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十四讲》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二)

 朱1971 2017-12-06


本节摘引的是刘渡舟教授《伤寒论十四讲》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已讲述三阳病提纲证。本次讲述三阴病提纲证意义,

《伤寒论十四讲》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


四、太阴病的提纲证

太阴,指足太阴脾经,脾居中州,运化水湿,它有敷布阴气的作用,故太阴之气主开。


太阴为病,脾阳不运,寒湿内困,发为腹满,呕吐,腹中冷痛,大便作泻,而饮食不下。正如第273条所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夫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主閤,其大便秘结而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阳明病之腹满疼痛,在于大便之不通;而太阴病之腹满疼痛,则在于大便之下利。然三阴经病,皆有下利,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故太阴病,虽吐利互呈,然必以大便下利,方为太阴病的提纲证。为此,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的,应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

1978年5月,刘渡舟教授参加全国《伤寒论》四版教材编写会议



五、少阴病的提纲证

少阴,指足少阴肾。吴崑认为;少阴若精气充满,则脾得其禀而能开,肝得其助而能閤,故少阴之气主枢。


病至少阴,累及根本,阴阳两伤,故脉来微细,而症见精神不振之“但欲寐”。正如第281条所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夫微主阳虚,细主阴虚,微在细前,反映了少阴病虽阴阳两虚,但以阳虚为主。“但欲寐”指欲睡而又不能熟睡,为阳虚阴盛之象。尤在泾说:“夫少阴者,三阴之枢也,阳于是乎入,而阴于是乎出,故虽太阴、厥阴同为阴脏,而其为病唯为少阴为然。……仲景特举此者,以为从阳入阴之际,其脉证变见有如此。”由此可见,阳证变阴,传入少阴,则阳脉之浮而大者,则转为微而细,而目不瞑者,则转为但欲寐矣。用此以辨少阴伤寒,而更为紧要,切不可忽视。


曾治一位唐姓患者,年逾古稀,冬月患外感,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成药羚翘解毒丸,前后共进六丸。感觉精神疲惫,手足发凉,乃浼余诊。持脉未久,患者即侧头合目思睡,其脉不浮而沉。余告病家曰:老人阳虚,又屡进辛凉之药,则使肾阳先拔,而阴霾用事,恐生叵测,乃急投四逆汤补阳消阴,其病得愈。


从此例看,但欲寐诚少阴病之提纲证,古人信不我欺。为此,临证之际,无论何病,凡切到微细之脉,见到欲寐之证,便可断言,病已由阳入阴,由盛转衰,而急温少阴之法,则不得失之交臂。


1983年,刘渡舟教授在湖南审定第五版《伤寒论》教材时,与李培生、陈治恒、陈亦人、梅国强、高德等诸位专家合影



六、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指足厥阴肝。“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吴崑说:厥阴有受纳阴气的作用,故厥阴之气主閤。


柯韵伯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又名阴之绝阳,是厥阴宜无热矣。然厥阴主肝,而胆藏肝内,则厥阴热证,皆少阳相火内发也。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出于表为少阳”。以上可见,柯氏只说出了厥阴热证的一面。然厥阴为病,似又不能尽属热证。何以见之?因为厥阴病是病发于阴,故不能离开阴寒而成阳热。所以,这个病正处在阴尽阳生的阴阳转化阶段,阴未尽消,阳未尽复,而进退于阴阳之间的一种病变。它以寒热错杂的证候表现,而形成厥阴病的独自特点。厥阴的厥字,有“尽”和“极”的意思,它的阴寒已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古人也叫“物穷必变”,意思也差不多的,所以说“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见到了“变”就不知其所以然,也就不能用辩证法的思想去指导实践。为此,厥阴病在它的阴寒至极之时,也就开始向衰退方面转化,而与阴寒相对立的阳气则反由衰的方面向来复的方面发展。由于阳气一直受阴寒所压抑,当它的来复也必然表示强烈。正如第326条所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证,它反映了厥阴的相火和风阳之邪的汹汹之势。然此证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的阴寒未消和脾胃虚寒的病理特点。因此,这个病既不可目为全热,又不得认为全寒。它应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一种疾病,方为正论。固然在厥阴病中亦有单一的热证和寒证,惟其提纲证,则为寒热两兼而缺一不可。为此,凡临床见到的肝热脾寒,或上热下寒,寒是真寒,热是真热,又迥非少阴之格阳、戴阳可比,皆应归属于厥阴病而求其治法。昔者张卿子曾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所能治乎?”

由此观之,临床见到阳证阴脉,或阴阳之证杂见,而又有气上冲心证的,皆应抓住厥阴纲领以求辨治之理,则就起到提纲挈领之目的。为此,我认为学习六经病的提纲证,不但要从理论上进行学习,而更重要的是从病人发病规律去进行研究。经过多次的实践检验以后,才能体会出六经提纲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临床的意义。


六经病的提纲证是辨证的关键,它有系统规律可寻。它把398条的辨证方法,而统属于六经提纲证之下,这对学习全文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所以,它的科学成就实不可低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