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言。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僧肇谨言:我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陛下您圣智英明,与道神会;妙应万物,统贯衆理·,日理万机,弘道终日;威武 震四海,文敎经万世。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 涅槃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殆非群情之所测。 涅槃之道,乃是佛敎一切敎说的最终归趣,佛敎大乘经典的立言根本。它渺轿而 无形相,超出了常人视听的范围,它幽玄而虚寂,非常人之情见所能测度。 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槃一义。常以听习为先但肇才识闇短。虽屡蒙诲喻。犹怀疑漠漠。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以为永慨。 僧肇人虽 卑微,但也蒙受国恩,得以有机会在学馆听讲。在罗什大师门下十多年,虽然各种佛 经的妙理听了不少,但涅槃之义常以听习爲先。肇才疏学浅,虽屡蒙敎诲开导,但仍 未能透彻地领悟大义。努力尽自己的能力去体悟,似乎有所理解,然未经明师高士先示,不敢自以爲一定如此。不幸罗什大师去世,使我失去了咨询参问的良师,以此爲永远的遗憾!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陛下圣德不孤,独与罗什大师默然神契,心心相印,因而能弘扬佛法,化导世俗。 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姚嵩书。问无为宗极。何者。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即无复于生死。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 一日有机会拜读到您的〈答安城侯姚嵩书〉,在回答「何爲涅槃根本义」时,您说: 「衆生之所以长久地流转生死不得解脱,都是由于他们执着种种贪欲的缘故。如果能 断灭妄心贪欲,就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超脱生死,冥潜心神,玄妙寂默,无名无相, 这就是涅槃。 既曰涅槃。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斯乃穷微言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自非道参文殊。德慈侔氏。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堑。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 旣然称之爲涅槃,它还有什么名呢?」这眞是穷尽佛典精义的高论,超越一切的美谈。如果不是与文殊菩萨合道,与弥勒菩萨合德,哪能如此弘道,使佛法 大敎再兴,无名幽旨彰显? 寻玩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岂直当时之胜轨。方乃累劫之津梁矣。 反复体味文旨,愈加爱不释手,心中时有所悟,往往激奋 不已。这不但是当时指点迷津的明灯,更是万世渡人的桥梁。 然圣旨渊玄。理微言约。可以匠彼先进。拯拔高士。惧言题之流。或未尽上意。庶拟孔易十翼之作。岂贪丰文。图以弘显幽旨。 然而,圣旨精微玄妙,言语简约而道理深奥,可以使理解能力强,已有一定佛法 基础的人得益匪浅,更上一层楼,但那些滞文守句之辈,却未必能尽解圣上的旨意。 因此,我想模仿孔子作「十翼」注解发挥《易经》那样写一篇东西,目的并不在增广 文字,而在演释您文中的深妙之旨。 辄作涅槃无名论。论有九折十演。博采众经。托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关诣神心。穷究远当。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 现在写成的 <涅槃无名论〉,共有九折十演。论文博采衆经,引经据典,是爲了 尽可能地把陛下您关于涅槃无名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论文不敢说已经关涉到了神心 之微妙,极尽了玄远允当之理。只是就自己的理解对玄妙之门谈点看法,提供给各位 学佛者参考而已。 论末章云。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太甚径庭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 您的〈答安城侯姚嵩书〉末章中说:「各家理解佛敎的第一义谛,都说寂然空 寂,无有圣人。我常常认爲这个说法与佛法大义相去太远,且不近人情。如果说没有 圣人,那么知道无的是谁呢?」 实如明诏。实如明诏。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幸遭高判。宗徒 [巾*畫]然。扣关之俦。蔚登玄室。