药梗概.中成药,1995,17(2):38-39 WANG De-ren.General compendium of Light-weight Yannianproprietary of TCM in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Chinese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1995,17(2):38-39

[7] 王一帆.服食金丹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和唐代的盛行.中医文献杂志,2003,2(15):8-9 WANG Yi-fan.The origin and prevalence of taking the cinnabar inWei Jin and Tang Dynasty.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terature,2003,2(15):8-9

[8] 薛公忱.《艳朴子·内篇》长生思怒辨析.中医文献杂志,1996,8(2):17 XUE Gong-chen.The analysis of longevity of thinking and anger inYan Pu Zi.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6,8(2):17

[9] 沈晓东,王玉英,华卫国.具有食欲抑制作用中药的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5):95-97 SHEN Xiao-dong,WANG Yu-ying,HUA Wei-guo.Researchadvances in appetite-controlling materia medica.Shanghai Journalof TCM,2008,42(5):95-97

[10] 松原利行,高桥敏,铃英世.白术减肥作用及亚急性毒性试验.家庭药研究,2005,24(5):27-33 Matsuhara Riyuki,Takahashi Min,LING Ying-shi.The slimmingeffect and subacute toxicity test of Atractylodes.Family medicineresearch,2005,24(5):27-33

[11] 张睿,肖文平,田维熙.绿茶提取物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作用.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A):42-47 ZHANG Rui,XIAO Wen-ping,TIAN Wei-xi.Inhibitory effectsof green tea extract on fatty acid synthase.Journal of Yunnan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2004,26(6A):42-47

[12] 陈永灿.《本草纲目》强记益智药方汇述特色探讨.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182-2184 CHEN Yong-can.Discussion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ilingChinese drugs and prescriptions of improving recollection andintelligence in Ben Cao Gang Mu.Chinese Archives of TCM,2008,26(10):2182-21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