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 完全如您所说,您说得太对了!道者,恍恍惚惚,其 中有精,如果没有圣人,谁与道游?近来不少学佛者,由于不明白这个道理,因而在 佛道门前犹豫不决,整天心存疑虑,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幸逢明君,高见判决,使大 家豁然开悟,求佛道之人,得以了知涅槃胜义。眞可谓佛法再现于中华,佛光映照于 千载。 今演论之作旨。曲辨涅槃无名之体寂。彼廓然排方外之谈。条牒如左。谨以仰呈。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指授。僧肇言。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 今写成的〈涅槃无名论〉,主要是爲了演释涅槃无名之体,同时也是爲了平息种 种对涅槃的不正确看法。今把文章抄写如左,谨呈圣上。不当之处,祈盼赐正。僧肇谨言「泥曰、泥洹、涅槃」,这三个名称先后于不同的时间出现,其意思是一样的, 只是译音有所不同而已称「涅槃」者爲正音。 开宗第一 无名曰。经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而曰有余无余者。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 无名曰:佛经中所说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汉译爲「无爲」,也称「灭度」。 译爲无爲者,取其虚无寂寞、妙绝于有爲之意。译爲灭度者,取其灭尽烦恼、度脱衆 生之意。从根本上说,涅槃是无形、无名称的。而佛经中所谓有余、无余云云,都是 随顺世俗、应机接物的假名而已。 余尝试言之。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矌。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潢漭惚恍。若存若往。五目不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冥冥窈窅。谁见谁晓。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 让我尝试著作如下论述:涅槃之爲道,寂寥虚旷,无法从形名方面来求得它•,微 妙无相,起心动念也无法了解它。它超越世间的种种果报,无限广大,永恒长久。尾 随在它后面,看不到它的踪影;迎面朝向它,也看不到它的头首。它超脱了六道轮回, 达到了无生无灭。它有无莫测,来往难定。眼观不见其容貌,耳听不闻其声响,它深幽玄妙,谁能见到它?谁能知晓它?然而,它又包含一切,无所不在,独自超然于有 无之外。 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约听而雨华。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这样,对于无名无相的涅槃,如果强要去谈论它,便会丧失其眞性;强要去认知 它,反而会愚昧无知:把它视爲有,会违背它虚寂的本性;把它说成是无,又会伤害 它的存在。所以释迦佛尼在摩竭陀不说法,维摩居士在毗耶离不开口:须菩提说而无 说以显佛法深义,诸天神听而无听散花以作供养。这都是由于他们与理相契,因而才 默然不说。并不是他们对涅槃无所证知,而是所证知的不可言说。 经云。真解脱者。离于言数。寂灭永安。无始无终。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虚空。无名无说。 佛经中说,眞正的解脱离于名言法数,寂灭永安:没有开始,没有终结,旣不昏 暗,也不明亮;旣不寒冷,也不暑热:湛然如虚空,没有名称,无可言说。 论曰。涅槃非有。亦复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寻夫经论之作。岂虚构哉。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 《中论》 等佛典中也说,涅槃旣不是有,也不是无,言语无法诠释它,心识无法把握它。探究 佛敎经论的这些说法,哪里是空发的议论呢?事实上,涅槃确实旣不是有,也不是无, 所以旣不可把它执着爲有,也不可把它执着爲无。 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而幽灵不竭。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万累都捐。故与道通洞。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 爲什么这么说呢?因爲探究一下宇宙万有的根本,它们都是五蕴和合的结果,并 无实体,一切都可以归之于寂灭虚无;再推究一下寂灭虚无之境,幽深灵妙的佛道圣境恒久妙存。佛道圣境恒久妙存,故证理悟道而湛然常存;宇宙万有虚假不实,故抛 尽烦恼而淸净无爲。抛尽烦恼而淸净无爲,所以就能与道爲一;证理悟道而湛然常存, 所以就能神妙无穷而无功。 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与道通洞。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故不可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为无。 神妙无穷而无功,所以就能至功常存。与道爲一,所以就 能虚寂而不变。虚寂而不变,所以不可说是有•,至功常存,所以不可说是无。 然则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恬焉而夷。怕焉而泰。九流于是乎交归。众圣于是乎冥会。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榜。标其方域。而语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这样, 涅槃之爲道,在外在表现上虽有有无之称,在内在本质上却绝非是有亦非是无,因而视听不可及,禅定不可证。它寂然恬静,淡泊泰然。于是,衆生得以交归于此,衆圣 得以冥会于此。此乃无名无相之境,虚玄至极之鄕。如欲以有或无来标明它,指出它 的方所,又说它是神妙之道,岂不离得太远了吗? 覆体第二 有名曰。夫名号不虚生。称谓不自起。经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者。盖是返本之真名。神道之妙称者也。请试陈之。 有名曰:名号不会虚生,称谓不会自起。佛经中说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都是 返本之眞名,神道之妙称。请允许我试作如下陈述: 有余者。谓如来大觉始兴。法身初建。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觉之茂林。积万善于旷劫。荡无始之遗尘。三明镜于内。神光照于外。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仰攀玄根。俯提弱丧。超迈三域。独蹈大方。启八正之平路。坦众庶之夷途。骋六通之神骥。乘五衍之安车。 所谓「有余涅槃」,是说如来的大觉始兴,如来的法身初建•,淸除一切烦恼,憩 息于解脱之境;积万世之善德,除无始之无明;神智鉴照于内,神光玄照于外;始则 誓度一切衆生,终则慈悲救苦救难:仰上证悟正理,俯下拯世济俗;超越生死,独践 大道,开通种种趋于解脱的途径,坦平种种歪门邪道;具有化物应机的各种神通,通 过种种正行而达到那解脱之圣境。 至能出生入死。与物推移。道无不洽。德无不施。穷化母之始物,极玄枢之妙用。廓虚宇于无疆。耀萨云于幽烛。将绝朕于九止,永沦太虚。而有余缘不尽。余迹不泯。业报犹魂。圣智尚存。此有余涅槃也。经曰陶治尘滓。如炼真金。万累都尽。而灵觉独存。 以至于能出生入死,与物推移,处处合道,广施恩 德:穷尽因缘生物之理,极尽妙道变化之用;虚宇无处不寂,智光无幽不照,将要绝形迹于三界,永入寂灭虚无(无余涅槃),然而尙有余缘未尽,余迹未泯,业报之果 犹在,圣智尙存,这就是「有余涅槃」。所以佛经中说:去除烦恼,犹如冶鍊眞金; 矿秽去而眞金现,烦恼尽而灵觉存。 无余者。谓至人教缘都讫。灵照永灭。廓尔无朕。故曰无余。 所谓「无余涅槃」,是说至人因果皆尽,灵照亦灭,寂然无任何形迹,所以称之 爲「无余」涅槃。 何则。夫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然则智以形倦。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弗已。 爲什么呢?因爲大患莫过于有身,所以灭身以归无;一切有爲都是先有智虑,所以绝智以沦虚。否则,智爲形累,疲倦不堪;形爲智制,日夜劳作;智形相役,转于生死之长途,虽疲而不止。 经曰。智为杂毒。形为桎梏。渊默以之而辽。患难以之而起。所以至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与群有永分。浑尔与太虚同体。寂焉无闻。怕尔无兆。冥冥长往。莫知所之。 佛经中说:智虑毒害人,形体束缚人,无余涅槃因之而遥远,病患灾难因之而生 起。所以至人捐其形患,绝其思虑,身智俱灭,无累无患•,超然于有无生灭之外,浑 然与太虚大道同体;寂然无声,泊然无形,冥然而往,莫知何去。 其犹灯尽火灭。膏明俱竭。此无余涅槃也。经云。五阴永尽。譬如灯灭。 其犹如灯尽火灭, 灯油与光亮俱竭,身形与智虑的彻底断灭,这就是「无余涅槃」。所以佛经中说:五蕴永尽,譬如灯灭。 然则有余可以有称。无余可以无名。无名立。则宗虚者欣尚于冲默。有称生。则怀德者弥仰于圣功。斯乃诰典之所垂文。先圣之所轨辙。而曰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使夫怀德者自绝。宗虚者靡托。无异杜耳目于胎壳。掩玄象于云霄外。而责宫商之异。辩玄素之殊者也。 旣然如此,那么有余涅槃可以有称,无余涅槃可以无名。无名成立,则宗奉虚无 者欣喜地更加崇尙寂灭无余,有称生起,心怀仁德者更加仰慕圣功德行。这是佛典中的明示,先圣所立的轨辙,而您却偏说「在外在表现上虽有有无之称,在内在本质上 却绝非是有亦非是无,因而视听不可及,禅定不可证。」从而使心怀仁德者自我绝灭, 使宗奉虚无者无所依托。此无异于闭目塞听于胎壳,掩蔽天象于霄汉,却要来辨五音 之异、黑白之殊。 子徒知远推至人于有无之表。高韵绝唱于形名之外。而论旨竟莫知所归。幽途故自蕴而未显。静思幽寻。寄怀无所。岂所谓朗大明于冥室。奏玄响于无闻者哉 您只知把至人远推到有无之外,唱高调绝灭一切名相,所论之宗旨 却莫知所归。幽深的途径自己蕴藏起来,静静地寻思,无所寄怀,这哪里是佛光普照于世界,佛音遍闻于衆生? 位体第三 无名曰。有余无余者。盖是涅槃之外称。应物之假名耳。而存称谓者封名。志器象者耽形。名也极于题目。形也尽于方圆。方圆有所不写。题目有所不传。焉可以名于无名。而形于无形者哉。 无名曰:所谓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都是涅槃外在的称号,应会外物的假名。而 存称谓者,就会受封于名;着器象者,就会沉迷于形。名,涵括一切名称;形,穷尽一切方圆。方圆有所不能槪括,名称有所不能表达。无名之体,岂可以名名之?无形之体,岂可以形形之? 难序云。有余无余者。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亦是如来隐显之诚迹也。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又非至人环中之妙术耳。子独不闻正观之说欤。 问难中所说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确实都是如来显示寂静之体,方便敎化衆生 的本意,也是如来隐显的两种实迹。但并不是无相无名的涅槃之极致,也不是至人超 于物象和是非之外的妙道。您难道没有听说过佛经中关于正观的说法吗? 维摩诘言。我观如来无始无终。六入已过。三界已出。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无言无说。心行处灭。以此观者。乃名正观。以他观者。非见佛也。 《维摩经》中说:我观如来无始无终,超越了生死,脱离了三界。不在方所,不 离方所:旣非有爲,也非无爲;不可以识去识别它,不可以智去觉知它;无言无说, 心智绝灭。以此观者,是名正观;以他观者,非见佛也。 放光云。佛如虚空。无去无来。应缘而现。无有方所。然则圣人之在天下也。寂莫虚无。无执无竞。 导而弗先。感而后应。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像。对之弗知其所以来。随之因识其所以往。恍焉而有。总焉而亡。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 《放光般若经》中说:佛犹如虚空,旣无去,亦无来,应会机缘而出现,但它无 有方所。这样,圣人之在天下,寂寞虚无,无执无竞,引导而不在先,有感而然后应。 犹如深谷的回响,明镜中的映像,面对着它却并不知其所以来,随之在后却并不识其 所以往。恍恍然似乎是有,惚惚然似乎又没有了。动而逾静,隐而弥彰,出入幽冥, 变化无常。 其为称也。因应而作。显迹为生。息迹为灭。生名有余。灭名无余。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无名之道。于何不名。 它的名称,随机应化而有,显迹爲生,息迹爲灭。生则名爲有余,灭则名 爲无余。这样,有和无的名称,都本于无名,无名之道,于何名而不名? 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因此,至人居于方则方,住于圆则圆,在天则爲天,在人则爲人◦推本寻原,旣能爲天又能爲人者,岂是天或人所能爲?实在是因爲旣非天又非人,所以才旣能爲天 又能爲人。 其为治也。故应而不为。因而不施。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应而不为。故为莫之大。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乎无名。 其治物化人,应会而无所作爲,随顺而无所施予。随顺而无所施予,所以 才无所不施,没有比它的施予更广的了;应会而无所作爲,所以才无所不爲,没有比 它的作爲更大的了。作爲最大,所以乃返于小成:施予最广,所以乃归于无名。 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 佛经中说:菩提之道,不可思虑。至高无上,广大而无极致;至深无下,幽深而不可测度大可包天地,小可入无间,所以称之爲道。 然则涅槃之道。不可以有无得之。明矣。而惑者睹神变因谓之有。见灭度便谓之无。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以标榜玄道。而语圣心者乎。 这样,涅槃之道不可从有或无 而得之,就是很淸楚的了。然而,愚惑的人看到神变,即谓之有;看到灭度,又说它 是无。有和无的境界,虚妄存想的领域,岂足以说明玄道而谈论圣心呢? 意谓至人寂怕无兆。隐显同源。存不为有。亡不为无。何则。 我想,至人寂然而无任何形状,隐和显同出于一源,存而不爲有,亡而不爲无。 爲什么呢? 佛言。吾无生不生。虽生不生。无形不形。虽形不形。以知存不为有。经云。菩萨入无尽三昧。尽见过去灭度诸佛。又云。入于涅槃而不般涅槃。以知亡不为无。 佛陀说过:我无生不生,虽生不生;无形不形,虽形不形。据此可知,存 而不爲有。佛经中说:菩萨入无尽三昧,尽见过去灭度诸佛。又说:入于涅槃而不涅 槃。据此可知,亡而不爲无。 亡不为无。虽无而有。存不为有。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故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故所谓非无。然则涅槃之道。果出有无之域。绝言象之径。断矣。 亡而不爲无,所以虽无而有•,存而不爲有,所以虽有而 无。虽有而无,所以说非有•,虽无而有,所以说非无。这样,则涅槃之道,确实爲超 越有无、断绝言象,就是可以肯定的了。 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无乃乖乎神极。伤于玄旨者也。 您认爲圣人患于有身,所以灭身以归无,一切有爲都是先有智虑,所以绝智以沦 虚。岂不是有违于神妙至理,有伤于幽玄经旨? 经曰。法身无象。应物而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 佛经中说:法身无象,应物而现形象; 般若无知,对缘而起观照。万机顿赴而不能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能乱其虑。其动如 行云,其止如谷神,哪里是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的呢? 既无心于动静。亦无象于去来。去来不以象。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然则心生于有心。象出于有象。象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动。纭纭自彼。于我何为。 旣无心于彼此,也无象于 来去,来去而不以象,所以无器而不形:动静而不以心,所以无感而不应。这样,心 生于有心,象出于有象。象并非是从我而出,所以金石虽流而我不燋:心并非是由我 而生,所以日有所用而我不动。纷纷纭纭皆来自于彼,与我有什么相干呢? 所以智周万物而不劳。形充八极而无患。益不可盈。损不可亏。宁复痾疠中逵。寿极双树。灵竭天棺。体尽焚燎者哉。 所以圣智周遍万物而不劳,圣形充满八方而无患。增益而不能使它更充满,减损 而不能使它有所亏少。哪里像有些人所认爲的那样,说佛陀中途染疾,寿尽于双树林, 遗体又被火化? 而惑者居见闻之境。寻殊应之迹。秉执规矩而拟大方。欲以智劳至人。形患大圣。谓舍有入无。因以名之。岂谓采微言于听表。拔玄根于虚壤者哉 然而,愚惑之人却以见闻觉知来追寻无名无相之妙迹,以方圆规矩来 拟量无形之大方,想要以智有劳于至人,以形有患于圣人。说「舍有而入无」,只是 一种方便说法,哪里是说要于言象之外去寻微言,要于虚寂之中去求大道呢? 征出第四 有名曰。夫浑元剖判。万有参分。有既有矣不得不无。无自不无。必因于有。所以高下相倾。有无相生。此乃自然之数。数极于是。以此而观。化母所育。理无幽显。恢诡憰怪。无非有也。有化而无。无非无也。然则有无之境。理无不统。经曰。有无二法。摄一切法。又称三无为者。虚空。数缘尽。非数缘尽。数缘尽者。即涅槃也。而论云。有无之表。别有妙道。妙于有无。谓之涅槃。请核妙道之本。果若有也。虽妙非无。虽妙非无。即入有境。果若无也。无即无差。无而无差。即入无境。总而括之。即而究之。无有异有而非无。无有异无而非有者。明矣。而曰有无之外别有妙道。非有非无谓之涅槃。吾闻其语。未即于心也 有名曰:开天辟地,万物化生。从无而生成了有,有了「有」也就必然有「无」, 无并不能自己成爲无,必须相对于「有」才有所谓的「无」。所以高和下相依而有, 有和无相待而生,这是自然的定数,定数之根本即在于此。以此而观,开天辟地所化 育的东西,其理并无幽显之分。无论怎样离奇神异,总不外乎是有;有化而爲无,总 不外乎是无。这样,有无之境,理无不统。佛经中说••有无二法,统摄一切法。又说 有三种无爲,即虚空无爲、择灭无爲和非择灭无爲。择灭无爲即是涅槃。 然而,您论中说,在有无之外另有妙道,妙于有无,称之爲涅槃。让我们来核实 一下妙道之本。如果它确实存在,那么它虽然玄妙,但并不是无•,玄妙而并不是无, 那么就入了「有」境。如果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不存在便无差别,不存在而无差别, 那么就入了「无」境。总括言之,推究妙道之本,若不是有,那就是无,不可能旣不是有,也不是无•,若不是无,那就是有,不可能旣不是无,也不是有。这是十分淸楚 明白的。而您说在有无之外别有妙道,旣不是有,也不是无,这就是涅槃。我听到了 这样的说法,但心里却无法明白其道理 超境第五 无名曰。有无之数。诚以法无不该。理无不统。然其所统。俗谛而已。 无名曰:有和无,确实可以包涵万法,统贯万理。然其所统括的只是俗谛而已。 经曰。真谛何耶。涅槃道是。俗谛何耶。有无法是。何则。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有无所以称有。无有所以称无。然则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离有无无。离无无有。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 佛经中说:眞谛是什么?眞谛就是涅槃之道。俗谛是什么?因缘和合、有生灭变化的 「有爲法」就是俗谛。爲什么呢?因爲有是相对于无而存在的,无也是相对于有而存 在的。相对于无,所以才称之爲有;没有了 r有」,所以才称之爲无。这样,有生于 无,无生于有;离开了有就没有「无」,离开了无也就没有「有」。有和无相生,犹 如高和下相互依存。有高必有下,有下也就必有高。这样,有和无虽然不同,但都免 不了是一种「有」。 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岂是以统夫幽极。拟夫神道者乎。 这也就是言象之所以形成、是非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岂足以统其 幽极、拟其神妙之道? 是以论称出有无者。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 因此,论中说超越有和无,实在是因爲有和无只是止于缘生的色、声、香、味、 触、法这「六境」,而六境之内,并非涅槃之居宅,所以假借「超越」而排遣之。 庶悕道之流。仿佛幽途。托情绝域。得意忘言。体其非有非无。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 涅槃之道,无言无相,拟玄于幽途,托情于域外,这都是一种譬喩的说法,应该得意而 忘言,体悟其非有非无的本质,哪里是说在有和无之外别有一个涅槃存在着呢? 经曰三无为者。盖是群生纷绕。生乎笃患。笃患之尤。莫先于有。绝有之称。莫先于无。故借无以明其非有。明其非有。非谓无也 佛经中说三无爲,乃是因爲衆生生死相续,皆在于烦恼不断,而烦恼之甚, 莫过于执着「有」,破「有」之称,则莫过于「无」。因此,借助于「无」来说明非 r有」,而说明非r有」并不是说有「无」。 搜玄第六 有名曰。论自云涅槃既不出有无。又不在有无。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得之矣。不出有无。则不可离有无求之矣。 有名曰:您的意思是说,涅槃旣不出有和无,又不在有和无◦不在有和无,那么就不可于有和无得到它;不出有和无,那么又不可离有和无去求之。 求之无所。便应都无。然复不无其道。其道不无。则幽途可寻。所以千圣同辙。未尝虚返者也。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异旨。可得闻乎 有无之内和有无 之外都不可求,那么就应该是一切都不存在,但偏偏又说涅槃之道并非不存在,旣然 涅槃之道并非不存在,那么幽途就是可寻求的,所以千圣同辙,未尝有虚返者。涅槃之道旣然存在,却又说不出有无、不在有无,这一定是另有异旨,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妙存第七 妙存第七 无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无名无说。无说无闻。 无名曰:言由名而起,名因相而生,相由心而成。无相则无名,无名即无说,无 说也就无闻了。 经曰。涅槃非法。非非法。无闻无说。非心所知。吾何敢言之。而子欲闻之耶。 佛经中说:捏槃不是法,也不是「不是法」,它无闻无说,非心智所 能知。我哪敢说什么给您听呢? 虽然。善吉有言。众人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吾当以无言言之。庶述其言。亦可以言。 但尽管如此,须菩提曾经说过:大家如果能以无心而 领受,以无听而听之,那么我也就以无言来言之吧。这样,想要说说,也就可以说说了。 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无齐观。齐观即彼已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维摩经》中说: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宝女所问经》中说:不出魔界,而入 佛界。旣然这样,那么玄道即在于妙悟,妙悟即在于不离妄而得眞,不离妄而得眞, 则有和无齐观,有和无齐观,则彼和己不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而万物与我一体。 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 同则心境理事冥然而不复有有无•,异则未能会通其同而理事相违,所以不出有无、不在有无而涅槃之道存乎其间。 何则。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 爲什么呢?因爲至人虚其心,冥其照,无理不统。胸怀天地四方而不失灵明鉴照, 镜照宇宙万有而其神常虚。以至能超悟玄妙根性于未始,不离千变万化而静其心,恬 淡渊默,妙契自然。 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有。故不有于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 所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居无而不无,所以不无于无; 处有而不有,所以不有于有。因而至人能不出有无,而又不在有无。 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于外。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此寂灭。物我冥一。怕尔无朕。乃曰涅槃。 这样,万法并没有有无之相,圣人也没有有无之知。圣人没有有无之知,则无心 于内;万法没有有无之相,则无相于外。于外无相,于内无心,彼此寂灭,物我冥然 爲一,寂然无任何形迹,这才叫做涅槃。 涅槃若此。图度绝矣。岂容可责之于有无之内。又可征之有无之外耶 这样的涅槃,与思虑是完全断绝的,哪里容 得人们于有无之内去追寻,或于有无之外去求取呢? 难差第八 有名曰。涅槃既绝图度之域。则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独存。斯则穷理尽性。究竟之道。妙一无差。理其然矣。而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佛言。我昔为菩萨时。名曰儒童。于然灯佛所。已入涅槃。儒童菩萨。时于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若涅槃一也。则不应有三。如其有三。则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众经异说。何以取中耶 辩差第九 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法华经云。第一大道无有两正。吾以方便为怠慢者。于一乘道分别说三。三车出火宅。即其事也。以俱出生死。故同称无为。所乘不一。故有三名。统其会归。一而已矣。而难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此以人三。三于无为。非无为有三也。故放光云。涅槃有差别耶。答曰无差别。但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习不尽耳。请以近喻。以况远旨。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寸无寸。修短在于尺寸。不在无也。夫以群生万端。识根不一。智鉴有浅深。德行有厚薄。所以俱之彼岸。而升降不同。彼岸岂异。异自我耳。然则众经殊辩。其致不乖 责异第十 有名曰。俱出火宅。则无患一也。同出生死。则无为一也。而云彼岸无异。异自我耳。彼岸。则无为岸也。我则体无为者也。请问我与无为。为一为异。若我即无为。无为亦即我。不得言无为无异。异自我也。若我异无为。我则非无为。无为自无为。我自常有为。冥会之致。又滞而不通。然则我与无为。一亦无三。异亦无三。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 会异第十一 无名曰。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我适无为。我即无为。无为虽一。何乖不一耶。譬犹三鸟出网。同适无患之域。无患虽同。而鸟鸟各异。不可以鸟鸟各异。谓无患亦异。又不可以无患既一。而一于众鸟也。然则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岂异。异自鸟耳。如是三乘众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适无为之境。无为虽同。而乘乘各异。不可以乘乘各异。谓无为亦异。又不可以无为既一。而一于三乘也。然则我即无为。无为即我。无为岂异。异自我耳。所以无患虽同。而升虚有远近。无为虽一。而幽鉴有浅深。无为即乘也。乘即无为也。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有三耳 诘渐第十二 有名曰。万累滋彰。本于妄想。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二乘得尽智。菩萨得无生智。是时妄想都尽。结缚永除。结缚既除。则心无为。心既无为。理无余翳。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俱空。又曰。无为大道。平等不二。既曰无二。则不容心异。不体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 明渐第十三 无名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结是重惑。可谓顿尽。亦所未喻。经曰。三箭中的。三兽渡河。中渡无异。而有浅深之殊者。为力不同故也。三乘众生。俱济缘起之津。同鉴四谛之的。绝伪即真。同升无为。然则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涯。正使智犹身子。辩若满愿。穷才极虑。莫窥其畔。况乎虚无之数。重玄之域。其道无涯。欲之顿尽耶。书不云乎。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为于无为而曰日损。此岂顿得之谓。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耳。经喻萤日。智用可知矣 讥动第十四 有名曰。经称法身已上。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象测。体绝阴入。心智寂灭。而复云进修三位。积德弥广。夫进修本于好尚。积德生于涉求。好尚则取舍情现。涉求则损益交陈。既以取舍为心。损益为体。而曰体绝阴入。心智寂灭。此文乖致殊。而会之一人。无异指南为北。以晓迷夫 动寂十五 无名曰。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为。故虽动而常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虽动而常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所以为即无为。无为即为。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也。 无名曰:佛经中说,圣人无爲而无所不爲。无爲,所以虽动而常静;无所不爲, 所以虽静而又常动。虽静而常动,所以物莫能一;虽动而常静,所以物莫能二。物莫 能二,所以逾动逾静:物莫能一,所以逾静逾动。因此,爲就是无爲,无爲就是爲;动静虽殊而不可异也。 道行曰。心亦不有亦不无。不有者。不若有心之有。不无者。不若无心之无。何者。 《道行般若经》中说:心亦不有,亦不无。所谓不有,即不如有心之有•,所谓不 无,即不如无心之无。爲什么呢? 有心则众庶是也。无心则太虚是也。众庶止于妄想。太虚绝于灵照。岂可止于妄想。绝于灵照。标其神道。而语圣心者乎。 因爲有心即是凡夫,无心即是太虚。凡夫止于妄想 之域,太虚绝于灵妙玄照。怎么可以把止于妄想之域,绝于灵明玄照,说成是圣心呢? 是以圣心不有。不可谓之无。圣心不无。不可谓之有。 因此,圣心不有,但不可说它是无;圣心不无,但不可说它是有。 不有。故心想都灭。不无。故理无不契。理无不契。故万德斯弘。心想都灭。故功成非我。所以应化无方。未尝有为。寂然不动。未尝不为。经曰。心无所行。无所不行。信矣。 不有,所以绝 灭一切心识妄想;不无,所以妙契一切玄理。妙契一切玄理,所以盛弘一切功德;绝 灭一切心识妄想,所以功成而无所执着。因此,应化无穷,未尝有爲;寂然不动,未 尝不动。佛经中说:心无所行,无所不行。确实如此也! 儒僮曰。昔我于无数劫。国财身命。施人无数。以妄想心施。非为施也。今以无生心。五华施佛。始名施耳。 佛爲儒童菩萨时说:过去我曾在无限多的时间里将无数的国财身命布施于人,由 于是以妄想心进行的布施,所以都不是眞正的布施。如今我以无生心,以五华施佛, 才称得上是眞正的布施。 又空行菩萨。入空解脱门。方言今是行时。非为证时。然则心弥虚。行弥广。终日行。不乖于无行者也。是以贤劫称无舍之檀。成具美不为之为。禅典唱无缘之慈。思益演不知之知。 另外,空行菩萨入空解脱门,方言今是行时,而不是证时。 这样,心越是虚寂,行越是广大•,终日行而又与无行者不相违背。因此,《贤劫经》 称颂无施之施;《成具光明定意经》赞美不爲之爲,禅典大唱无缘之慈;《思益梵天 所问经》演说不知之知。 圣旨虚玄。殊文同辩。岂可以有为便有为。无为便无为哉。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其事也。而以南北为喻。殊非领会之唱 圣旨虚玄,不同的文字辩明的是同一个道理,怎么可以执着文句,以爲有爲便是 有爲,无爲便是无爲呢?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不尽有爲,不住无爲,说的就是 这种情况。而您以南北爲喩,实在不是领宗得意的说法。 穷源第十六 有名曰。非众生无以御三乘。非三乘无以成涅槃。然必先有众生。后有涅槃。是则涅槃有始。有始必有终。而经云。涅槃无始无终。湛若虚空。则涅槃先有。非复学而后成者也 通古第十七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已者。其唯圣人乎。何则。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槃。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槃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考得第十八 有名曰。经云众生之性。极于五阴之内。又云。得涅槃者五阴都尽。譬犹灯灭。然则众生之性。顿尽于五阴之内。涅槃之道。独建于三有之外。貌然殊域。非复众生得涅槃也。果若有得。则众生之性不止于五阴。必若止于五阴。则五阴不都尽。五阴若都尽。谁复得涅槃耶 玄得第十九 无名曰。夫真由离起。伪因着生。着故有得。离故无名。是以则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子以有得为得。故求于有得耳。吾以无得为得。故得在于无得也。且谈论之作。必先定其本。既论涅槃。不可离涅槃而语涅槃也。若即涅槃以兴言。谁独非涅槃。而欲得之耶。何者。夫涅槃之道。妙尽常数。融治二仪。荡涤万有。均天人。同一异。内视不已见。返听不我闻。未尝有得。未尝无得。经曰。涅槃非众生。亦不异众生。维摩诘言。若弥勤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此名灭度。在于无灭者也。然则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涅槃非涅槃。谁为可得者。放光云。菩提从有得耶。答曰不也。从无得耶。答曰不也。从有无得耶。答曰不也。离有无得耶。答曰不也。然则都无得耶。答曰不也。是义云何。答曰无所得故为得也。是故得无所得也。无所得谓之得者。谁独不然耶。然则玄道在于绝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隐于无形。故不见以见之。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以闻之。故能囊括终古。导达群方。亭毒苍生。疏而不漏。汪哉洋哉。何莫由之哉。故梵志曰。吾闻佛道。厥义弘深。汪洋无涯。靡不成就。靡不度生。然则三乘之路开。真伪之途辩。贤圣之道存。无名之致显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